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案:一場鬥毆一碗帶魚一條人命,犯下命案的兇手竟藏在屋頂

乾隆年間,長清縣城內有一家雜貨店和一家鞋店毗鄰而居,生意都還不錯,老闆間也總愛往來走動,互相開點玩笑。

這天,張皮匠的鞋店來了一個胖和尚,自稱是長清寺的和尚,因佛事需要,想在張皮匠這裡預訂200雙僧鞋。

200雙鞋,這可是一樁大生意,張皮匠不敢怠慢,夫妻倆忙前忙後地迎接,甚至在和尚離去時,還親自將他送到店外。

隔壁雜貨店老闆劉永發一看這陣勢,不禁眼熱了起來,也不管旁邊有人沒人,隨口打趣起兩夫妻來:“和尚,和尚,莫讓進房。若是進房,當心婆娘。”

張皮匠夫婦正好送人到門口,一聽這話,笑也不笑,不笑也不是,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十分尷尬。那胖和尚雙手合十,嘴裡不停地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想著這樁大生意,張皮匠本想隱忍不發,但見旁邊妻子的臉色,紅一陣白一陣,無地自容的樣子,忽然氣惱萬分,火冒三丈,指著劉老闆的鼻子破口大罵。

劉老闆嘴硬慣了,也容不得張皮匠當面發難,當場反唇相譏。

兩人越吵越氣,越氣越吵,劉老闆乾脆擼起袖子,直接動手,一拳打在了張皮匠臉上。張皮匠也不甘示弱,用腳猛踢。

張皮匠身體單薄,不是劉老闆的對手,很快就被對方打得鼻青臉腫,哼哼唧唧地癱在了地上,半天爬不起來。張皮匠的妻子桂花見狀,當場跳了起來,哭哭啼啼地叫罵不止。那胖和尚站得遠遠地目睹了這一切,嘴裡還在不停地念著阿彌陀佛。

當天晚上回家後,張皮匠就倒在了床上,一病不起。為了讓他快點康復,早日做好200雙僧鞋,長清寺派胖和尚和廟裡打雜的前來探望,還特意送來十條帶魚。不成想,佛力無邊也沒能幫助到張皮匠,和尚離開沒多久,他竟然一命嗚呼了!

桂花痛哭不已,心想如果沒有劉老闆的調謔,二人就不會打架,如果不打架,張皮匠又怎麼可能突然死去?

於是第二天一早,桂花就將劉永發告到了縣衙,稱其出言不遜,動手打人,致人死亡,長清寺胖和尚可以作證。

清朝奇案:一場鬥毆一碗帶魚一條人命,犯下命案的兇手竟藏在屋頂

長清縣知縣叫朱竹君,此人明察秋毫,斷案如神,在當地享有“青天”的美譽。

朱知縣接過訴狀,令仵作前去驗屍,這邊又令人速速將劉永發拘拿到堂。

劉永發辯稱:當時雙方各有糾纏,你來我往,談不上誰打了打。說完,撩起衣服,眾人一看,他的身上同樣是一片青青紫紫的傷痕。

桂花不幹了:明明是劉永發出言不遜在前,又不肯認錯,情急之下雙方才動了手。要不是劉永發胡說八道,哪會有後面的事?張皮匠更不會突然死亡,劉永發就是打死張皮匠的兇手。完了,桂花一個勁請求朱知縣,讓胖和尚前來作證。

聽說胖和尚要來,劉永發急了,他突然暴叫道:“大老爺,不能請和尚來,和尚與張皮匠之妻早有勾搭,豈能為證?我聽說昨晚和尚還專程去了張家,離開後不久張皮匠就死了,顯然是二人合謀害死的張皮匠,只為雙宿雙飛。”

一聽這話,桂花馬上跪在地上指天發誓:自己與和尚並不認識,何來的勾搭?劉永發所說的完全是誣陷,就是想逃脫罪責。

兩人在公堂上又吵了起來,一方說對方合謀害死親夫,反誣旁人;一方說自己清清白白,明明就是對方打死的人。雙方各執一詞,吵得烏煙瘴氣。

此時,沒有人證,也沒有物證,驗屍結果也沒有出來,朱知縣只得令將二人同時押入大牢,等調查結果出來後再審。

清朝奇案:一場鬥毆一碗帶魚一條人命,犯下命案的兇手竟藏在屋頂

退堂後,朱知縣又將卷宗細細地看了又看。沒多久,仵作回來了,報告朱知縣:張皮匠身上確有多處被擊打的痕跡,但傷在皮肉,不足以致命。但張皮匠咽喉水腫,銀針刺其舌頭後,出現變色反應,推斷張木匠死於中毒。

第二天再次升堂,朱知縣單調提審桂花,問道:“你丈夫受傷嚴重,為何不請大夫?”

桂花答道:“回大人,請了大夫,請的是橋頭的王大夫。”

朱知縣又問:“服藥了嗎?”

桂花答:“藥方剛開好,人就嚥氣了。”

朱知縣傳人將橋頭王大夫帶到公堂,要其出示給張皮匠開的藥方。

奇怪的是,這張藥方並不是治跌打損傷的,而是收斂止瀉的。王大夫稱:“當時張皮匠受傷嚴重,但都是外傷,不足以致命。我來診治時,他又吐又瀉,所以開了一副止瀉的方子。結果藥方剛開好,藥還沒取,張皮匠就已身亡了。”

卷宗裡曾提到胖和尚送了十條帶魚去張家,會不會是帶魚有毒呢?朱知縣決定親自去張家看一看。

清朝奇案:一場鬥毆一碗帶魚一條人命,犯下命案的兇手竟藏在屋頂

十條帶魚已經煮了兩條,一段一段碼在碗裡。據桂花說,為了方便服藥,張皮匠當時吃了兩三段。

朱知縣令仵作檢驗魚肉。先刺生的帶魚,銀針沒有變色;再刺煮好的帶魚,卻是銀亮亮的針進去,黑黢黢的針出來。

桂花一看,嚇得人癱坐在地上,哭喊道:“不是我下的毒,不是我下的毒。”

朱知縣未理會,令差役們搜查屋內,尋找是否還藏匿了毒藥。差役們一通翻找,不放過一個角角落落,沒有查詢到毒藥。

捕快們也遍尋了城裡各大藥館,詢問近期是否出售過砒霜之類的毒物,結果也是沒有。

如果是桂花下的毒,既然藥館沒有出售過,那她的毒從何而來?如果不是她下的毒,那帶魚中的毒又從何而來?

朱知縣有些疑慮,想不通其中的關節,他圍著屋子邊走邊想,不時低頭,不時抬頭。突然他望著屋頂橫樑上的燕子窩不動了,過了半晌,才問桂花道:“這燕子窩平時有燕子進出嗎?”

桂花顫巍巍地回道:“以前有,可不久前,也不知怎麼的,就再沒有見過燕子了。”

朱知縣點了點頭,令桂花將剩餘的幾條帶魚將之前的方法一併煮了,煮好後,放在屋內中堂飯桌上。然後讓眾人全數出屋,只留他一人在屋裡觀察。

清朝奇案:一場鬥毆一碗帶魚一條人命,犯下命案的兇手竟藏在屋頂

大約一炷香的時間,門外的人聽見朱知縣喊“進來”,這才又重新進到室內。

朱知縣讓人找來一條狗,將那碗還帶著熱氣的、香噴噴的帶魚放在狗的面前。聞著香味,大狗如餓狼捕食般大快朵頤起來。不一會兒,滿滿一碗帶魚就被吃得乾乾淨淨。

只見那大狗,一開始還在舔嘴,過了一會,就躺在地上滿地打滾,嘴裡不停地吐著白沫,後腿使勁地蹬著。再一會兒,狗死了。

眾人驚訝不已,朱知縣卻瞭然於心。他命幾名差役用木棍將橫樑上的燕子窩捅下來。

誰想到,幾棍子下去,燕子窩沒有掉下來,反看見裡面爬出來一條大蛇,還在吐著蕊。差役們七手八腳,幾棍子下去將這條毒蛇打死了。

朱知縣指著地上的死蛇道:“這條毒蛇平時是吃地鼠為生,吃飽後就在燕子窩裡休息。那天張皮匠的妻子將帶魚端上桌,香氣瀰漫上升,被這東西聞到了,它伸著頭垂涎三尺,流下的毒液剛好滴落到帶魚碗裡,最終導致了張皮匠中毒身亡。”

一場因鬥毆引起的致死案,終於真相大白了。劉永發因出言不遜、誣陷他人,被杖一百,以示懲戒,其餘人無罪釋放。

那胖和尚得知案情的真相,仍是念道一句“阿彌陀佛”。

清朝奇案:一場鬥毆一碗帶魚一條人命,犯下命案的兇手竟藏在屋頂

讀後感:

古代,因中毒發生的命案很多,由於技術手段的落後,給破案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如何破解此類的案件,完全依仗於官員們豐富的經驗和長期積累的審毒知識。

也正是由於各種各樣的中毒案件,人們很早就總結出各種食物的之間相生相剋的原理,比如明朝許進妙審的中毒案,讓人知道荊花與魚共食有毒等等。

清朝奇案:一場鬥毆一碗帶魚一條人命,犯下命案的兇手竟藏在屋頂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另外一個啟示是:人與人之間是要有界限的,開玩笑也要分時間、分場合。

我們常用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來維持朋友之間的親密和營造輕鬆活路的氛圍。但玩笑,是玩耍嬉戲的言語和動作,本身就帶有捉弄、惡作劇的屬性。所以開玩笑更應該掌握一個度,要適當得體。

劉永發和張皮匠素來很好,也常愛開玩笑,但劉永發不分場合,當著和尚和張皮匠妻子的面,開了一個玩笑。在張皮匠看來,這已經不是一個玩笑了,而是人身攻擊和詆譭,怎能不生氣?

玩笑牽扯到個人的隱私的忌諱,性質已經完全改變,也會讓對方覺得沒受到足夠的尊重。

幽默的口才是陽春白雪,拙劣的玩笑只是一灘爛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