修行人如何排除我慢和嗔恚~佛經中“侍者車匿”的故事

修行人如何排除我慢和嗔恚~佛經中“侍者車匿”的故事

在禪修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有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的心態,或者有惱怒瞋恚的心理時,都是發現了自己的缺陷。應該時時覺察並去掉這些毛病。

但是,因為人自身的習性作怪,所以去掉這些毛病並不容易,稍不留神,就會再犯,比如佛陀的侍者車匿。

車匿本是悉達多當太子時的僕役,是一位負責為太子駕車的車伕。《大莊嚴經》中記載,是他牽來白馬,把欲出家的太子連夜送出城去的。而當悉達多證悟,成為佛陀時,車匿也跟隨他出家,成了比丘。

因為和佛陀的這層親密關係,車匿儘管出家當了比丘,卻非常的驕慢。他經常說:“佛陀出離世間,出家修行時,只有我一人隨侍在旁!但現在,舍利弗和目連卻認為自己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權指導我們!”

修行人如何排除我慢和嗔恚~佛經中“侍者車匿”的故事

當佛陀糾正他的行為時,他不敢當面頂撞,事後卻仍然毀謗、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對他們表達不滿。佛陀幾次勸誡他說:“舍利弗和目連是卓越的比丘,並且善待你,你應該親近他們,並友善對待他們!”

但是車匿的習性非常深,還是那樣的傲慢和容易生氣,我行我素。佛陀說車匿無法立即改過,但等到佛陀入滅後,他就會知所變化。

在佛陀入滅的前一天晚上,他把弟子阿難叫到床邊來,並告訴阿難,在他入滅後,要對車匿進行“梵罰”,默擯車匿,也就是說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車匿,也不要邀請他參與任何事,用這個方法促使車匿醒悟。

佛陀入滅後,車匿領教到了其他比丘對他的態度,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進修行,但是證不了果,這時才深切後悔過去錯誤的言行舉止。他想起了阿難尊者,便去找阿難指點。他問道:

修行人如何排除我慢和嗔恚~佛經中“侍者車匿”的故事

“阿難尊者!身心一切都是無常和無我的。那麼,做了善業和惡業以後,是誰承受果報呢?還是沒有人承受果報呢?”

看到車匿的傲慢與瞋恚已冷卻下來,阿難尊者知道佛陀教給的方法已經見效,便向他解說甚深的“緣起”的道理:

“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並不存在,由於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在承擔果報,所以不落入‘常見’。另一方面,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有一後續的身心存在著,這個後續出現的身心承受著果報,所以不落入‘斷見’。”

經由阿難的指點,車匿以強大的覺性看清身心現象的緣起過程。從此以後,他向僧伽真誠的認錯和致歉,同時改變言行,很快就滅除了常見和斷見,證得了聖果。

《中庸》上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而《禮記·大學》上也說:“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發現了自己的過失馬上改正。同時守護好自己的心,不給傲慢、瞋恚或無明所佔據,阻礙了修行的正道。

還有,什麼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真金一樣,越煉越純,又如“百鍊鋼化為繞指柔”。雖知“本來無一物”,還需“時時勤拂拭”,所謂滴水石穿,鈍學累功。頓悟和漸成,相輔相成,一點也不矛盾。

修行人如何排除我慢和嗔恚~佛經中“侍者車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