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獅耳瓶鬼斧神工般的洋彩,美的不可方物,絕無僅有

讓藝術共同享受,讓財富再次流通,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乾隆朝洋彩瓷器是在由唐英督理的景德鎮御窯廠內製作完成。這種瓷器的大量燒造,顯示出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意氣風發、充滿自信、文治武功與藝術創作皆取得卓越成就之新氣象。臺北故宮收藏有乾隆朝洋彩瓷器 500 多件,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數量可觀的收藏。在乾隆皇帝的鞭策下,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兩季均由九江關署前往景德鎮御窯廠巡視監造御用瓷器。為了博得君心,唐英 不斷推陳出新、研究新技法,絞盡腦汁設計新式樣, 燒造出一批被譽為鬼斧神工般的洋彩鏤空旋轉(轉心、 轉頸等)器。他還極力發展“錦上添花”(亦稱“靶花” “軋道”)新技法,將洋彩瓷器之華貴絢麗推向極致。“洋彩”是唐英創新運用的名詞。從“洋”字上不難理解這種瓷器與西洋有關,主要是指在繪畫方面借鑑西洋畫法,強調明暗光感。洋彩瓷器上洋溢著鮮明的乾隆皇帝個人資訊,如題寫詩句者,一般題寫乾隆皇帝御製詩,並鈐以“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 “隆”等章記。這與當時瓷胎畫琺琅瓷器上大量題寫唐代詩人佳句,並鈐以“佳麗”“金成”“旭映” 等內容文雅的閒章不同。這充分說明乾隆皇帝對燒造洋彩瓷器這一品種的重視,也可理解為乾隆皇帝認為洋彩瓷器足以代表當時工藝美術的創新水平,因而予以大力倡導。由於洋彩瓷器與瓷胎畫琺琅瓷器所用彩料都是琺琅料,致使長期以來二者被混為一談。其實兩者在製作地點、構圖、畫法、紋飾、題詩、鈐章、 款識等方面都有所區別。民國以後,“洋彩”又被誤稱為“粉彩”,更使人們不得其解。今天,應該按照宮廷檔案的記載,還其原本稱謂——洋彩。請君欣賞乾隆綠地洋彩獅耳瓶的巔峰之美。

乾隆獅耳瓶鬼斧神工般的洋彩,美的不可方物,絕無僅有

乾隆獅耳瓶鬼斧神工般的洋彩,美的不可方物,絕無僅有

乾隆獅耳瓶鬼斧神工般的洋彩,美的不可方物,絕無僅有

乾隆獅耳瓶鬼斧神工般的洋彩,美的不可方物,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