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柴窯有多少年曆史

【摘要】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的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御窯。明代曹昭撰寫的《格古要論》卷七“古窯器論”之柴窯條:“出北地。世傳盯世宗時燒者,故謂為‘柴窰’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

足粗黃土

近世少見。”① 。世宗姓柴,故名。柴窯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 底部粗土黃色。然而柴窯只燒製了短短數年便銷聲匿跡,成為中國古陶瓷千年之謎

【關鍵詞】柴窯 產地 特徵 探討

一. 柴窯產地謎團

明朝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1585-1645年)在《長物志》中記載:“柴窯最貴,世不一見。聞其制: 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知然否?”② 他認為柴窯非常貴,世上根本看不見。他描述了聽說的樣子後,自己又問了自己一句:我也不知道這對不對,反正誰也沒見著。所以燒製窯址自古以來就有多個“城市說”之爭。陝西銀溝遺址陶瓷科學考古研究課題組組長周少華認為,關於柴窯產地目前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說鄭州出柴窯;二是說耀州出柴窯;三是說湖田出柴窯;四是說越窯“秘色”即柴窯;五是說河南張公巷窯出現的豆青釉柴窯。

1。“耀州窯”影青瓷是柴窯說

2011年12月,陝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及有關部門,對富平銀溝遺址進行為期兩年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探查出古窯爐、古井、灰坑、古墓葬等內涵豐富的文化遺存:其中窯爐318座、古井145眼、墓葬112座③。該遺址地表和地下發現大量唐、五代、宋代古陶器、瓷器殘片和唐代磚瓦及其窯爐、窯具等大量遺物,足以說明富平銀溝遺址是中國陶瓷歷史重要窯場之一。又據《格古要論》載,“汝瓷出北地”,對“北地”之說,有專家釋為古代陝甘寧一帶的“北地郡”,並把耀州窯說成柴窯;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館長王學武也認為柴窯就是耀州窯,其窯址在陝西耀州及周邊地區。

2。“湖田窯”影青瓷是柴窯說

持“景德鎮說”的學者認為,景德鎮昌江以北就是所謂的“北地”,而且景德鎮青白瓷具備了“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徵,因此認為青白瓷就是柴窯天青瓷。湖田窯創燒於五代,至宋代已成影青瓷主要產地,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兩種。仿越器的青瓷與唐、五代越窯瓷在胎釉上極為相似;白瓷胎細緻密,透光度極好。認為影青瓷符合傳說中柴窯的上述特徵。

3。 浙江越窯(秘色瓷)是柴窯說

“浙江說”從明清時期就已經提出,有學者認為越窯在五代、北宋初上林湖生產的秘色瓷就是柴窯。筆者認為文獻記載描述柴窯器釉面有細媚開片,而越窯秘色瓷並無開片,同時窯釉的透明度、厚度差異很大,也不具備“明如鏡”、“薄如紙”,不符合柴窯基本特徵。

4。 河北曲陽說

曲陽是宋代定窯的主要產地,唐代開始就有白瓷生產,北宋達到鼎盛;有生產北宋御窯的記載,尊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品種有白定和紫定,素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

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是詩人蘇軾對曲陽定窯的讚譽。定窯釉面乳濁無開片,缺乏柴窯“青如天”、“明如鏡”的特徵,故予以排除。

5。 河南開封、張公巷、鄭州新密、洛陽、郟縣說

開封古稱“卞京”,素有八朝古都之稱。相傳北宋官窯窯址在卞京,由於千百年來黃河多次改道,當年的汴梁遺址已淹沒在地下6米泥沙之下,故一直沒有尋找到北宋官窯,也無相關疑似柴窯瓷片出土,故開封之說缺乏依據。

張公巷窯在汝州市東南部,遺址中心面積約3600平方米;2004年被髮掘,該遺址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錄。從窯址上多次挖掘出土的豆青釉瓷器看,以玻璃質感較強的北宋張公巷汝窯為主,但胎面較厚,且為支釘燒製,宋代特徵比較明顯,沒有符合文獻記載的柴窯出土。

認定鄭州新密說的不乏其人,筆者在2008。10首屆鄭州柴窯研討會上獲悉,新密市發現了大型古瓷窯遺址 ; 2008。3鄭州新密市月臺瓷窯遺址被確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為“五代至宋代瓷窯燒製柴窯遺址”。該月臺柴窯唐宋瓷窯遺址文獻中僅王佐增補曹昭撰寫的《格古要論》卷七“古窯器論”之“柴窯”條:“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④此記載僅是曹昭《格古要論》的增補,不能完全代表曹昭本人之觀點故不足為憑;如果沒有足以證明是疑似柴窯瓷器、瓷片、火照、匣缽、窯爐、窯具等出土,認定依據仍顯不足。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燒製青瓷歷史悠久,在其窯址曾出土很多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質地堅硬,釉面呈青色或黃色。有學者認為柴窯窯址在洛陽新安縣北冶鎮柴胡溝的山嶺溪水邊。

2021。3。21—23,在洛陽友誼賓館召開“洛陽柴窯研討會”展示了很多疑似柴窯的殘器、瓷片、模具、火照、匣缽等,圖文並茂;此會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管委會和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主辦;筆者應邀陪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葉文程教授一起參會,參與關於疑似柴窯及窯址問題的討論。(圖1。2)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二.柴窯文獻記載

前面提到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記載的柴窯條:“出北地。世傳盯世宗時燒者,故謂為‘柴窰’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近世少見。”。此書與《歸田集》不同之處是首次提出“柴窯出北地”和“(柴窯)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的新說法等。

明代書畫家張應文在《清秘藏》這樣記載柴窯特徵: “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雲: 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此必親見,故論之如是其真。餘向見殘器一片,製為絛環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 ⑤ 說明柴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其排位次序為柴、汝、官、哥、定,除談論柴窯的釉色和聲音外,還新增“明如鏡,薄如紙”內容。明萬曆年間著名學者徐應秋在《玉芝堂談薈》中亦云:“柴窯之外又有定、汝、哥、官四種。”⑥康熙年間翰林學士高士奇在他在《歸田集》雲: “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⑦把柴窯的珍貴和天青釉色描述的惟妙惟肖。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御製詠汝瓷詩中,一共有四首詠柴窯的詩,其中的《詠柴窯碗》和《詠柴窯如意瓷枕》中可以看出柴窯的一些特徵,說明清高宗乾隆皇帝非常欣賞柴窯器物:

《詠柴窯碗》——清 • 乾隆

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

《詠柴窯如意瓷枕》——清 • 乾隆

過雨天青色,《八箋》早註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三.柴窯產自何地

雖然柴窯窯址迄今未確認,但世宗柴榮曾賦詩讚美柴窯御瓷:“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其中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道破柴瓷屬青瓷窯系、特點是“天青色”,為尋找柴窯提供了基本特徵。“柴窯”一詞最早見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曆以後的《玉芝堂談套》、《清秘藏》、《博物要覽》、《長物志》等書多論及此窯,但眾說紛紜。比較典型的兩種見解是:一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對其形質,元末收藏家松江人曹昭認為“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但均屬傳聞,未見實物;清末民國初有以張應文記載證諸柴窯,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也許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為柴窯而概括之。

經過多年研究及各窯址考察後認為:“景德鎮說”中忽略了時代,柴窯為五代產品,而景德鎮燒製青白瓷是從宋代開始的。而“浙江說”的越窯秘色瓷(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是否為浙江上林湖窯口還是陝西“鼎州窯”仍需進一步考證)與“耀州窯說”的耀州窯兩窯胎體比較厚實,雖然都呈黃土底足但兩個窯釉的透明度也不同,越窯秘色瓷並無開片,耀州窯釉面系大開片,故筆者認為文獻記載描述柴窯“薄如紙”和器釉面“細膩開片”與記載的特點不太吻合,也仍然無確鑿證據證明越窯、耀州窯就是柴窯的觀點,故筆者予以排除是柴窯的研究範圍;剩下只有“河南說”了,雖然河南至今沒有確認有五代柴窯窯址,但五代、北宋卻是京都所在地;況且當時交通不便,沒有動車、飛機,只以水上運輸為主,朝廷沒有理由捨近求遠到遠方的城市燒製御窯瓷器,故認為柴窯產地在河南應該在情理之中。

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有個月臺村原名“陽子臺”,春秋時期是鄭國的弭邑城,當地盛產煤炭、鋁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燒製鈞瓷的上乘原料,該地是重要的瓷器產地。2006年鄭州市文物部門對登封、新密、禹州進行瓷窯進行專題考古調查,發現該地有一處大規模瓷窯遺址,文化層瓷片大部分為五代至宋代堆積,故被認定為五代至宋瓷窯遺址,也有類似“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青瓷瓷片。筆者從

新密市陶瓷研究所郭二生先生

瞭解到,疑似柴窯似1913年于右任先生贈送的李氏柴窯圖片(圖6)。從該圖片分析:此窯變天藍色點斑碗釉不及底,具鈞窯之髮色及紋飾特徵,雖然底部也是黃泥底,但胎釉比較厚,認為此碗是柴窯比較牽強,不能完全具備文獻所記載的柴窯特徵;百度百科展示的疑似柴窯圖片也同樣不具備文獻記載的柴窯特徵。(圖7)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牡丹甲天下”的洛陽燒製青瓷歷史悠久,其窯址曾出土很多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從1985年以來,在北魏洛陽城出土了一批北魏為主的青瓷。據清代《景德鎮陶錄》載:“洛京陶。亦元魏燒造,即今河南洛陽縣也。初都雲中,後遷都此,故亦曰洛京所陶,皆供御物。”⑨《唐六典》載,“河南府貢瓷器”。⑩有資料記載,從北魏到唐代,洛陽一直從事貢品陶瓷生產。五代承隋唐餘緒,洛陽仍為京畿重地,卻沒發現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的柴窯特徵瓷片出土,自此窯址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地屬平頂山市北部的郟縣,東接襄城縣,西鄰汝州市,南依寶豐縣,北連禹州市,也是後周時候的“北地”,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原煤、砂岩、石英岩、鋁礬土、耐火粘土、白雲岩、紫砂陶土和制胎、釉所需松石類、硃砂、黃蠟石等礦產,同樣基本燒貢瓷的基本條件。

三.柴窯特徵和地位

筆者透過整合相關資料與現場考察研究,認為柴窯瓶體具備應以下特徵:1。 合模製作(不是注漿胎),傳承唐三彩的合模工藝,北宋起汝窯採用支釘支燒工藝;2。 模具瓷土燒製作子母扣榫卯結合,並預留多處氣孔,保障器物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有充足的氧氣保障釉色精美;3。採用黏貼工藝,如貫耳瓶的耳朵單獨製作:低溫燒製好素胎(800°——900°),再與瓶身粘連整修後上釉二次高溫燒製而成(圖24);4。 明如鏡的釉面有彎道細膩的細紋開片,滋潤耀目;5。 釉面玻化程度極高,呈寶石狀胎質及玻璃質釉,微觀胎釉裡似有綠松石、藍松石、藍寶石、青金石、硃砂等成分和礦物質結晶體(圖40——43),由於胎釉超薄容易變形故窯溫應該不超過1300°高溫,且燒煤的可能性極大;6。 燒製工藝採用二次入窯掛釉復燒,即先燒素胎同時印好款式再掛玻璃釉二次燒製(圖5);燒製後一些瓷片微觀似有胎釉一色(圖27),說明胎釉成分有部分相同;7。 採用匣缽墊燒(圖20、23、24),底足無護胎釉,墊細黃泥沙燒製形成黃泥胎色(圖4),也有部分器物採用定窯的覆燒工藝(圖19),可見紫口,皆在匣缽內進行(圖11);8。 款式以模具模印“官”、“蔡”,字面清晰(圖4、5);9。 柴窯器釉面硬如寶石,有潤滑的玉質感;10。 胎體與釉面薄如蛋殼(約0。5mm)遇水不沉,器物雖輕卻不失壓手感,敲擊呈“鏘鏘”金屬聲形成共振,達到“聲如磬”;11。“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以雨過天空形成天青色為主,又有雨過天晴呈現彩虹(赤橙黃綠青藍紫)多彩多姿、琳琅滿目的多種釉色(圖26),滿足柴世宗對未來江山社稷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只有同時具備上述條件方可認為是“疑似柴窯”。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的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後,停止了柴瓷生產。在宜陽、平頂山地區、汝州地區、禹州地區建立了汝窯、鈞窯等燒製官窯,燒柴窯的工匠繼續製作其它瓷種。宜陽瓷、鈞瓷和後來的汝瓷因而繼承了柴瓷工藝,形成汝窯之淡青、豆青、蝦青、天青等釉色。初期汝窯也傳承柴窯的合模工藝,即器皿合模而胎具汝窯特徵(石灰鹼釉+香灰胎)(圖7),釉色也達天青;至北宋早期起改善工藝,克服模具成本高卻產量低的不足而採用支釘燒製,從柴窯“合模”過渡到汝窯“支釘”,“技藝傳承”而勝於藍。也因柴窯的停燒,由鈞窯取代柴窯成為“汝官哥鈞定”宋代五大名窯,成就汝窯成為五大名窯之首。柴窯明清兩代皆有仿製,也有不少現仿工藝品;市場上出現很多“大周”款青瓷,一些收藏家認為是河南段店的明仿柴窯。

唐氏《肆考》說,柴窯起於汴,相傳設計瓷器釉色時,柴世宗要求道: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今論窯器者,一定以簡約而不簡單的“柴汝官哥定”為貴。世傳柴瓷片“寶瑩射目,光可卻矢。寶瑩則有之,卻矢未必然,蓋難得而重言之也。”柴窯之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滋潤細媚有細紋。”製作工藝精美絕倫,譽為諸多窯中之最,北宋時已是“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據傳,民國收藏家郭葆昌曾以一處住宅、二十畝良田與人交換了一件柴窯器物,故其顯赫的地位不言而喻。

2015年,一件有著天空般青色的“青百合花瓶”在日本武雄市陽光美術館展出,被認為可能是中國已經失傳千年的官窯“柴窯”(圖30),作者對中如雲(日)將自己發現、研究“青百合花瓶”的故事寫在《至寶,千年之旅 - -發現絕跡千年的柴窯》中,其結論引起了中外文物界專家的熱烈關注和討論。作為柴窯沒有發現窯址之前進行推測,邏輯上的合理性沒有問題,發過來又說明柴窯的珍貴由此可見一斑。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四.柴窯產地和窯場初論

大唐滅亡後建立的“五代”包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五個朝代,皆以洛陽、開封為都。郭威是後周開國天子,周顯德初年(公元954年)去世,傳位給內侄並養子柴榮即周世宗。據傳柴氏家族為商業巨賈,從事瓷器、茶業和絲綢產業經營。後唐時柴氏家族支援郭威建功立業,後從邢臺遷居都城洛陽。有學者認為五代柴窯窯址在北地河南洛陽北冶鎮柴胡溝的山嶺溪水邊,稱此地具備製陶瓷的天時地利:1。 毗鄰黃河漕運古道,交通便利;2。 經濟繁榮,唐代能工巧匠雲集,陶瓷業興盛繁榮;3。 礦產豐富,制胎瓷土及制釉長石、石英、滑石等礦料分佈深遠;4。 依山傍水,林產豐富,地是京都所在,具備燒製御窯的條件;柴窯釉面應無長石成分,胎以松石類礦石為主,也無出土疑似柴窯的瓷片標本、制瓷工具、窯場等而難以自圓其說。

2021年3月22日在洛陽友誼賓館四樓會議室召開2021年首屆“柴窯研討會”,眾多國內頂級專家學者參加此會。會上展出數十件疑似柴窯的殘器、瓷片標本、火照、模具、匣缽等,並與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前期考古成果,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筆者也認為展出的標本比較符合歷史文獻相關記載;下午,部分參加“柴窯研討會”文博部門領導、專家學者和收藏家組成的考察團到平頂山市水磨鄉村進行田野實地考古,尋找“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的柴窯及窯址。現場發現尚有數個古窯群遺存,並在山丘、田野考古現場採集到一些疑似柴窯瓷片、火照等標本;所採集的瓷片、火照、窯具標本其中兩片底足有“官”、“柴”(字面殘缺)字款(圖14。15),模印字面清晰,表面明顯腐蝕鈣化呈現白斑,所採集的標本與會議展示的標本特徵基本相同(圖28。29)。

筆者對展覽標本與採集瓷片標本分別進行老化痕跡微觀鑑定及比對:其胎質緻密,胎面皆乾燥、腐蝕、鈣化、收縮(圖36-39);微觀可見胎、釉表面有礦物質顆粒留存,還有似青金石、綠松石、藍松石點狀的顆粒;釉面玻化程度高,有變色泡、白斑、破口泡及歲月的磨損腐蝕痕跡等(圖40-43),斜光釉面偶有彩虹般的蛤蜊光和縮釉痕跡;歲月千年,部分胎面形成鈣化呈大片白斑(圖19);由此確認:所採集瓷片老化痕跡與會議展示的標本完全一致。

平頂山地區、汝州地區與禹州相鄰,都是燒製宋代四大名窯的窯場地。此外,筆者從地勢地貌看:疑似“柴窯”遺址所在區域竟然與疑似“鼎州窯”窯址的陝西富平銀溝遺址* 有極為相同之處(圖32、33)(柴窯、鼎州窯皆為困擾千年歷史謎團的窯口),同是古河道,具備燒窯和運輸的獨特條件。該古河道兩邊除了燒製疑似御窯柴窯外,可能還有古窯群燒製其它御製瓷器,如官窯或哥窯等。在此不禁對王少天、王光輝研究團隊多年來對考古勘探付出及會場精美的疑似柴窯標本展示表示深深的敬意!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並形成“洛陽共識”。初論為:疑似柴瓷的窯址為平頂山郟縣安良鎮水磨灣村與附近的古河道兩端。筆者認為此初論凝聚著 “洛陽五代柴窯研究社” 團隊辛勤的汗水和執著的追求,也是至今最貼切、最靠譜,而不是牽強的定論,已朝“廬山真面目” 最終呈現邁出最堅實的一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民族精神紮實沉穩, “洛陽鏟” 為考古界揭開諸多歷史真相,希望像近期三星堆發掘一樣,爆炸性地揭開困擾陶瓷史千年謎團,讓真相不再是傳說。

柴窯新探索——即將揭開的千年謎團(湯育智)

六.結語

柴窯是中國古時“柴、汝、官、哥、定”五大瓷窯之首,本是後周皇帝柴榮的御窯,所以從北宋開始稱為柴窯。 後因長期未見其窯址,以鈞窯取代其宋代五大名窯的位置, 成為 “汝、官、哥、鈞、定”。民國趙汝珍曾在《古玩指南》書中指出:“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也許早期故宮有柴窯館藏,只是無法得到權威認可或沒有公開而已。籍此,希望文物主管部門引起高度重視,在保護好為數不多文化窯址的同時進行進一步認定、考古研究與發掘,以解開困擾文博界的千古謎團,還原中國古陶瓷的真實歷史。但願御窯柴瓷最終產地確認是郟縣;那麼,“北地”的”“郟縣”或將成為中國陶瓷製造業中的璀璨明珠,也會在中華陶瓷史上落下最厚重的一筆;解開柴窯千年之謎後,其文化與文化產業延伸的價值不可估量。

感謝葉文程恩師的指導!

註釋:

① 《中國陶瓷》特別版 CN36-1090/TQ 2017增刊

② [明]曹昭、王佐《格古要論》,中華書局 2012-02

③ [明]文震亨《長物志》,中國書店出版社 2018-08

④ 《富平銀溝遺址調查與勘探》,2015。04

⑤ 張應文《清秘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07

⑥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7

⑦ 高士奇《歸田集》—11 清康熙刻本

⑧ 百度百科“柴窯”圖片

⑨ 《至寶,千年之旅 - -發現絕跡千年的柴窯》臺海出版社 2007。10

⑩ [清]藍浦、鄭廷桂、餘柱青《景德鎮陶錄》,黃山書社 2016-02

⑾ [唐]李林甫《唐六典》,中華書局 2014-07

注:筆者與葉教授、張勇撰寫的《陝西富平銀溝遺址瓷器標本與呂氏家族瓷器比較研究》考察論文已在《中國陶瓷》(CN36-1090/TQ )2021。3發表

作者:湯育智,1963。04,廈門市古代藝術品研究會副會長,高階經濟師,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古陶瓷鑑定專家,國家認證藝術品高階鑑定師,福建省文物考古、保護綜合性評標專家,廈門市價格認定專家,雲霄縣聘文保專家,雲霄縣收藏家協會主席

指導:葉文程,1929。11,廈門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教授,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福建省考古博物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