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姜維避禍看涵養

《資治通鑑。魏紀十》中記載:黃皓用事於中,與右大將軍閻宇親善,陰欲廢維立宇。維知之,言於漢主曰:“皓奸巧專恣,將敗國家,請殺之!”漢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漢主敕皓詣維陳謝。維由是自疑懼,返自洮陽,因求種麥沓中,不敢歸成都。

蜀漢後期,後主闇弱,人才凋敝,僅姜維苦苦支撐。黃皓為了一己的私利妄圖廢掉姜維。姜維缺乏對事件的通盤掌握,輕率地向劉禪提出殺掉黃皓的建議,結果劉禪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君何足介意!”甚至讓黃皓詣維陳謝,也就是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矛盾。這樣的結果是姜維產生疑懼,不敢歸成都,只好往沓中屯田避禍。

不久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姜維帶領的蜀軍主力被阻隔,無法與蜀漢的其他軍隊會合,姜維也無法全面主持蜀漢保衛戰,甚至他用書信的方式向劉禪建議派人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的軍事部署也被黃皓“謂敵不自致,啟漢主寢其事,群臣莫知”。最後鄧艾果然透過陰平小道奇襲成都,致使蜀漢滅亡。

姜維自歸降蜀漢後一直深得諸葛亮的器重,對其多有指導一提拔,將其視為自己的繼承人。但姜維卻沒有表現出應有涵養氣度,實在可惜。

能控制並把握自己情緒的能力稱為涵養。蘇東坡在《留侯論》中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東坡所說的“忍”就是涵養。肩負蜀漢存亡的姜維沒有體現過人之節及人情所不能忍者,而採取了“拔劍而起,挺身相鬥”的方式,在任何後續手段的情況下輕率地提出殺掉

從姜維避禍看涵養

姜維蜀漢主力與成都蜀軍被分割

從姜維避禍看涵養

黃皓,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黃皓與姜維還並未撕破臉,假如姜維採取忍讓的方式先穩住黃皓,待時機成熟時再除掉黃皓。既使要馬上動手也應有周密的計劃,確保一擊成功。這樣也不至於自己要遠赴千里之外的沓中避禍,蜀漢也不至於被司馬昭一擊而亡。

時之未至,但當涵養以俟,不可躁也。人需要隱忍待時,切不可以急躁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