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丨視其友,知其人

箴言丨視其友,知其人

中華傳統文化歷來重視“交友之道”。《孔子家語》裡講,“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朋友是一面鏡子,透過觀察一個人身邊的朋友,就大致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品德和修養。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善於看相,楚莊王就向他請教其中的奧秘。他回答說,其實自己並不是真的會看相,只不過是善於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並依此判斷這個人的處世為人罷了。

無獨有偶,明代江陰縣令顏之介手下有兩名小吏,一人叫宋如貴,另一人叫文濤,兩個人都做文案工作,水平相當。後來,顏之介任知府時,朝廷讓他推薦一名縣令,他權衡再三就推薦了文濤。文濤果然不負眾望,成為一個造福百姓的好官。一位老朋友問顏之介,宋如貴和文濤二人水平相當,表現都不錯,為什麼推薦文濤而不推薦宋如貴?顏之介答道,他們二人的工作表現確實都不錯,但經過自己私下裡觀察,發現宋如貴來往的人,都是一些酒肉朋友,而文濤所交往的人,都是一些讀書人。透過一個人所交往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推薦了文濤。

交友當有“心”,做到“慎交友”。“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孔子講:“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在孔子看來,與正直的人、誠信的人、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這種交友觀,反覆被世事所驗證。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該交,哪些人不該交,應該心中有數。

交友當有“戒”,做到“善擇友”。“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宋代許裴說:“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與端方人處,如炭入燻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選擇與什麼人交往,體現的是自己的品位與修養,也影響著自己的作為和成就。若是不分物件、不辨良莠,不講原則,什麼朋友都敢交,什麼朋友都去交,甚至把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兩面三刀之人當作友人,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交友當有“品”,做到“德會友”。孟子對如何交友有獨到的見解:“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就是說,交朋友的原則,應當交的是品德,而不能倚仗年齡、地位、勢力,不能帶有功利色彩。古語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一旦利益不能兌現,自然就作鳥獸散。無數事實證明,建立在權錢、利益基礎之上的友誼註定是短命的,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每個人都應樹立純潔的人際觀,不尚虛華,以德相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個人的價值取向往往符合周圍群體的標準,而周圍群體又反過來影響固化自己的價值觀。人際交往中,應謹慎交友、從善交友、擇賢交友,多交心底無私、仗義執言的諍友,多交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益友,多交光明磊落、公道正派的善友,決不交無德之友、無義之友、無恥之友,警惕落入扭曲的關係網和人情陷阱。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