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起歡歌 展館探國寶

中國江蘇網訊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國慶長假,秋意正濃,底蘊深厚的文物展、花香四溢的音樂節、火熱鬧猛的龍舟賽、引人深思的家風課……我省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使人們的假期生活更加多彩、雋永。本報記者走訪我省各地文化活動現場,記錄下一個個精彩瞬間。

花海里飛出歡樂的歌

“下課的鐘聲有些奇怪,彷彿只有我能聽得見……”10月2日下午,伴隨著吉他的輕輕彈奏,民謠歌手李晉現場唱起《同學模樣》,撥動著早已在此等候的上千旅客的心絃,拉開了宿遷三臺山衲田花海民謠音樂季帷幕。遊客們沉浸在音樂和花香中,跟著節奏齊聲歡唱,千畝花田頓時變身歡快秀場。來自連雲港的李倩說:“我向歌手歡呼,他就會對我招手。聽著歌,看著大片花海,聞著醉人的花香,太幸福了!”

作為江蘇省第十屆園藝博覽會的“重頭戲”,10月1日開幕的首屆寧鎮揚花卉節同樣花香沁人。記者在現場看到,寧鎮揚分別派出了代表各自城市形象的花車,揚州花車名為“芍藥芳馨”、南京的是“梅香金陵”、鎮江以“杜鵑花開”為題,三地花車呈現了三座城市不同的風情和園林景觀,但又彼此交融,於無聲處展現了寧鎮揚一體化發展的精神核心。在園博園開遊覽車的當地居民李會紅說,“國慶節客流量真大,我這遊覽車從開園到閉園基本沒有歇過。”

10月2日上午,鹽城大洋灣生態旅遊景區新洋港水面上,飛槳擊水,百舸爭流,鼓號震天,鹽城市首屆大洋灣龍舟賽開賽,22家單位的56支龍舟隊展開激烈角逐。“鹽城被稱為‘百河之城’,近年來群眾賽龍舟熱情高漲。”鹽城市城投集團辦公室主任鬱懷峰說,為了將龍舟運動打造成“水綠鹽城”的特色名片,鹽城決定在國慶期間舉行首屆龍舟賽,既豐富廣大市民的節日生活,也讓團結拼搏、激流奮進的精神在鹽阜大地發揚傳承。

國慶長假,行走泰州大街小巷,不時有鏗鏘悅耳的京劇傳入耳中。還有10多天,2018中國泰州梅蘭芳藝術節就將開幕,大運河文化帶經典劇目展演、“梅派傳承經典分享”海內外梅派票友演唱會等八大系列主題活動即將上演。這座城市正在為梅蘭芳藝術節熱身。10月3日,走進梅蘭芳紀念館裡的“京劇角”,遠道而來的大連票友樊萍即興唱起張派名段《狀元媒》選段,有板有眼,博得陣陣喝彩。

家門口的展覽看不夠

金鏤空鳳紋墜、金鑲寶石摩利支天簪、金鳳簪……國慶節當天,常州市博物館一樓展廳內金碧輝煌,“金玉玲瓏——大明王室的寶藏”正在展出,為市民講述明朝那些“飾”。此次展覽作為第五屆常州“文化100”惠民活動重頭戲,薈萃了來自湖北省博物館藏梁莊王墓、蘄春縣博物館和湖北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藏多個明代藩王墓出土的珍貴藏品100餘件套,其中三分之一是國家一級文物。常州市民於錦細細欣賞每一件展品,“別小看這些小物件,它們折射的是明代中國的政治視野、文化風貌!”

“太棒了,真是不虛此行!”無錫博物院裡同樣遊人如織。今年國慶節恰逢無錫博物院開放十週年,無錫博物院精心組織“梁溪折桂——無錫博物院開放十週年特展”,首次將包括春秋吳王僚劍、元倪瓚苔痕樹影圖軸、明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在內的10件國寶級文物聯袂亮相,吸引了眾多市民入館“探寶”。

經過一年的修繕與重新布展,位於無錫市健康路新街巷的錢鍾書故居10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重新開放的故居為兩進七開間一層江南民居,按照錢鍾書的生平排序,從出生、求學、成家,到著述、年表,展現了一代文學大師的不朽一生。一位參觀者說,“我們懷著崇敬參觀故居,就是想感悟文化,從中汲取精神營養。”

“藝術南通”博覽會也在國慶節前開幕,南通博物苑、中心美術館、伶工學社等12家場館奉上江蘇省第四屆雕刻藝術大賽、民俗演出等數十項惠民文化活動,令市民目不暇接。“小孩看得挪不開步子,我也大飽了眼福。”10月3日,南通市民朱蓓寧帶著正在學畫畫的女兒參觀南通市美術作品展,“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麼多展覽,真好!”

10月3日,漣水縣舉辦的“鄉土文物”展讓廣大市民倍感親切,展出的2180多件文物大多是在漣水境內發現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覆蓋漢、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國等多個歷史階段,種類有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字畫以及各類雜件,涉及農耕、軍事、民俗、繪畫等多個方面。“想不到我們漣水出土過這麼多文物,很震撼!”居民姚二喜說。

小院家風課打動眾人心

“老牛不耕田,照樣會變老。人活著多做好事,才不虛度了光陰……”10月1日下午,在南通市港閘經濟開發區愛國村八組的一間小院裡,已故修車老人胡漢生的兒子胡振華講起了自家的家風。胡漢生退休後開始擺攤修車,將14年積攢的10。8萬元全部捐給了慈善總會,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爺爺的手抄本里記錄了很多品德教育金句,爸爸從小深受影響。”胡振華說,“爸爸《修車小結》我們已整理收藏,將傳給所有後輩,讓他們世世代代把好事做下去。”聽完胡振華的講述,現場80多名黨員群眾紛紛在“傳好人家風,守廉政規矩”展板上簽名,表示要將好家風帶回家。

“鄉村振興得有人吧,我們村年輕人都出去了,怎麼振興?”10月1日上午,南通市通州區石港鎮四港村黨的創新理論傳習所內人頭攢動,一位村民向前來宣講鄉村振興的通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曹榮琪發問。“鄉村振興戰略要透過‘五大振興’,把鄉村變成大有希望的熱土,有了希望,年輕人自然會回來。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附近東社鎮有一對碩士夫妻都回來開家庭農場了。”曹榮琪的回答讓數十位村民連連點頭。

“我們是打魚人,曾經,我們與江濤為伴,與風雨同航,因為生活,我們必須乘風破浪……”10月3日,在鎮江市潤州區和平路街道舉辦的“濱江漁鄉時代新景”活動現場,漁民劉扣祥等9人的詩朗誦《新金江之歌》,引發與會者的共鳴。和平路街道新金江聯合社區長江岸線達90餘公里,以前居民大多以打魚為生,幾代人擠住在漁船上,過著“水上漂”的生活。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幫助漁民上岸進城。“以前我們風裡來雨裡去,漂泊不定,現在我們從漁民變成居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我們的孩子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金江村村民周忠亮說,“喝水不忘挖井人,國慶節裡憶黨恩,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本報記者 徐明澤 陳 明 賁 騰 馬 薇 萬小珍 卞小燕 蔡志明 趙曉勇 李 源 董超標 浦敏琦 徐 超

本報通訊員 莊瑤瑤 李衛兵 鄒 航

集體採訪

稿件整合 徐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