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喉癰(咽喉部膿腫)中醫診療方案

最新版喉癰(咽喉部膿腫)中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耳鼻咽喉科學》[1]中“喉癰”擬定。

(1)以咽喉疼痛劇烈,吞嚥困難,語言含糊,甚則出現呼吸困難為主症。

(2)咽喉部癰腫部位紅腫高突,成膿者區域性可有波動感,穿刺可抽出膿液。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3]中相關疾病擬定。

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故各種咽喉部膿腫又有其特有的臨床表現,據此可作出相應的診斷。

(1)扁桃體周膿腫:

初起時為急性扁桃體炎,咽痛轉向一側伴有畏寒、高熱、說話含糊不清、流涎、張口困難、飲食自鼻內嗆出,甚至呼吸困難。患側扁桃體周圍水腫或紅腫,軟顎及懸雍垂腫脹並向對側移位,扁桃體被推向內下方。患側下頜角淋巴結腫大、壓痛。扁桃體周圍穿刺可抽出膿液。

(2)咽旁膿腫:

一側咽痛、頸部痛並放射到耳部,咀嚼、頭位活動時疼痛加劇,可有吞嚥障礙、張口困難及頸僵直;全身發冷、高熱或弛張熱、頭痛、出汗。患側腮腺區、下頜區及上頸部腫脹、壓痛。扁桃體及咽側壁被推向內側,但黏膜不充血腫脹。頸部腫脹明顯處可抽出膿液。

(3)咽後膿腫:

急性型起病急,發熱、煩躁、咽痛拒食、說話及哭聲含糊不清,如口中含物,伴有吞嚥困難,飲食自鼻孔嗆出,甚至出現呼吸困難。慢性型發病緩慢,有低熱,無咽痛,多在膿腫大時出現咽部堵塞感。急性型可見咽後壁一側隆起,充血,慢性型多為咽後壁中央向前隆起,黏膜色澤較淡。

(4)急性會厭炎:

初起時咽痛,自覺有硬物梗於喉下,飲食不適,吞嚥時疼痛更甚,痰涎難於嚥下,滯留口內頻頻作咳,病情發展迅速,疼痛劇烈,吞嚥困難,湯水難下,嗆咳,呼吸困難,但牙關開合自如。檢查可見咽部或正常,會厭紅腫,呈球狀隆起,頜下淋巴結腫痛。

(二)證候診斷

1.風熱侵犯證:

喉癰初起,咽痛逐漸加重,吞嚥不利,吞嚥時疼痛尤甚,發熱惡寒,頭痛,周身不適,口乾,咳嗽痰多,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檢查可見患處黏膜色紅漫腫或頜下腫脹,觸之稍硬。

2.肺胃蘊熱證:

咽痛劇烈,脹痛或跳痛,痛引耳竅,吞嚥困難,口涎外溢,或張口困難,言語不清,如口中含物,或咽喉阻塞,吸氣難入。伴高熱,頭痛,口臭口乾,便結溲黃,舌質紅,苔黃厚,脈洪數有力。檢查可見患處紅腫高突,或觸之有波動感,穿刺可抽出膿液。頜下有臖核。

3.正虛邪滯證:

咽痛逐漸減輕,紅腫始退,咽乾口渴,倦怠乏力,懶動少言。舌紅或淡紅,苔薄黃而幹,脈細數。檢查見患處紅腫減輕,區域性隆起已不明顯,黏膜色紅欠潤,或潰口未癒合。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論治

1.風熱侵犯證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消腫

推薦方藥: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紫 花地丁、連翹、白芷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注意:該方是推薦方藥,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肺胃蘊熱證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推薦方藥: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白芷、貝母、赤芍、防風、當歸尾、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陳皮、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注意:該方是推薦方藥,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正虛邪實證

治法:益氣養陰,清解餘毒

推薦方藥: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赤芍、白朮、茯苓、金銀花、桔梗、皂角刺、白芷、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注意:該方是推薦方藥,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二)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1.針刺療法

(1)針刺法:

以手足陽明經、手太陰經等經絡的穴位為主。常用穴位合谷、曲池、內庭、少澤、足三里、廉泉等。每次根據病情選用3~6個穴位,採用瀉法予以針刺治療。

(2)刺血法:

常用穴位為少商、商陽穴及耳尖。放血時,用三稜針點刺,每穴放血數滴。癰腫成膿前,疼痛劇烈者,也可用三稜針在癰腫表面淺刺3~4下,出血為度。

2.外治法

(1)吹藥法:

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功效的藥粉噴撒患處,每日4~6次。

(2)含漱法:

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藥煎水頻頻含漱。

(3)噙化法:

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藥含片或丸劑噙化。

(4)霧化吸入法:

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藥煎水,做蒸汽霧化吸入,每日1~2次。

(5)外敷法:

頜下、頸部紅腫者,可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藥膏劑以醋、水或香油調敷區域性,每日1次。

(6)排膿法:

在喉癰膿成之後,應立即放膿,使膿液排出,以減輕症狀和防止癰腫自行破裂以致膿液溢入氣道的危險。各部位的癰腫排膿,一般首選穿刺抽膿,既可明確判斷膿腫是否形成,又可抽出已形成的膿液,必要時再輔以切開排膿。

3.提刮療法

臨床使用時多提颳風府穴、兩側下頜角與頸間、曲池、間使、大陵、太淵等穴。也可在背部順足太陽膀胱經,由肺俞至肝、胃俞,由大腸俞至膀胱俞,自上而下進行提刮。可用於喉癰的早期。

(三)西藥治療

如感染嚴重者,可全身使用廣譜、足量的抗菌藥及適量的糖皮質激素等藥物,以防感染的蔓延和併發症的發生。

(四)手術治療

如出現三度及以上呼吸困難者可根據具體情況施行氣管切開。

(五)護理調攝要點

1。適當多飲水,注意休息,吞嚥困難者,宜進半流或全流飲食。

2。患本病時,宜經常漱口。一旦成膿及時排膿,囑咐患者儘量將膿痰咳出,注意呼吸情況。

3。忌食辛辣、煎、炒、炸、肥膩及過硬食物。

4。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

最新版喉癰(咽喉部膿腫)中醫診療方案

治癒:

臨床症狀、體徵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顯效:

臨床症狀、體徵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且<95%;

有效:

臨床症狀、體徵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且<70%;

無效:

臨床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二)評價方法

1.記分方法:

根據中醫證候量化表內容,由醫生詢問及檢查患者的情況後填寫評分記錄,根據患者症狀體徵進行評分。

2.療效評估方法:

在治療前與治療後分別對患者的症狀體徵進行評分,根據總分值改變判斷為痊癒、顯效、有效、無效。

參考文獻

[1]阮巖。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168-170。

[2]劉蓬。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44-147。

[3]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401-404,476-479。

[4]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37-140,178-180。

牽頭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

牽頭人:何偉平(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何偉平(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阮 巖(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郭 裕(上海市中醫院)

劉 靜(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王仁忠(山東省中醫院)

宣告:內容來源中華中醫藥學會

編輯:竹葉

稽核:蟲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