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尾巴老李的傳說

沒尾巴老李的傳說,在山東各地流傳甚廣,後有山東人移民東北各地,故東北三省也有了沒尾巴老李的故事,且傳承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不過其他地區叫禿尾巴老李,唯有諸城叫沒尾巴老李。這個傳說是這樣講的:

有個莊稼漢子姓李名憨,人稱李憨。別看人叫李憨,其實是個能人,聰明著哪!李憨力大如牛,莊戶地裡的活那可是行家裡手,什麼時候耕種,哪種物品賺錢,八九不離十。同時,他還有一手精湛的木匠活。由於算計周到,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媳婦叫桃紅,聰明伶俐,俊俏賢慧,人見人誇。兩口子本應幸福美滿,歡天喜地,但怎麼也看不出心滿意足的樣子,整天眉頭緊皺,少言寡語,吃飯不香,睡覺不甜,打不起半點精神。啥事牽心?原來兩口子有塊心病,都四十掛零了,一個炕上睡了二十多年,身邊仍沒個一男半女,日子再殷實有個啥用?兩口子整天是睜眼盼兒,閉眼想女,求醫問藥,拜佛叩天,都無濟於事。左鄰右舍都說兩口子邪門了。

這年春天,桃紅直想嘔吐,身子越來越笨重,肚子一天天鼓起來,真的懷孕了。李憨一聽媳婦懷上了,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就像做了個飛天夢。

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可桃紅已過月多日仍不見動靜,兩口子焦急萬分。說也怪,第十一個月上,這年正是龍年,嬰兒出世了。聽說桃紅生了,李憨急忙進屋,近前一看,這哪是個嬰兒,分明是個肉球,肉球圓溜溜,滿地亂滾。李憨想這肯定是個怪物、災星,留著是個禍害,便順手拿起準備剪臍帶的剪子,照準肉球,一狠心剪了下去。突然,一條小青長蟲蹦出肉球,嗖的飛到屋脊。李憨一心想壯年得子,沒想到生了條小青長蟲,氣不打一處來,順手拿起把鐵鍁,一蹦尺把高,朝著屋脊上的小長蟲鏟了下去,把小長蟲的尾巴鏟了下來。小長蟲從屋脊上掉了下來,正好掉到他娘懷裡,眼淚還叭嗒叭嗒往下滴。

桃紅先是一驚,接著又後怕,同時又氣丈夫不問自己死活去打小長蟲,驚、怕、氣襲身,又是月子裡,接著就得了重病,下身大流血。她回頭一看,半截小長蟲血淋淋地趴在自己身邊,一曲一伸痛疼難忍。桃紅想:不管是妖是怪,畢竟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如是,她順手攬過傷殘的小長蟲摸了又摸,親了又親,在他的傷處擦乾了血。小長蟲在他娘懷裡一動不動,一直讓娘抱著過了三個時辰。小長蟲不吃不喝,見風就長,只三個時辰已經長到四尺有餘。這時候,他對娘桃紅說:“娘啊!您兒我已經能自立了,謝孃的生育之恩,今天就要離開娘,到自己能生存的地方去。”說完,朝著他娘點了三下頭,一道電光,眨眼間飛的無蹤無影。桃紅一看小長蟲飛走了,丈夫李憨又氣呼呼地下了地,頭一歪沒氣了,這天正好是古歷的五月十三。

小長蟲因姓李,又沒了尾巴,後來人們便叫他“沒尾巴老李”。沒尾巴老李一道電光飛起,首先入了黃河,從黃河入了渤海,又從渤海飛到黑龍江。當時,黑龍江裡有一條白龍佔居,這條白龍自從來到黑龍江後無惡不作,整天翻江倒海,刮陰風,下邪雨,淹沒莊稼,衝倒房屋,欺男霸女,民不安寧,當地百姓恨透了白龍,就是沒有辦法把它趕走。沒尾巴老李是條神龍,他早就知道黑龍江裡有一條惡白龍,他要為當地百姓除害。沒尾巴老李聽說當地很多山東人,尤其居住著二十多戶諸城人。他來到黑龍江後,託夢給諸城人,並告知山東人,他和白龍打鬥時,如看到江面上翻出白浪就是白龍在上面,請往江裡投入石灰,翻出黑浪那就是我,請往江裡投放餑餑。因沒尾巴老李是條青龍,在水裡邊青和黑難已辨清,所以後人就說沒尾巴老李是條黑龍。第二天一早,兩岸上的人們早早地把石灰和餑餑運到了岸上。一會兒,沒尾巴老李和白龍打鬥開始,岸上的人一看見白浪就往江裡投入大量石灰,嗆的白龍睜不開眼,喘不動氣。一看見黑浪,就往江裡投放大個白麵餑餑,沒尾巴老李吃了山東人特別是諸城人蒸得餑餑後,勁頭越來越大,精神越鬥越旺。打鬥整整持續了三天三夜,白龍因沒吃上一頓飯,飢餓力乏,被沒尾巴老李打敗,劃一道亮光,飛走了,到什麼地方誰也說不清。從那時起,沒尾巴老李成了黑龍江的主人,當地再沒有氾濫過洪水,黑龍江也由此得名。從那之後直至今日,只要誰過黑龍江,首先問問有沒有山東人,諸城人更好。只要有山東人,風颳的再大,船也平穩過江。這就是山東人和東北各地都流傳沒尾巴老李的故事原由。

諸城沒尾巴老李的傳說有別於其它地區,也就是有它獨到之處。一是傳說早;二是沒尾巴老李的出生地至今多數姓李;三是有座沒尾巴老李他孃的墳;四是當地大人小孩都知道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

傳說早在北宋年間,諸城就有沒尾巴老李的傳說。1074年,蘇軾知密州(即現在的諸城),當年,諸城大旱,百日無雨,人畜飲水都相當困難。蘇軾便帶領下班人馬到諸城城南的常山祈雨,當各種祭天儀式結束後,忽然天空烏雲滾滾,常山西北角沒尾巴老李出生的地方一聲霹靂,瓢潑大雨傾盆而下,一下子解除了諸城的旱情。下班人馬跑到蘇軾跟前感激他祭天有功。這時,沒尾巴老李莊上的人來報:說一聲霹靂過後,沒尾巴老李他孃的墳上突然添了厚厚的一層新土,這聲雷是沒尾巴老李回來給他娘上墳,大雨是沒尾巴老李流的眼淚。蘇軾忽然明白了,今天是古歷的五月十三,密州人有諺語: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不是我祭天有功,而是沒尾巴老李對他母親的孝心。後來,凡大旱雨就下的大,澇天,雨就下的小或光打雷不下雨,沒尾巴老李對諸城人懷有深厚的感情。儘管此說無法考證,但蘇軾常山祈雨乾隆年間的《諸城縣誌》卻有記載,縣誌中說:蘇軾祈雨常祈常應,所以把本來叫臥虎山的山改名常山。自蘇軾祈雨所發生的故事之後,沒尾巴老李的傳說越傳越廣,越傳越神,田間地頭,燈前月下,講老李故事的人不計其數,從老李出世、出生、上墳,直至大戰白龍,為民造福。到了20世紀80年代,諸城的民間文藝家李坤元、趙廷祿,王秀忠等,將流傳在諸城境內的口頭文學整理成文,在省內外多家報刊發表。從此,沒尾巴老李的故事有了文字記載。

沒尾巴老李出生在諸城市龍都街道辦的黑龍溝村,這個地方有大小7個黑龍溝村,都是為紀念沒尾巴老李對諸城人的功德和對母親的忠孝。黑龍溝村是全國最大的鴨嘴龍化石所在地,是龍的故鄉,地下埋藏的全是龍骨,傳說是沒尾巴老李那半截尾巴變的。人若有外傷,用這兒的龍骨一搽,既不感染又止痛,都說沒尾巴老李是個動感情的的人,連自己的骨頭都為諸城人治病。

自從桃紅死後,家中只有李憨一人,李憨既思念賢慧的妻子,膝下又無一男半女相伴,整天孤獨度日,以淚洗面。這年春節剛過,李憨便搬出住了幾十年的黑龍溝村,來到城南一片空地上蓋了三間草屋居住。說也巧,一房遠親串門,問起了李憨的家境,便知李憨此時隻身一人,就給李憨續了弦,幾年後,生下了三男兩女。後來兒生孫,孫繁衍子,李姓成了大戶,形成一個不小的莊子,叫南三里莊,至今這個莊上的住戶大部分姓李。黑龍溝村離南三里莊只一箭之遠,一個在龍骨澗的西頭,一個在龍骨澗的東頭,現在李姓人家都說是沒尾巴老李家的後人。

聽說李憨剷掉沒尾巴老李的尾巴,這件事驚動了全村人,人們紛紛前來觀看這條龍尾巴。慢慢的,周圍村莊的人也都知道了,都私下談論這件事。李憨也因把兒子剷掉尾巴並趕跑而後悔不已,只好將這條半尺長的龍尾巴藏了起來,想妻子和兒子時,便拿出來看看。開始,李姓人家稱老李叫沒尾巴小李,到後來,李氏家族的人稱為沒尾巴老李了。

李氏家族中出了個樂施好善、扶危濟貧的沒尾巴老李,南三里莊的李姓人家引以為豪,將沒尾巴老李的半截尾巴(約30公分長,5公分粗細)視為聖物敬奉,倍加珍惜。每到逢年過節,李氏長輩都要將沒尾巴老李的半截尾巴置入案上,擺上供品,燃紙焚香,全族人按輩分的大小排成隊,磕頭朝拜,十分虔誠。後來,每逢大早,李氏後人就想起沒尾巴老李,試著將其半截尾巴置於天井內,焚香燃紙祈雨。沒想到,就在當日的下午或第二天,必竟有雨下。以後,每逢旱天,李氏後人總要拿出龍尾巴在天井的供桌上祈禱,不出兩天,諸城便會有雨降臨,而且十分應驗。這個故事越傳越廣,慢慢的就有了“曬龍尾”的傳說。曬龍尾起源於明初,相傳是從李氏家族長支一世祖李開原開始的。關於半截龍尾的來歷,據李氏的人講,可追溯到隋朝,由李氏族人代代相傳,到李開原這一輩,已流傳儲存了700餘年。據李氏第十五世傳人,63歲的李金平回憶說:“龍尾巴被李氏家族當作聖物輪流保管,遺憾的是清末民初反老毛子,被途經南三里莊的老毛子搶走了。後來,李家人仿照原來的龍尾巴樣子仿製了一條,仍當作聖物看待,每逢重大節日,他們都要祭拜。此事一直延續到今日,現在的半截龍尾巴在李氏第十五世傳人李金平家中保管。

桃紅死後,李憨把她埋在莊的東北角。後來,李憨從黑龍溝搬到南三里莊後,便將桃紅的墳遷到了現在的南三里莊村東南角的徐家窪處。墳前豎有石碑一塊,上刻“桃紅之墓”四個大字。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修海青路時將其毀壞,平了墳,並把墓碑修了路。後人根據記憶中的地方,又起骨到現在的三里莊東南李家林,即三里莊水庫西壩處。雨季一到,墳就被淹沒,冬春季節,墳就露出水面。每逢清明節和春節,南三里莊的李氏族人便來到大壩處,燒紙焚香,磕頭祭拜。據80歲的老人李法富回憶說:“沒尾巴老李之祖墳(李氏桃紅之墓),從徐家窪起骨時,本來天氣晴郎,陽光普照,但當扒挖墳墓時,忽然從東北角上飄來幾朵雲彩,雲彩上的風快,不大工夫佈滿了天空,緊接著打了幾聲悶雷,雨就下了起來,一會兒,晴了天。老人說:雷聲是沒尾巴老李的哭聲,雨是沒尾巴老李的眼淚,孝順著那!

諸城是龍的故鄉,沒尾巴老李在諸城的傳說,發源地就在龍骨澗附近。儘管全省各地乃至東三省都有沒尾巴老李的傳說,但從全國最大鴨嘴龍的出土地傳出沒尾巴老李的故事,就更有代表性。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他包含著一個至深的道理,那就是孩子不嫌娘醜,狗不嫌家貧。母親的生養之恩應銘記心田。沒尾巴老李的傳說是單純的故事,是否有真實性拋開不說,主要研究他的價值,讓祖輩傳承沒尾巴老李的美德。

挖掘保護

透過對該專案實地採風,對傳承人的講述實際操作演示,進行了現場照相、錄影、錄音和記錄整理,對其專案的歷史沿革、傳承過程、主要內容與價值進行了論證和認定,從而剔取出其重要的人文價值與藝術價值,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並加以保護。

1、龍骨澗已列入濰坊市級文保單位,又是國家礦產資源重點管理單位。

2、先後3次投資120萬,發掘、修復、整理、裝架龍骨化石多架,分別陳列在北京、天津、濟南、諸城等博物館。

3、南三里莊村李氏族人李金平已投資10萬元,蓋起新房,將沒尾巴老李的半截尾巴供奉中央,供族人祭拜。

4、對龍骨澗周圍村莊及他孃的墳,進行重點保護。

5、大力宣傳,把優秀傳統文化和封建迷信區別開來。

6、組織創作班子,把挖掘整理的傳說,著書立說,廣泛宣傳,擴大影響。

7、對南三里莊“曬龍尾”的傳統習俗加以引導和保護。

傳承發展

產生:北宋蘇軾知密州祈雨,在諸城傳開“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明初,移民諸城人附近落戶,起名一串黑龍溝,從此,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