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比等三熱帶氣旋共舞,專家:並非罕見,每年約發生1.5次

安比等三熱帶氣旋共舞,專家:並非罕見,每年約發生1.5次

2018年7月22日12時30分前後,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在上海崇明東部登陸。圖為受颱風影響船舶進港口避險。 視覺中國 圖

10號颱風“安比”於7月22日中午登陸上海崇明島;就在它登陸的前一天,21日上午,另一個熱帶低壓橫空出世,並且逐步加強;而21日晚上,本已停編的9號颱風“山神”在消失處又重新生成了熱帶低壓,可謂再度復活。自21日晚間起,我國沿海出現了三旋共舞大戲。

目前,颱風“安比”登陸後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另一個熱帶低壓經過巴士海峽,在臺灣省東南方向的海面上,因強度不夠,尚未獲取編號命名;復活的“山神”以熱帶低壓強度在北部灣橫行,登陸在即。

由於目前只有“安比”達到了颱風強度,所以更為準確的形容是1個颱風和2個熱帶低壓共舞,或者三旋(熱帶氣旋)共舞。

既然“山神”已經消失,怎麼會又復活呢?

對此,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表示,這主要得益於近期甚為活躍的西南季風。它源源不斷地為“山神”的殘留雲系供應水汽,這讓雲系雖處陸地上空,仍得以保持其螺旋性。

至於三旋混戰會發生什麼,高拴柱表示,三旋共舞,相互之間不免發生作用。

當兩個颱風距離較近,可能出現“藤原效應”,即兩個颱風繞著相連的軸線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除了互旋以外,還可能出現吞併、互斥等現象。

但研究人員認為,一般兩個颱風在距離小於15個經度,即1500公里左右時,才可能相互影響。

三旋共舞也一樣,如果距離較遠,也會獨立發展。即便距離較近,在三個颱風互相影響的過程中,一般來說其中兩個的相互作用較重,另一個相對較輕。每個颱風受到互相影響的同時,還受到地形、氣候和海洋等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是否會旋轉、吞併或者互斥,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

高拴柱介紹,三旋共舞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三足鼎立”型,另一類是“一字排開”型,兩種型別幾乎各佔一半。

這次是典型的“三足鼎立”型,洋麵上三旋的互相距離都小於1500公里,就目前臺風的形勢判斷,它們之間可能發生間接作用,其中向西北方移動的“安比”和臺灣省附近那個向偏東方向移動的熱帶低壓可能會有一定的互旋。

三旋共舞,通常來說會加大預報難度。

一般來說,颱風是快速變化的天氣系統,決定它命運的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西南季風等緩慢變化的天氣系統。如果只有單一臺風,它會沿著副高外圍前進,路徑相對明晰。但如果此時出現了雙颱風或者更多,一個本身變化就很快的天氣系統,受到其他快變系統影響,預報難度自然加大,尤其是長時間的預報就更難了。

“三旋混戰聽上去似乎不太尋常,但實際上,這並非罕見。”高拴柱說,海溫高、切變小、初始有擾動,是颱風生成的條件。如果某一個時段,赤道輻合帶比較活躍,在廣闊的西北太平洋暖海域多處有大氣環流和海洋條件很適合颱風發展,同時生成多個颱風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平均而言,三旋共舞每年約發生1。5次,大多數颱風共存時間都很短,最短時只有數小時,例如,2001年的“百合”“韋帕”“範斯高”,以及2009年的“凱撒娜”“芭瑪”“茉莉”都只共存了6小時,所以有時會被人們忽視。

比較極端的有2000年的“桑美”“寶霞”“悟空”,他們共存了180個小時,超過了一週。更為巧合的是,2006年時,“桑美”“寶霞”再度攜手來襲,並且最終和“瑪利亞”形成三臺混戰,帶來較大傷亡。其中2006年時,“桑美”吞併“寶霞”,重創福建和浙江,拿下“風王”稱號後被除名。

事實上,不僅是三旋,颱風資料庫顯示,在西北太平洋上還曾經出現過十幾次“四旋共舞”,還有一次經典的“五旋共舞”。

(原題為《“山神”復活 三旋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