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證: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究竟無證: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慧能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句話概括其法,表明這是慧能講法的關鍵,也是《壇經》的核心內涵。

“先立”即本來;“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即正教,所以這句話是對“本來正教”的說明。

“先立”義為本立、初始。這是說,慧能講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立在根本上的;其頓教法門,是從根本上說的。因此慧能講的一切法,都由此三句話而發;故聽慧能講法,都應追溯到這三句話上,才能得其根源。

慧能這句話講了法門,講了法門的根本立處,講了所立的三個根源。由此可知,這是慧能自兜家底,無私坦露,以告訴人們如何聽法、悟法、得法。

三本是一,所以這三句話是一體的。雖然可以分開講解,但應知一體同出,一體全在,不可分別執取,否則就不是正法,也不是慧能的頓教法門了。

“無念為宗”。宗者,宗旨也,追求也。“無念為宗”並非不生念,而是生念時以無此念為宗旨,有念時以滅此念為追求。所以慧能說:“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念為宗,即宗為無念。生念之源為無念,正因為宗源無念,所以才以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體者,當境也,心在也。心當境而在,不立一相,即為心體,若立有相,即已生用;若是著相,即落末變。所以心不能以有相為體,其心體即是無相。故心落有相即昧體,心無有相即歸體。所以慧能說:“無相者,於相而離相。”

無相為體,即體為無相。相為一面之見,體為全面盡相,不落一面,故非相見。正因為心體無相,所以才以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本者,本心也,自性也。本心一無所住,自性一無所有。凡明心見性者,皆自見本心自性,本來清淨無染。所以無住為本,即是本為無住。修道者以無住為本,覺悟者知本來無住。因為本來無住,所以才要以無住為本。若知“本來無一物”,當然就以無物為本,而不會以有物為本,這就是“無住為本”之意。

無住為本、無相為體、無念為宗,這三者是心的本、體、用三境。本心一無所有,心在當體即空,心用不住於念,此為佛的般若心行,亦即一行三昧,常行直心。因此慧能這三句話,把佛的心行講全了。

無住、無相、無念講心,“先立”講性。性為本,心為知,性在故能立心用,所以性一而心三,合之為四句,就把“明心見性”的真實內涵講全了。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因此每入其一,餘二皆在,才是法門。所以本為一三,行為一二;得其二一,即復三一。這就是慧能法門的關要,亦為其行法之金鑰。

如何行呢?行無念,即以無相、無住為行;行無相,即以無念、無住為行;行無住,即以無相、無念為行。

行無念時,即以無相而不住念,因而於念而離念;行無相時,即以不念而不住相,因而於相而離相;行無住時,即以於相而無相,於念而無念,因而一無所住。一以二行,二即是一,所以三者一體,一體三具,這就是慧能的定慧等持法門。所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句話,是對定慧等持法門的具體講解,也就是對一行三昧的具體講解。慧能以此立頓教,可見頓教並非虛名,是有真實內涵、實際境界的,因此方能立為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