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逆蓄勢,筆畫剛勁有力,藏鋒包其氣,露鋒縱其神

關注“書法事兒”,學習書法知識。練習書法,起筆很重要,如果起筆做不好,行筆、收筆就無從談起,今天就圍繞 “以逆蓄勢”、“藏鋒、露鋒”這兩個話題來聊一聊書法中有關起筆的那些事兒。

以逆蓄勢,筆畫剛勁有力,藏鋒包其氣,露鋒縱其神

顏真卿《祭侄文稿》

起筆以逆蓄勢,筆畫剛勁有力

起筆有藏鋒、露鋒兩種,不論是藏鋒還是露鋒,凡起筆

都必須

有一個“

逆勢

”,就是按筆畫前進的方向取一個反方向的落筆動作,要求做到筆鋒“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反方向運筆時,筆鋒可著紙可凌空,不論是“實逆”還是“空逆”,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調整手腕,使其更好地向筆畫前進的方向運筆。下面詳細闡述運筆動作過程中筆管與手腕的相應變化及帶來的益處:

以橫畫為例。執筆最初狀態是管直、腕平、掌心向下,如果在這種執筆狀態下直接落筆的話,接下來向右行筆時手腕向左擺動的幅度很小,也沒有多大力度。而如果落筆之前,先逆向左(筆畫前進相反方向)運筆蓄勢,筆管由垂直與紙面變為向右傾斜,手腕也隨之向右擺動,掌心向左,此時再落筆、行筆時,手腕向左擺動的幅度就加大了,也能使上勁了。就像射箭一樣,往後一拉弓,就產生了百步飛矢之勢。這樣寫出的筆畫才遒勁有力。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寫道:“字有解數,大旨在‘逆’。逆則緊,逆則勁。縮者伸之勢,鬱者暢之機。”

上面僅以橫畫為例說明問題,但在實際書寫的時候,筆畫與筆畫之間都是有聯絡的,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意思就是說前一個筆畫結束,回鋒收筆時要考慮到下一筆畫的起筆位置,很自然的順勢為下一筆畫起筆調整好手腕狀態,承上啟下,一氣相生,雖筆斷而意連。清代姚孟起在《字學憶參》中寫道:“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此則筆筆呼應,字字接貫,前後左右一氣相生。”

以逆蓄勢,筆畫剛勁有力,藏鋒包其氣,露鋒縱其神

楊凝式《韭花帖》

“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

藏鋒指的是起筆時把筆鋒藏在點畫裡面而不外露,是一種追求線條渾厚、圓潤的筆法。漢蔡邕《筆論》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古人論書時說“欲左先右”,而現在好多書法資料中卻說“欲右先左”,在談論此話題的時候,主語應為筆鋒(筆尖),筆尖著紙後與前進的方向是相反的,比如手執筆管向右書寫,此時筆尖是指向左的,而逆行時(比如說向左行筆),筆尖是指向右的,所以說是“欲左先右”而不是“欲右先左”。

藏鋒起筆需要“實逆”,就是筆鋒接觸紙面逆行。清代蔣和《習字秘訣》中在講到筆法中的折法時說:“筆鋒欲左先右,往右回左也,直畫上下亦然。”晉代王羲之在《書論》中說:“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唐徐浩《論書》雲:“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明潘之淙《書法離鉤·筆鋒》雲:“褚河南論書,用筆如印記畫沙,始不悟,後於江岸以錐畫沙,始信其言,貴藏鋒也。”唐蔡希綜《法書論》雲:“潛心改跡,每畫一波,常過三折;每作一點,常隱鋒為之,由此而成。”

以逆蓄勢,筆畫剛勁有力,藏鋒包其氣,露鋒縱其神

禇遂良《大字陰符經》

露鋒指的是發筆時直接順勢落筆,筆鋒顯露在外,這是一種強調筆勢、筆姿的筆法。由斜筆或尖落筆寫成的,筆鋒入紙時,其鋒外露,斜落筆寫成的叫“側鋒”,露鋒可使筆畫俊秀生動。露鋒起筆時需要“虛逆”, 不必在紙上作逆入,而是在空中完成蓄勢動作。但也須尖銳飽滿,不可虛尖怯露,怯露則會產生浮薄之弊。明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是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

用筆要富於變化,一副好的書法作品都是藏、露並用。清宋曹《書法約言·總論》雲:“有藏鋒有露鋒,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藏鋒高於出鋒,亦不得以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截鐵之意方妙。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