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本文乃“首尾無相惜步步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高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官闕何蕭蕭。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大江

“金陵”,即今南京市;“雨花臺”,在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大江”,指長江。前四句寫登臨雨花臺所見的江山形勢。首句寫長江,長江浩浩蕩蕩從萬山叢中磅礴而出。次句寫山勢,千山萬嶺的走勢都和長江一樣由西奔向東方。三、四句特寫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東),唯獨鍾山像龍一樣,乘風破浪,溯江西上。這四句寫出了金陵江山雄偉磅礴的氣勢。接下四句寫金陵是王氣所鍾之地。前兩句承上說明金陵江山爭雄,形勝為天下第一,故為天子氣所鍾之地。

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金陵

後兩句運用典故,說秦始皇聽說金陵有天子氣,怕有人與他爭天下,就叫人在鎖山埋下金玉珠寶,開鑿秦淮河,截斷金陵龍脈,破壞天子氣,但他這樣做是徒然的。而金陵的天子氣至今仍然鬱鬱蔥蔥,十分旺盛。這四句歌頌明朝建都金陵,象徵著國家的繁榮昌盛。“痤”,埋;“蔥蔥”,形容繁榮茂盛;“王”,通“旺”。“我懷”四句寫作者登臨雨花臺時的心情。前兩句寫作者本來心情十分鬱悶,乘著酒興登上了雨花臺。後兩句說登上雨花臺之後,遠望荒煙落日,一下子消除了心中的鬱悶,引發了對曠遠萬代以來歷史的遐想。

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秦淮河

這四句由上述寫眼前的江山形勝,過渡到下文對金陵歷史的回顧。“鬱塞”,鬱悶;“城南臺”,指雨花臺,因其在金陵城南,所以這樣說;“坐”,遂,於是。“石頭城下”四句寫金陵在歷史上曾經是英雄割據之地,但都不久長。前兩句說金陵城下長江怒濤澎湃,那些割據一方稱雄的人,以為長江天險,即使千軍萬馬,誰敢渡江攻取金陵?後兩句運用典故說明武力割據不能久長。上句用東吳孫皓的故事,三國時吳主孫皓聽信“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的謠言,以為自己是真命天子,就帶著王室後宮等數千人到洛陽去,途遇大雪,軍心動搖,被迫退回。

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千軍萬馬

下句用西晉大將王潘攻吳的故事,王從益州率水軍東下攻吳,吳用鐵鎖橫截江面封鎖,被晉軍燒斷乘勝而進,孫皓出降。這四句說明歷史上割據勢力都不免要滅亡。“石頭城”,古城名,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上。“前三國”五句,寫金陵曾經歷過前有三國後有六朝的紛爭,不知有幾度血流成河;那些紛爭者都努力追求割據一方,可他們割據後所建造的宮殿樓閣,如今遍生野草,何等蕭瑟荒涼。這五句承接前面四句,進一步寫割據統治都不能長久。末四句表示對明朝一統天下的喜悅。

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遍生野草

前兩句寫作者慶幸自己能夠遭遇到朱元璋從南國起兵,平定了群雄割據,讓人民從事休養生息的日子。後兩句表示作者的喜悅:從今四海統一,長江再不成為隔斷南北的天險了。“聖人”,古稱皇帝為聖人,這裡指朱元璋;“南國”,指朱元璋的家鄉安徽省風陽縣。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批判了歷史上的武力割據,歌頌了明朝的天下一統,表達了詩人對生當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時的喜悅。全詩先寫景後懷古抒懷。作者以奔放之筆,描繪了金陵山川的雄偉壯麗,又以雄健之筆,抒發了懷古之情,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意境。

全詩透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朱元璋的家鄉安徽省風陽縣

然後點明主題思想,使全詩一氣呵成,表現了作者雄奇豪放的詩風。在修辭手法上,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描寫景物,把金陵的山川爭雄的形勢,描繪得活靈活現,生動傳神,顯示出其龍盤虎踞的特點。在抒情上運用典故恰切而不空泛,豪壯而不感傷,以古之割據反襯今之統一,有力地表現了全詩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