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事慎言亦風流——讀《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孔子有訓:“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萬石張叔列傳》是萬石君石奮、石建、石慶父子及衛綰、直不疑、周仁、張歐等人的合傳,這七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十分認真地踐行至聖先師孔子所倡導的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都屬於謹慎篤行的君子。現在把他們的所言所行拿出來曬曬,肯定有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群食古不化的迂腐書生,但這也許正反映出他們的人生智慧,在伴君如伴虎的名利場中,這七人都是笑到最後的人,因此,我認為他們身上有許多地方值得後人借鑑。

這裡,先說說萬石先生,萬石名字不叫石,他叫萬奮。楚漢戰爭時,高祖行軍打仗很辛苦,那時候萬奮在地方衙門當差,當時才十五歲,有一次侍奉沛公,沛公看這個小夥子不錯,人挺老實,行至有眼色,悶聲幹細活,就詢問他家庭情況,他說:父親早亡,母親失明,有個姐姐善於彈琴,是個文藝工作者。沛公就讓石奮做自己的貼身侍衛,同時收了他的姐姐為美人,雖然姐姐沒有名分,但他和沛公成了事實上的小舅子與姐夫哥的關係。到漢文帝時期,“積功勞至大中大夫。無文學,恭謹無與比。”按輩分他比漢文帝高,然而在朝廷之上謙恭謹慎無與倫比,正因如此,儘管他沒有什麼才學,卻做了漢文帝的太子的老師,這在中國古代是極其罕見的事情。漢景帝繼位後,提拔重用他,使他官居九卿,他的過度謙恭,連漢景帝都有點怕他。本傳是這樣表述的:“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號奮為萬石君。”這就是萬石君稱號的來歷。

下面具體談談萬石君是如何謙恭謹慎的:萬石君帶薪退休之後,皇帝有時候慰問他,派人給他送點吃的喝的,這位老先生必定“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這是真正的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他每年一次覲見皇帝,總是三更燈火五更雞,人還沒有到宮闕,就下車步行,拖著龍鍾的身體,一瘸一拐恐怕誤了時辰,遇見皇帝車駕,親自為皇帝牽馬墜蹬,沒有半點離退休老幹部的架子。他的四個兒子都在朝為官,每次回家,他都穿著官服和孩子說話,在兒子面前也十分謹慎,從來不直呼兒子們的名字,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到這種程度。平日裡,他的兒孫中如果有失禮的地方,他從來不批評,更不呵斥訓誡,而是坐在屋角生悶氣,絕食不吃飯,每逢這時候,子孫們就開始檢點自己的言行,廣泛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光著脊背跪下來請罪,萬石君才肯原諒其過失,這一招也很厲害啊,比暴風驟雨般的訓斥更好更有效。這樣的家庭教養,孩子們都很出色,以長子萬建為例,本傳是這麼說的:“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稖廁窬,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建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親尊禮之。”已經是老年的萬建回家見父親,總要沐浴淨身,親自倒便盆還不讓父親知道;在朝中,從來不當眾批評人,私底下滔滔不絕,有時甚至言辭激切,朝堂上,呆若木雞,似乎很不善言辭。這些表現不僅同志們喜歡,領導也很喜歡,本傳中說“是以上乃親尊禮之”,皇帝親近他尊敬他禮待他,這真是殊榮啊!萬石君家族靠著謹言慎行贏得皇帝信任,萬慶位居丞相時,子孫做官達到兩千石以上的有十三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官宦豪族。萬石君之外,本傳其他幾位也大抵如此:位居丞相的萬慶,“文深審謹,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建陵侯衛綰,“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

本文所寫的幾個人,都是謹言慎行的典型,他們不見得才能有多出眾,例如石奮基本上沒有文化知識,仍然可以做太子的老師。看來才能固然不可少,但人品更重要,特別是上級領導喜歡那些踏實肯幹、默默做事、勤奮少言之人,楊修之類的人可以說聰明至極,就是無法博得曹操的信任,甚至聰明得連性命都保不住。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我們身處複雜的世界,當然要有所作為,因為有為才有位,不能一味充當老好好,但也不能鋒芒太勁,話鋒太盛。俗話說一瓶不響半瓶咣噹,文氣一點說靜水流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