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文/樸道玄燈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理學格物致知的方法角度,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錯誤,應當推崇沈括!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上午高考語文結束了!高考這件事,話題素材就太深太廣、太重太大了!對於考試改變命運,自古以來對中國人來說,是有一定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但讀書如何運用知識,如何規劃職業生涯,卻是每個人都要慎重認真負責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天道承負,為自己選擇的生存狀態結果負責。每個人都有“自主意識主宰支配御使自由意志,行使自由選擇權”,為什麼讀書,讀書學本事出來幹什麼,成為怎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權,誰都無法干涉,那麼就要為選擇的生存狀態帶來的結果負責。

透過中西文明認知比較,玄學與科學歸根雙印證,以大量人物的著作素材為依據,我們可以確定地得出一個結論:

中國推崇理學“格物致知”固然沒錯,但推崇錯了物件,不該推崇朱熹和王陽明,應該推崇的是沈括;西方自文藝復興之後,自然科學的文明認知體系建立崛起,在格物致知上曾經嚮往崇尚學習中華文明的“格物致知”精神,而恰恰是這點上,我們得承認存在差距,落後了,到當代還是這種風氣現狀: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科舉考試的功名利益現實,讓我們的讀書人仕子們都追隨崇尚孔子的“學而優則仕”,追逐“權勢身份地位頭銜”,出來有個“某處某局某廳、委座”噹噹,彰顯尊貴,官本位主導人事社會的風氣依然很嚴重,卻不以老子“尊道貴德”為人生準則,以有文明認知的定律原理成果發現為功業。

這麼下結論是有決定性的根據,比如讀一下物理學家狄拉克的《量子力學原理》,我們會發現衡量“物體的大和小”,是這麼衡量觀察定義的: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他們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物體自由落地的萬有引力經典力學、光現象開始研究,格物致知,所探索發現出的定律個個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級別,寫入大學理工科專業教材,作為基礎學科通識教育學習傳播。反觀我們的知識分子們都忙著幹什麼?飯局、評職稱、官位晉升……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比如最近的拼多多管理層重組與股票上市,那位曾經的少年奧賽金牌得主,福州人陳磊,學著軟體資訊科學,清華計算機專業畢業,然後跟著黃崢搞網遊架構開發,再來就是創辦開發拼多多APP,人才就是這麼用的!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同樣掌握軟體資訊開發能力,看看歐洲和美國人,頂級的人才都忙什麼呢?他們把愛因斯坦相對論裡面的所有數學開發成“愛因斯坦包”軟體工具,藉助超級巨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與能力,用在宇宙演化天文天體物理等領域的研究上,頻出成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就是從北宋以來的差距,我們得承認和正視這種因利益價值選擇導致在格物致知上的落後差距!

格物致知的文明認知方法與價值取向上,推崇朱熹王陽明是集體失道

沈括被稱為“北宋第一全才”,不僅在人文社科領域哲學理學不在朱熹、王陽明之下,其名著《夢溪筆談》被全世界的科學史界公認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比如舉地磁偏角的計算發現、主持北宋官方曆法的修訂編制、主持負責建造基於張衡渾天儀改進而成的滴漏水運儀等絕對科技硬核的工作,這些都是朱熹王陽明所不能及的,朱熹王陽明的理學,在“物與物的關係”這個角度的格物致知工作及方法、發現成果幾乎為零,朱熹、王陽明根本不懂、更不具有沈括所具有的自然科學思維與格物致知的方法,看朱熹王陽明的理學著作,裡面所講的格物致知方法角度與沈括相比,不值一提,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層次位面上。所以他們兩人的理學格物致知被推崇,是千百年來我們國人所犯的“集體失道”錯誤。

因為科舉取仕的傳統利益原因,中國的人事社會制度土壤,是不容沈括這種思想天賦異稟的人有話語權地位,所以沈括當欽天監時,因才遭嫉被排擠,仕途坎坷屢次被貶流放,跟張衡當東漢太史令的情形很相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你看狄拉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寫《量子力學原理》,為當時還未成新力學體系的零散發現,代表當時眾多頂級物理學家們,完成這個整理成體系的工作,科學家們誰去攻擊排擠他了,反而都待之以鮮花掌聲,著作出版時還聚會美酒相慶。

這就是差距,這種差距到現在的中國廣大學子讀書、職業生涯工作的生存狀態價值選擇上,依然存在,我們得承認和正視這種格物致知上的文明認知的落後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