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漢史:帝師蕭望之冤死,迂腐的性格讓他得罪君子又得罪小人

蕭望之是西漢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飽讀詩書、很有氣節,先後輔佐漢宣帝、漢元帝。蕭望之年輕時因為傲氣而得罪了霍光,很多年沒有受到重用。後來憑藉口若懸河的本領受到漢宣帝的賞識,一路平步青雲成為漢宣帝最器重的臣子,官至太傅,也是漢元帝的老師。甚至漢宣帝臨終時還囑託蕭望之輔政。結果在67歲那年蕭望之受到誣告,在即將入獄之時飲鳩自殺,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也成就了美名。

趣說漢史:帝師蕭望之冤死,迂腐的性格讓他得罪君子又得罪小人

蕭望之的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忠臣,為了江山社稷鞠躬盡瘁,但是小王一直覺得很多史書、文學作品都過分拔高蕭望之的形象了,忠臣與能臣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放眼蕭望之秉政的那些年,提出了很多標新立異的觀點,也批判了很多在朝的官員,可是實事卻沒辦幾件。正是他的孤高自傲,導致了他做事的迂腐,用今天的話說,蕭望之太“酸”了,並不是一個實幹家。不信小王就給大家列舉幾件蕭望之的代表事蹟。

趣說漢史:帝師蕭望之冤死,迂腐的性格讓他得罪君子又得罪小人

其一,漢宣帝五鳳年間,匈奴發生了嚴重的內訌。當時匈奴威脅大漢邊境多年,經常發生摩擦。朝廷眾臣此時聯名建議乘著這個好機會出兵,定能一舉剿滅匈奴。但是蕭望之卻說:“君子不應該在別人危難的時候趁火打劫。”後來匈奴呼韓邪單于投降了漢室,入朝晉見,大臣們都認為應該把呼韓邪的班次排在王侯之下。蕭望之再次極力反對:“不能把他當成臣子來對待,謙虛是我們的美德。”

趣說漢史:帝師蕭望之冤死,迂腐的性格讓他得罪君子又得罪小人

小王認為,打仗如果還像蕭望之這樣滿口仁義道德,豈有獲勝的道理?本來是絕佳的機會,硬是被蕭望之批判成有違君子之道。這就像是八國聯軍來到中國,一些迂腐的清朝大臣叫嚷著要向八個國家同時開戰,說“攜正義之師,必能大獲全勝”,結果最終慘敗,受苦的不還是黎民百姓嗎?

兵者詭道也。每次一看到這些迂腐書生妄談戰事,試圖用嘴炮打敗敵人,大家是不是都恨得牙癢癢?

其二,西漢攻伐西羌的時候,因為糧餉供應不上舉步維艱。後來京兆尹張敝想出一個好辦法,對於一些罪行較輕的犯人,允許他們用糧食來為自己贖罪。結果遭到了蕭望之的嚴厲反對。蕭望之振振有詞:“國法不容變,這樣無益教化縱容犯罪萬萬不可!”

蕭老先生的批判的確是義正辭嚴,正義凜然,但是有什麼用呢?他批判了別人的觀點,難道他有辦法弄來糧食嗎?用儒家的禮樂教化批判別人當然是很容易,反正糧食也不是他來籌,戰爭的勝負也不是他的責任,他只要安心做好他的聖人就行了。

趣說漢史:帝師蕭望之冤死,迂腐的性格讓他得罪君子又得罪小人

其三,漢宣帝為了考驗蕭望之的實際能力,曾經派他去做平原太守,蕭望之卻反覆上書,堅決不去。他的理由是像他這樣的飽學之士,只適合留在朝中,如果赴任地方就大材小用了。

這樣的理由簡直迂腐的可愛,不過蕭望之也不傻,也許他早就預料到在朝堂之上才能發揮他口軟懸河的才華,一旦去了地方,遇到實際的政務他根本沒把握處理好吧。

趣說漢史:帝師蕭望之冤死,迂腐的性格讓他得罪君子又得罪小人

從這三件事,我們已經明顯看出蕭望之只懂經學,根本不擅長治國理政。他因為迂腐的性格,經常喜歡駁斥別人的觀點,顯出自己的浩然正氣和與眾不同,這種做法使得君子與小人都不喜歡與他為伍。滿朝的大臣都被他得罪遍了,所以寵信他的漢宣帝已去世,蕭望之的輝煌生涯也就到頭了。

我是歷史達人小王,力爭用有趣的文筆為大家帶來浩瀚磅礴的歷史,大家有不同觀點歡迎一起討論,更多精彩盡在“王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