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張遷碑》中儲存的字形,有不少同我們現在熟悉的字形不同。

這一方面凸顯了這塊漢碑儲存古文字演進軌跡的史料價值,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學習和理解的困難。

比如這個“對”字。《說文》說,“對,從丵,從口,從寸”。“丵”的字頭該有四點,而《張遷碑》寫“對”字卻只有三點,為什麼呢?

問題並不出在《張遷碑》上,而出在許慎那裡。許慎解釋“對”字的構形和元義,是以秦代小篆為依據的。

而《張遷碑》中的那個字形,有可能參照了比小篆更古老的篆形來隸定。

我們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對”字: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從這兩個字形看,“對”應該是一個會意字。右邊的義符“寸”是“手”的簡筆畫,一隻手持著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可就有爭議了。

有學者以為,手中所持者,乃是一盞油燈。

對照一下這張古燈臺的圖片: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和金文“對”字的左側義符倒也跟它有些相似。

義符上的三點(注意,不是小篆“丵”字的四點)該被理解為象徵油燈點亮時發出的火光。

可一個人手持燈臺,如何會意出“應對”、“面對”的意思來呢?持“燈臺說”的這派學者往往語焉不詳,令人遺憾。

另有一部分學者為了彌補這點遺憾,認為手中所持並非燈臺,乃是一件類似乎釘耙的武器——在這種理解當中,三點就成了釘刺而非火光的象形了——

手執干戈,與敵對壘。這倒是可以順利地會意出“應對”之意的

臨寫《張遷碑》的這個“對”字,最吃功夫的一筆是“寸”的豎鉤

(只是為了方便描述,我們姑且以熟悉的楷書筆畫稱它為豎鉤。但嚴格說來,隸書是沒有豎鉤這個筆畫的,它的寫法實際同於左豎)。

這一筆長運,怎樣表現它的力度而不使之綿軟得像跟麵條一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更”字有①、②兩個長筆畫,如何安排它們的主次關係是書寫這個字的關鍵。

在漢碑字形中,更常見的做法是以筆畫②為主。比如《禮器碑》中的這個“更”字: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分析這個字形,不難看出,為了突出筆畫②的形態,它的起筆點應該儘可能地靠右,這樣才能讓筆畫盡力向右下探出。

在這種佈局中,整個字的主體結構都可以被納入一個整齊的四邊形中,唯一逸出四邊形之外的就是筆畫②。也因此,第一眼看到這個字形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很容易就被筆畫②給抓住了。

《張遷碑》在結字和用筆上慣常採用逆向思維

。書寫筆畫②的時候,它不把起筆點靠向右,反而盡力靠向左。使得這一筆在整個字的中軸線兩側呈現出左放而右收的趨勢。

為了配合它的這一筆勢特徵,筆畫①也盡力地向左探了出去,於是,寫成的字形就變成了這樣: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嗇”,小篆以“來”、“回”兩個義符組字,成字形態是這樣: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說文》說,“嗇”字的初義是農夫收穫莊稼,可是“一來一回”如何會出此義,《說文》解釋不清。

“嗇”是稼穡之穡的初文,《說文》講得不錯,但它最初的字形可不是“一來一回”。

甲骨文中的“嗇”字是這樣寫的: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很明顯,字形下面的一部分是一個開啟的穀倉,而上面兩個義符則是成熟的禾粟。禾粟入倉,是為“嗇”也。

至於說對照小篆,《張遷碑》寫“嗇”字的時候為什麼中間少了兩個“人”。這大概是因為,《張遷碑》的字形是根據簡帛書中的這種字形隸定的: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對照《張遷碑》中的字形,“嗇”中的“兩個人”並不是不見了,而是被拉平融成了一橫而已: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路

對更問嗇|隸書《張遷碑》裡的兩個特殊字形,聊聊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