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信述》:三才章第七

《孝經信述》:三才章第七

仇英圖 文徵明書《孝經圖》

《孝經信述》三才章第七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釋詞】

三才:

天、地、人合稱為三才。《周易·繫辭下傳》雲:“《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周易·說卦傳》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左傳》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禮記·禮運》曰:“人者,五行之秀氣,天地之心也。”邢昺疏曰:“天地謂之‘二儀’,兼人謂之‘三才’。”曹元弼《孝經集註》曰:“才者,性之能也。”

甚哉:

感嘆詞。推極之辭。曾子聞夫子言立身治天下之道盡在於孝,故極嘆美之曰:甚哉!孝道之大也。

大:

《孝經正義》曰:“高謂天子,卑謂庶人。言曾參既聞夫子陳說天子庶人皆當行孝,始知孝之為大也。”《孝經》庶人章雲:“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經》感應章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經:

孔安國傳:“經,常也。”常,持續不斷。唐明皇注:“經,常也。利物為義。”

天之經

:鄭玄注:“春夏秋冬,物有死生,天之經也。”

地之義

:地無私載,養育萬物,地之大德。古文字“

”作“

”。孔安國傳:“誼,宜也。”《周易·文言》:“利物足以和義。”鄭玄注:“山川高下,水泉流通,地之義也。”

民之行

:人之所以為人的操守德行——孝。孔安國傳:“行,所由也,亦皆謂常也。夫天有常節,地有常宜,人有常行,一設而不變,此謂三常也。孝,其本也。”

民是則之:

“是”通“實”。《左傳》:“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可作參照。則,效法。以為準則。鄭玄注:“天有四時,地有高下,民居其間,當是而則之。”

則天之明:

天之大德曰生。《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因地之利:

大地滋養萬物。《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安國傳:“夫覆而無外者天也,其德無不在焉;載而無棄者地也,其物莫不殖焉。是以聖人法之,以覆載萬民,萬民得職而莫不樂用。故天地不為一物枉其時,日月不為一物晦其明,明王不為一人枉其法。法天合德,象地無缺,取日月之無私,則兆民賴其福也。”

以順天下:

順,理順。鄭玄注:“以,用也。用天四時、地利,順治天下,下民皆樂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也。”古文字“

”作“

”。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

是以,因此。肅,威懾。

其政不嚴而治:

政,政事。嚴,嚴峻。治:天下平。鄭玄注:“政不煩苛,故不嚴而治也。”孔安國傳:“登山而呼,音達五十里,因高之響也。造父執御,千里不疲,因馬之勢也。聖人因天地以設法,修民心以立化,故不加威肅而教自成,不加嚴刑而政自治也。”

教之可以化民:

教,《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鄭玄注:“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孔安國傳:“識見教化終始之歸,故設之焉。”《白虎通》三教篇:“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不成。”

先之以博愛:

先,率先。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之,大眾。博愛,孔安國傳:“博愛,泛愛眾也。先垂博愛之教,以示親親也。”

遺:

遺,棄。鄭玄注:“先修人事,流化於民也。”

陳之以德義:

陳,述。德義:志道體仁。古文字“德義”作“

德誼

”。孔安國注:“佈德誼以化天下,故民起而行德義也。”唐明皇注曰:“陳說德義之美,為眾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

興行:

興,起。行,動。鄭玄注:“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也。”邢昺疏:“言先王見因天地之常,不肅、不嚴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須身行博愛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風教,無有遺其親者。於是陳說德義之美,以順教誨人,則人起心而行之也。”

敬讓:

敬,恭敬。讓,謙讓。鄭玄注:“若文王敬讓於朝,虞、芮推畔於野。上行之,則下效法之。”孔安國傳:“上為敬則下不慢,上好讓則下不爭。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故每輒

以己率先

之也。”

不爭:

邢昺疏:“先王以身行敬讓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德而不爭競也。”《禮記·鄉飲酒義》雲:“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

導之以禮樂:

導,引。孔安國傳:“禮以強教之,樂以悅安之。君有父母之恩,民有子弟之敬。於是乎導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感之斯睦也。”唐明皇注:“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史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主別,樂主和。禮樂,尊敬而和睦。

而民和睦:

百姓和諧恭敬。《漢書禮樂志》:“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惡:

示,顯。好惡,善惡、是非。鄭玄注:“善者賞之,惡者罰之,民知禁,莫敢為非也。”孔安國傳:“好,謂賞也。惡,謂罰也。賞罰明而不可欺,法禁行而不可犯,分職察而不可亂。人君所以令行禁止,慎其祿賞焉。有不聽而可以得存者,是號令不足以使下也;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是鈇鉞不足以威眾也;有無功而可以得富者,是祿賞不足以勸民也。號令不足以使下,鈇鉞不足以威眾,祿賞不足以勸民,則人君無以自守之也。”《禮記·緇衣》:“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好惡,不可不慎也,乃民之表率也。

而民知禁:

禁,止,禁令。《禮記·樂記》:“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唐明皇注:“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邢昺疏雲:“又示之以好者必愛之,惡者必討之,則人見之而知國有禁也。”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明盛之貌。師,太師。周朝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公是周王朝最高行政長官。尹,尹氏。具,皆。爾,汝,你。瞻,仰望。鄭玄注:“師尹,若冢宰之屬也。女當視民。”孔安國傳:“言居顯盛之位,眾民皆瞻仰之,所行不可以遠天地之經也。善惡則民從,故有位者慎焉。”君臣同體,相須而成者,謂此也。

【白話】

曾子說:“孝真的是宏大至極!”孔子說:“孝,是天亙古不變無始無終的常理;孝,是大地合宜萬法的準則;孝,是人發自性自然之所發。人以天地之經義作為法則,遵循上天執行的法則,運用大地生養萬物,使天下和諧順暢;天地之教沒用嚴厲的手段而民自化,政事不需要嚴厲的措施而和平安定。先代聖王以身作則效法天地來導民,率先垂範仁慈博愛,百姓不會遺棄家親;踐行孝悌闡述德行,百姓興起行動;聖明君主居上率先以恭敬謙讓待人處事,百姓不再相互爭奪;用禮樂引導大眾,人民彼此尊親而和睦;是非善惡邪正明辨,百姓就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詩經》上說:“聲名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大眾都在仰望您!”

【先賢精義】

正義曰:

曾子見夫子陳說五等之孝既畢,乃發嘆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嘆美,乃為說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可教化於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後。

曹元弼《孝經集註》

:三才,天地人也。孝道之大,非聖人強以教民,乃出於民受天地之中,與生俱生之性。才者,性之能。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能生,地能養,人能體天地以相生相養;而相生相養之本,出於相愛相敬;相愛相敬之本,出於愛親敬親。孝者,人所資於天地之元,以立百行之本。聖人順之以成博愛廣敬之能事,贊天地之化育者也,故以三才名章。

劉沅《孝經直解》

:曾子美孝之大,而夫子因推廣其義,以明教民不外乎孝。經,常也;義,宜也。天地只此真理真氣凝聚而至常不變,生物各宜。人得天地理氣之全,所以異於禽獸。而父母,則人之天地也;孝,只是盡其愛敬之誠。仁也、性也,即天地之真理、真氣也。若毫髮未孝,即於真氣、真理有損;誠能至孝,則可以無施不宜。故曰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謂百行統於此也。凡人皆當如是,而為民上者,尤民之表,故必知之極其精。則天之明,行之得其宜;因地之利,順天下者,孝本人心所同然,固有之理。故孝子無不聞之而生感也。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是以其教不肅不嚴,而自成治化。先王,聖人而為天子者。不曰孝而曰教者,王者立教必本於孝,不必改教為孝也。博愛存於心,心先自盡。德義行於事,言行陳列。民之莫遺,亦以心言,其興行,亦以行言也。敬讓、禮樂,即德義中事。先之、導之,申上陳字,謂躬行以先之、導之,非但陳其法制而不以身教也。好惡,又承上敬讓禮樂言,如是則好之而有賞;反是則惡之而有罰,故民知禁。引《詩》言‘民具爾瞻’,為上者當自勉也。

黃道周《孝經集傳》

:經者,天之常也;義者,地之制也。天有常制,地不敢變;法之則明,因之則利,舍是則無以和睦於上下;故孝者,天下之大順也。《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故孝者,聖賢所以成位也;易知簡能,是天地之經義也。

教作孝,孝而可以化民,則嚴肅之治何所用乎?孝,教也。教以因道,道以因性,行其至順,而先王無事焉。博愛者,孝之施也;德義者,孝之制也;敬讓者,孝之致也;禮樂者,孝之文也;好惡者,孝之情也;五者先王之所以教也。《虞書》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敬寬在於上,親遜著於下。二者唐虞之所以成治也。以唐虞之教,成唐虞之治,而聖賢德業配於天地矣。

言夫嚴肅之不可為治也。《記》曰:“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火,尊而不親。土之於民也,親而不尊;天,尊而不親。命之於民也,親而不尊;鬼,尊而不親。”父母、天地,尊親之合也。親以致其愛,尊以致其敬。愛以去惡,敬以去慢。二者立而天下化之。‘赫赫師尹’,夫猶有政刑之心乎。《傳》曰:‘有國者,不可不慎,闢則為天下僇矣。’‘具瞻’,所以教慎也;慎者,敬之始也。

【附錄】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對:

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何謂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此之謂也。”王曰:“善哉!天經既得聞之矣,願聞地之義。”對曰:“地出雲為雨,起氣為風;風雨者,地之所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於天,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莫曰地風地雨也;勤勞在地,名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其庸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於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五聲莫貴於宮,五味莫美於甘,五色莫盛於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王曰:“善哉!”

《論語·為政》: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子路》: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易經·鹹·彖傳》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中庸》: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學》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禮記·哀公問》

: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史記·周本紀》:

“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祗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

自2021年7月起,第一版《孝經信述》將在文化傳統微信公眾號(wenhuact)首發連載,以供廣大《孝經》研習者,文化愛好者研讀。文化傳統微信公眾號(wenhuact)所發《孝經信述》稿件連結,可用於個人學習收藏,個人朋友圈及相關經典學習群轉發分享,其他平臺轉載或用於公益經典傳習之外用途的,敬請聯絡文傳君(微訊號:wenhuact001或 wenhuact002)獲得授權和相關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