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霍去病

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西漢帝國終於養出了一支和匈奴騎兵幾乎一模一樣的漢族騎兵。這支騎兵從長安出發,向著威脅著整個西漢帝國心臟的河套平原趕去。而這支騎兵的最高指揮官,則是被漢武帝劉徹所寵妃衛子夫的弟弟衛青。

衛青接到漢武帝劉徹的命令,便是帶著人馬前去收復已經失去多年的河套平原。然而,就連衛青自己都想不到,這一次的戰鬥並不只是簡單的失地收復行動,而是往後八十年時間裡,大漢和匈奴持續不斷地大規模作戰的揭幕戰。儘管漢武帝劉徹打勝了匈奴,但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為此,不免有人質問有何意義?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01

漢匈之戰

漢族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源頭,幾乎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彼時,匈奴在草原崛起,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奴隸制帝國之後,跟漢族之間的衝突便已經不可遏制開始了。

公元前221年,蒙恬大軍攻破齊都之後,秦始皇終於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然而,正當秦始皇在咸陽歡慶的時候,卻不妨從北部邊境傳來了匈奴頻繁進犯並大舉南侵的訊息。

面對匈奴人在邊疆大肆燒殺劫掠的形式,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征。公元前215年,蒙恬領三十萬大軍一戰殺的匈奴人仰馬翻。次年,蒙恬和匈奴之間再度爆發戰爭,隨後匈奴主力遭受重創,徹底被打敗的匈奴人最後向北逃竄而去。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然而,當秦朝滅亡之後,天下大亂無暇顧及的時候,河套地區再度被匈奴人佔去。公元前199年,西漢韓王信舉國投降冒頓單于統治下的匈奴王朝。第二年,漢高祖劉邦不得不帶兵攻打韓王信。雖然這場戰爭打勝了,但卻激怒了正處於上升勢頭的匈奴。

結果,發生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白登之圍”,漢高祖不得不收縮了對外用兵的國策,並採用跟匈奴和親的政策來緩和國內的壓力。經歷了白登之圍的恥辱之後,整個西漢帝國開始休養生息,一直到漢武帝劉徹登基之後,整個國家才有了跟匈奴打消耗戰的實力。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於是,在公元前127年,衛青在漢武帝劉徹的指派下,一戰收復了河套地區。之後,漢武帝劉徹在這裡設立了五原郡和朔方郡,並且修復該地區的長城,遷徙大量民眾在這裡定居,徹底將匈奴對長安的威脅除去。

然而,這場戰爭之後,雙方持續大規模作戰的序幕卻被揭開了。

02

掏空西漢國力的大戰

河套地區被收復之後,漢武帝劉徹並未放棄打擊匈奴,而是繼續派遣霍去病和衛青繼續出擊。之後的歷史大家也都清楚,在公元前121年的河西戰役以及公元前119年的戰役中,西漢帝國在漢武帝劉徹的領導下,徹底打斷了匈奴的經濟命脈,並且殲滅了匈奴王朝可用於大規模對漢戰爭的有生力量。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從那以後,真的是“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了。當然,西漢在漢武帝劉徹的帶領下,雖然徹底將匈奴打垮,但同樣也耗盡了大規模對匈奴遠征的作戰實力。因此,漢朝數萬兵馬只能“渡河自朔方以西令居”。

按理說,到這裡的話,漢匈邊境之間應該是趨於戰爭平衡的狀態了。但偏偏漢武帝劉徹仍舊頻繁去敲打匈奴。結果,在霍去病和衛青相繼去世之後,西漢對匈奴用兵很快就遭到了慘敗。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公元前114年,關東夏季出現了四月冰雹這樣的罕見天氣,在同年更是出現了“國四十餘,人相食”的殘酷景象。但即便是這樣,漢武帝依舊繼續著對匈奴的戰爭。到了公元前109年的時候,甚至已經出現了募兵困難的局面,為此,漢武帝不得不將判處死罪的人拉出來作為士兵去用。

公元前107年,整個大漢出現了大旱的災情,緊接著,又在公元前105年出現了旱災和蝗災。到了這個時候,整個天下幾乎已經難以承受了。但是漢武帝劉徹仍然持續著對匈奴的戰爭。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直到公元前90年,漢武帝最後一次對匈奴大規模作戰,卻沒想到領兵七萬的李廣利最終戰敗,當他得知妻兒因“巫蠱之禍”被抓時,方寸大亂最終向匈奴投降,繼而被殺。

看到這裡,不免有人問了,花費如此慘烈的代價,這麼執著跟匈奴進行持續戰爭,意義何在呢?

03

匈奴之滅

儘管漢武帝劉徹以慘勝的代價勝了匈奴,但他一直都不怎麼滿意。因為漢武帝劉徹是一個極有雄心的皇帝,他想要的並不是勝了匈奴,而是想徹底滅掉匈奴。正因如此,漢武帝劉徹在大敗匈奴之後,即便國力已經被掏空,還依舊對匈奴持續作戰。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不過可惜的是,到了漢武帝后期,因為選帥用人和戰術運用都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以至於在對抗之中,匈奴逐漸恢復了元氣,繼續和西漢對抗數十載。漢宣帝時期,匈奴國力同樣大衰,到了漢元帝時期,匈奴之患才徹底被解決。

不過,匈奴之所以敗亡,主要原因並非西漢用兵,而是匈奴內部經歷了四次罕見的天災。這幾次天災不僅讓匈奴人員、牲畜損失慘重,更是對整個草原經濟造成了致命打擊。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更直觀的是,天災之後匈奴元氣還未恢復,又陷入了內部分裂的境地。公元前57年,匈奴陷入了五單于爭位的亂局。結果,匈奴分裂南北兩部,南部最後投靠了漢朝,北部一直在逃亡,一直到公元前36年,基本上被平滅。

至於匈奴南部,雖然在日後也再度反叛建立了後趙政權,但隨著後趙的滅亡,匈奴最終也被同化消失在歷史中。就這樣,從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兵算起,到後趙滅亡的公元351年,整整556年的征戰史,記錄了漢匈之間戰爭的一切。

漢武帝用極大代價慘勝匈奴,有什麼意義?看這566年征戰史就懂了

04

結語:

從這五百多年的征戰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漢武帝劉徹一生對匈奴作戰,即便掏空國力也要持續作戰,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倘若漢武帝在大勝匈奴之後就放任不管,那匈奴的命運必然會拐到另一個節點。

或許,經過休養生息之後,匈奴還會繼續存在很久,還會一直侵擾邊境。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