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創作的墨跡本行書作品 [1] ,有“天下第五行書”之稱 ,現存3個藏本,分別藏於無錫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羅振玉藏本不知去向。

《韭花帖》是楊凝式醒後飢餓無比,得韭花珍饈而食,心中愜意故靈感大發寫下。字型點畫生動,結構端穩,風神簡靜,全帖表現出入規入矩的端莊與溫雅,結體妍麗,並以精嚴的技巧表達出含蓄內在的文人之氣。用筆一絲不苟,卻不顯得古板呆滯,巧妙地將內擫和外拓的筆法融為一體。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楊凝式的父親楊涉是身居高位的宰輔,楊凝式也歷仕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卻都做不圓滿,常以“心疾”為由推辭官場事務,又曾佯瘋行於世上,為人所難理解。但是,楊凝式對於書法十分敏感,由於異於常人,又令人感到驚奇。《韭花帖》是楊凝式記述他自己晝寢之後,感覺飢餓無比,得韭花珍饈而食,心中愜意無比,於是靈感大發寫下此作。

楊凝式《韭花帖》用筆和緩,不同於《蘭亭序》的輕快巧麗,筆畫的氣息更加質樸沉著。在結體上,奇中寓險,險中見奇。在用墨上盡力使墨氣沉入紙下,充分吸收。章法佈局上將字距與行距拉得很開,是真正的清朗寬綽,這種佈局在楊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見到的,這大概是因為他此時已經不是年少輕狂,而更追求簡淡瀟散,追求自然。此外,《韭花帖》雖不及楊凝式其他作品那樣以欹側取態,卻在單字結體上獨出機杼。從書法意趣的追求來看,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寫楷書,宋人愛作行草。楊凝式處在唐完結而宋未開啟的這樣一個時間段內,早年師法歐陽詢、顏真卿、懷素和柳公權,再上溯“二王”,取眾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於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書法的境界而開一片天地,身後又開啟了宋代尚意書法的先河。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此帖字型點畫生動,結構端穩,風神簡靜,全帖表現出入規入矩的端莊與溫雅,結體妍麗,並以精嚴的技巧表達出含蓄內在的文人之氣。用筆一絲不苟,卻不顯得古板呆滯,巧妙地將內擫和外拓的筆法融為一體。結構嚴謹卻不失森嚴密佈,通篇秀雅恬淡,二王精髓畢現,魏晉風神十足,可謂是作者“心手雙暢,翰逸神飛”的佳作。筆畫遒勁,結體趨長,勁健而不乏嫵媚,章法佈局更是獨特——字距較大,行距更寬,疏朗而又渾然一體,在空間之中充滿了平和之氣,這種行距、字距都留得很寬綽的章法,得益於甲骨文、兩週金文和漢隸的疏散排布。

該作品洋溢的逸氣靈韻,以及作為其表現特徵之一的疏闊章法,則是由楊凝式首開其風的。在分章布白上,《韭花帖》的最大特點,在於字距或緊密或疏離,總體上字與字間距明顯拉大。行間距寬度更被人為地誇大了,顯著超過字距,可謂前無古人。楊凝式以精到的中鋒用筆、流美的線條分割空白,形成虛實相生、變化無窮的空間。在時空交錯中,點畫振動,計白當黑,墨華鮮潤,雲光徘徊。

淺談楊凝式《韭花帖》的學習

(原標題為“立足理性 迴歸共性——淺談《韭花帖》的學習理法(中)”)

對於書法學習,筆法是首道門檻,是進入書法門徑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然而進入門徑之後,字法就成了我們需要長時間去積累和最佳化的主攻物件。對於字法理解的深入程度,也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書法水準。那麼,一個人對字法的理解源自何處,我想這個命題最應當從觀察說起。觀察方法的缺失,不但使學習者臨摹不到位,而且面對不到位的字,也發現不了其中的問題,所以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書者,才會在傳統經典的耕耘當中,抱怨收穫寥寥。

《韭花帖》在結構字法上頗具特色,變化多端。其字法關係的嚴密程度之高,且不說準確臨摹,即便是準確觀察都很難達到。所以,要抓住其字法中的多變關係,需要明確一些觀察的角度,將最容易忽略的問題總結為一些方法,再延伸到整個書法臨摹的觀察問題上。將《韭花帖》這種內容豐富的範本觀察明瞭之後,學習者的觀察能力和對古人書寫的認識將得到很大提升,再學習其他範本時,便會覺得輕鬆許多。

《韭花帖》區域性

(1)四角充實

在一般的思維下,對一個字“正”的認識來自於“橫平豎直”,這當然是“正”的一種,但橫平豎直在通常情況下,會使得字平淡無奇,故高手們作書通常“不喜平”,而在欹側中追求新平正。孫過庭《書譜》說:“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其中所說的後一種“平正”就像人在一定的年紀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其行為有童趣但不失規矩,也就是說用看似欹側的點畫和部首,以一種新的關係組成新的平正,這種平正當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而從四角出發即是把握這種新平正的關鍵方法。

圖1 “韭”字與“謂”字

充實四個角的方法有兩種,為方便描述,我暫且為其命名,一為“實充”,一為“虛充”。“實充”是指一個字的四個角,以實在的筆畫(比如筆畫的起筆、收筆或者折筆)充滿,這些筆畫的位置都至少達到或者超過了一個字大致方形輪廓的四個角。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例如上圖,《韭花帖》當中的“韭”字與“謂”字(圖1),用藍色的方框將主要結構的輪廓圍起來之後,方框的四個角都會被筆畫充實;“虛充”是指一個字的四個角,並沒有都被實在的筆畫充滿,一種情況是未被充滿的角被字的結構當中有指向性的筆畫或者有流動性的空間分割所指示;另一種情況是使用“錯位”的手法使得字的兩個部分錯開,造成相對的兩個角空虛,也會因為對稱性的結構特點而不會影響四個角的平正性。

圖2 “飢”字與“狀”字

例如《韭花帖》中的“飢”字(下圖),四個角只有右上角是空的,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寫字的時候一般遵循“左短而上齊,右短則下平”的原則,所以當這個字右邊短的時候,底下基本是齊平的,將右上角空出來,但在此基礎上,“幾”部上面一橫無論是粗細還是角度,都有著明顯上揚的筆勢,所以能達到一種四角充滿的效果;“狀”字(圖2)左上角和右下角兩個角以對稱的方式空虛,使得這個字也達到一種平衡,那就不妨在觀察的時候將對稱的兩個空白也當作是實在的筆畫,也有類似四角充滿的效果。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無論是“實充”還是“虛充”,都是為了字的一種平衡美感。這種美感需要我們用視覺去衡量和建立,上文雖有較為詳細的舉例,卻尚不具備高度的概括性,它需要我們在多次分析嘗試中,建立一種視覺的感知能力,這樣才能靈活運用、不露破綻。

(2)比例法

包含了長度、粗細、距離等的關係。如果我們直接觀察兩個筆畫在這些方面的對比度時,常常拿捏不準。在對比度拿捏的方面,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比例來衡量(圖3)。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圖4 “修”字與“晝”字

比如觀察一個筆畫比另一個筆畫粗多少倍。通常人的眼睛對一倍、二倍、三倍的比例有一定的分辨力,分辨更高比例時,只要成倍看待即可。而且應該遵循“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原則,這樣才能將字中的特徵凸顯出來,不會丟失。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例如上圖,是《韭花帖》中的“修”字,中圈出的兩個筆畫的起筆,一般學習的時候只能分辨出撇與豎的粗細變化,但還忽略了粗與細的比例,透過觀察,兩個筆畫的起筆粗細超過了三倍,是一個差異非常大的變化,那在臨摹的時候也要超過三倍,才能與範本接近;“晝”字(圖4)中上下排列的橫數量很多,但目測其落筆之間的距離發現,前兩橫之間的距離是其他橫距離的兩倍,所以臨摹的時候,前兩橫的距離一旦小於這個兩倍的比例,這種橫之間距離變化的特點就被埋沒了。

楊凝式《韭花帖》高畫質單字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

怎樣臨《韭花帖》,最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