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在北京故宮有一件清宮舊藏明代的仿官釉雙耳三足爐,高10。5釐米,口徑11。5釐米,足距7。5釐米,這個爐呈鬲式,唇口,口上對稱有兩個環狀耳,圓腹,腹下承三隻乳狀足。通體施仿官釉,釉色灰清,釉面開片。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底部

故宮將其命名為三足爐,其實,這件仿官窯器是典型的鬲式爐。

鬲[lì],象形字,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用作國名和姓時念gé)

鬲字的甲骨文

鬲是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有陶製鬲和青銅鬲。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河南博物院藏 銅人字紋鬲 商代前期

通高34。5釐米 口徑22釐米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二里頭文化陶鬲

二里頭文化時期陶鬲開始成為主要生活炊器,其形制變為斂口、卷沿、深腹圓鼓,袋狀足,且以泥制灰陶為主,燒成火候較低,所以極易破碎。

鬲的足中間是空的,足壁與器壁相連。古文字學家裘錫圭(1935年6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全國政協委員);「鬲」和「鼎」的主要區別在足部,鬲足中空,足壁與器壁相連,足壁也就是器底。估計古代燒水煮粥用的一種器皿,鼎更傾向於煮肉一類。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金益榮:仿官窯雙耳爐

這件《仿官窯釉雙耳三足爐》造型古樸,釉面開片以及釉色極具宋代官窯瓷器,但是宋代官窯瓷器中從未發現這種造型。

明代對於爐情有獨鍾,大名鼎鼎的宣德爐就是那個時代的傑作,所以對於當時來說也是對宋代官窯燒製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清宮舊藏 銅衝耳乳足爐

銅衝耳乳足爐,明,高11。2釐米,口徑14。3釐米。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銅衝耳乳足爐之底款

銅爐口外侈,收頸,鼓腹,下腹圜收,三乳足漸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沖天耳。器外底有減地陽文3行6字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此爐秀雅古樸,經長年累積,包漿極厚實堅固。無絲毫澆鑄範縫與焊疤,應是以古老的失蠟法鑄造。

益榮作品欣賞

金益榮:清宮舊藏《仿官釉雙耳三足爐》賞析

《 仿官窯三足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