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5章:想要減少孩子的壓力,先要改變的是父母

夫唯不盈,才能去舊成新。

現在的孩子們,承受了太多本不該在這個年齡承受的壓力。

而想要改變這種狀態,關鍵在父母。

《道德經》第15章:想要減少孩子的壓力,先要改變的是父母

原文解析分享: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全面地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為如下狀態:

蘇轍對“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解釋很有意思,他說:粗盡而微,微極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深不可識矣。

就是說,微妙玄通是一個由宏觀至微觀的過程。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認識一個事物,可以不斷向內求,當求至極致,就可以發現事物的本質,也就能完整地瞭解這個事物。

而這個追求極致的過程,就類似於各個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以哲學的角度,對萬物本源的追求,如古希臘米利都的哲學家;用科學的方式尋求“基本粒子”,如“弦理論”“夸克”等理論概念的提出。

無論是哲學的角度還是科學的角度,都是想要透過對事物本源的追求,找到一個普遍適用的理論或原理,來理解萬事萬物。

而這個“本源”的概念,與“道”何其相似!

那麼就可以說:人類對“道”的追求,不分種族、不分文明、不分時空、不分領域的持續地進行著。

似乎,

“求道”是人類存在的根本原因。

《道德經》第15章:想要減少孩子的壓力,先要改變的是父母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豫:原是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的意思。

猶:原是野獸的名稱,性警覺,此處用來形容警覺、戒備的樣子。

他小心謹慎啊,就像冬天裡涉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渾濁不清的水。

這一段的解析,我認為是疏於表面了,因為“謹慎、戒備、鄭重、灑脫、純樸、豁達、寬容”都似乎是得道所需要的品質,但是這一章最後一句的總結是“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主張的是“不盈”,也就是非滿的狀態。而並不是某一種品質或狀態。

例如“謹慎戒備”,當我們面對險情時,需要時刻謹慎戒備,但是當我們平穩安定時,還需要時刻謹慎戒備嗎?那隻會徒增消耗,杞人憂天。

也就是說,這一段的目的是告訴我們在某些情況下,要保持某種狀態,以達到“不盈”。

我嘗試作如下解釋:

豫兮,若冬涉川;

即使是“豫”,這種像大象一樣強大的野獸,冬天過河也不會莽撞、強硬。

猶兮,若畏四鄰;

即使是“猶”,這種森林的霸主,來到人類的生活區域,也不會囂張、霸道。

也就是說即使十分強大,也要擁有一些弱小的狀態。

儼兮,其若客;

即使是端莊、恭敬、嚴謹,作為客人的時候,也要給予主人尊重,懂得客隨主便。

渙兮,若冰之將釋;

即使水流可以盛大、兇猛,那也曾有冰雪消融時的安靜、緩慢。

敦兮,其若樸;

“敦”

通“雕”。可以解釋為彩畫、刻畫,形容精美、強大。《詩經·大雅·行葦》:“

弓既堅,四鍭既鈞。”

“樸”可以解釋為

叢生之木,形容普通、平凡。《詩經·大雅·棫樸》:“芃芃

棫樸

。”

即使是精美、強大的弓箭,曾經也是平凡、普通的木頭。

曠兮,其若谷;

即使是空曠、豁達,也要像幽谷一樣,中間雖然深邃、空曠,兩邊卻也有高聳的峭壁。

渾兮,其若濁。

即使是渾宏浩大的洪水,它也是渾濁、混亂的。

(在古漢語詞典中,沒有特別契合這句話中對“渾”和“濁”的解釋,而我認為原因是對這兩個字的原始解釋遺失了。所以我以洪水代指,來說明洪水的浩大凶猛之中,也蘊含著渾濁、混亂)

所以,這一段的每一句話,都是在說不要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要看到它也存在相反的屬性。

也就是說

不圓滿才是常態,不要刻意追求圓滿。

《道德經》第15章:想要減少孩子的壓力,先要改變的是父母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

這兩個問句也讓我不太能接受。感覺上下文不契合。所以我覺得可能是問號的問題,因為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有的標點符號都是後世人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加入的。

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可以這樣解釋: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他們如何能讓渾濁停止下來?安靜下來就可以慢慢清澈了!

他們如何能保持長久的安定?讓事物運動起來,保持活力,就有生機了!

這實際上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得道的人讓人們安定下來,就能停止亂世,天下太平後,得道的人又讓人們活躍起來,就能生生不息,保持長久了。

這一“動”一“靜”,是在說得道的人,並不是只有“動”或只有“靜”,而是一種見勢而為的狀態。

也就是說“動”也不盈,“靜”也不盈。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最後這句話就沒有太大的異議了,主要就是闡明“不盈”的作用和價值。

不自盈自滿,才能推陳出新,有所突破。

《道德經》第15章:想要減少孩子的壓力,先要改變的是父母

怎樣減少孩子們的壓力?

“不盈”每個人都能夠理解,而且也能夠用它審視自身的行為。

但是當某件事的主體不是自己時,就比較容易讓我們忽視這件事的真實影響。

當家長們被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和興趣班營銷焦慮時,

就很容易忽視了孩子的真實狀態,讓孩子一直處在滿盈的狀態。

現今,五花八門的輔導班和興趣班,正在成為孩子們週末和假期的主要活動場所。

然而孩子輔導班上的越來越多,書包越來越沉,成績卻沒什麼明顯變化,基本已經成了普遍現象。

家長困惑,孩子也疲憊。

這是因為,很多家長給孩子傳達了這樣的觀念:

只有學習成績好,才能上好大學,才能有出息,才能成人成才。

當然會有人說,我也會讓他們放鬆,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也安慰他們,上不上輔導班也是尊重他們的選擇等等。

但是,家長的情緒,不是用語言就可以掩蓋的,孩子“為了生存”從小就會觀察父母的表情,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所以父母的真實態度和內心情緒,總會透過各種細節傳達給孩子。而孩子也會為了照顧父母的感受,默默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而孩子就在這種看似輕鬆、民主、有選擇的環境下,讓自己的生活被各種學習充滿。

《道德經》第15章:想要減少孩子的壓力,先要改變的是父母

如此負重前行,孩子們還怎麼突破自己?怎麼更迭創新?

想要破局,就應該尋求“敝而成新”的方法,那就是“不盈”,也就是不要讓孩子一直處於一個被生活和學習填滿的狀態。

所以,想要擺脫輔導班、興趣班的焦慮,想要真正讓孩子處於一種“不盈”的狀態。

需要改變的是父母!

父母要徹底改變“唯成績是從”的觀念。

父母要認可並真實接受,人生多姿多彩,並不是只有學歷這一條路的景色優美,而取得學歷這條路也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

只有父母真正的放下執念,孩子才能放下負擔,以“不盈”的姿態,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