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發揚國學經典

[國學辭苑〕傳承和發揚國學經典

傳承和發揚國學經典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典出:西漢的戴聖《禮記·學記》

原文: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極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其中的奧妙。因此,深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德行不足,教書育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學習不通達。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學習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奮勉。因此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

讀後感言:

此句話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學”是息息相關的。《禮記》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全書是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的,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嚴謹,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傳承和發揚國學經典

食旨不甘,聞樂不樂。

典出:春秋·孔子及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陽貨篇》

原文: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譯文: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

讀後感言:

這一篇中介紹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對仁的進一步解釋,還有關於為父母守喪三年的問題,也談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等等。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其實在孔子之前,華夏民族就已經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經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應當把祖先傳承下來的“珍貴的遺產”和“文化資源”學習好、繼承好、發揚好,使之成為推動我們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