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講解 第19課 勸持品第十三 等 菩薩應該怎樣做

《妙法蓮華經》講解 第19課 勸持品第十三 等 菩薩應該怎樣做

文稿未經稽核,僅供參考

聽更多經,蜻蜓fm搜尋:醍醐學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妙法蓮華經!

大家好!

上節課我們分享了《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個故事:八歲的小龍女就可以瞬間成佛。這個故事非常鼓舞人。

今天我們接下來往下看:

到了《妙法蓮華經》的第十三品《勸持品》了,字面的意思就是勸大家受持《妙法蓮華經》。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眼睜睜地親眼目睹法華會上八歲的小龍女瞬間成佛,在座的所有大眾身心都受到極大的鼓舞。藥王菩薩摩訶薩和大樂說菩薩摩訶薩帶著各自的兩萬菩薩眷屬在佛前發了個誓:希望世尊,您千萬不要憂慮、不要擔心,我們會在您滅度之後,我們會認真地奉持、讀誦、宣說《妙法蓮華經》的!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雖然末法時期的眾生善根少,很多人心裡都有增上慢的情結,都自以為了不起,而且貪求名聞利養。因為貪心的緣故,使自己的不善之根日益增長,慢慢地越來離佛陀的解脫越遠。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雖然這些人很難教化,但是我們這些菩薩們一定會“起大忍力,讀誦此經”,雖然很難教化,但是我們還會堅持不懈地去讀誦、推廣或種種供養《妙法蓮華經》。為了這件事情,我們會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的。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接著,曾經被佛授過記的五百羅漢在大眾中也對佛說,世尊,我們也發誓,我們會在其他國土廣泛地宣說《妙法蓮華經》的。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接著,那些被佛授記的八千個有學、無學之人(有學,還在修行過程中的人;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這所有八千人也在座位上起來,合掌向佛頂禮發了個誓說,世尊,我們都會在其他國土廣泛地宣說這部經的。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為什麼說在其他國土宣說呢?因為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人心弊惡,都懷著增上慢的心理,都不謙虛,都很驕傲,每個人都想領導別人。“功德淺薄,”功德明明很淺薄,還自以為很深厚。“嗔濁諂曲,心不實故”,末法時期的眾生普遍的習氣就是嗔心很重,動不動就發脾氣,就會嫉妒別人,就會生別人的氣,甚至懷恨在心,一再抱怨,心裡比較汙濁,還比較諂曲。

在學《維摩詰經》的時候,我們知道,直心是道場。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心是很簡單、很單純的,是很率直的。而諂曲之心,這種算計的心、經營的心,不應該(是)我們有的。這樣的心,儒家講的有一些小人才會有這樣的諂曲之心,君子不屑於為這些事。彎彎繞的事情,君子不屑於去做;小人喜歡經營算計,心不實故。末法時期很多眾生表面一套、心裡一套,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這八千人說,我們去別的地方宣說《妙法蓮華經》,我們不在這兒宣說。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接下來,佛陀出家前的姨媽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倶從座位上起來(這個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我們講過,是她把佛陀從小帶大的。摩訶波闍波提出家之後,率領很多的比丘尼眾一起修行)。這次法華會上,她跟很多已經證果的、還沒有證果的比丘尼一起,數量大概是六千人,從座位上起來向佛合掌,就一心一意地瞻仰佛陀的尊顏,也是目不轉睛,不看向別的地方。

【於時,世尊告㤭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這個時候,世尊就跟摩訶波闍波提說,㤭曇彌(就是摩訶波闍波提的意思,是她的另一個名字),世尊就跟自己出家前的姨媽說,您為什麼這樣憂心忡忡地看著我呢?您是不是在想,為什麼我不給您授記?是不是在想這件事情啊?現在我來告訴您:

【(㤭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您彆著急,別憂心忡忡地看著我了,您看我沒給您授記是不是?其實我是先給那些聲聞乘的人授記,現在我告訴您,在未來,您會在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倶為法師。】

您帶領的那六千個比丘尼全都會成為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

佛陀講,他的姨媽這樣努力地修行,以後成了大法師,一直講經說法,具足了菩薩的圓滿之道,後來就成佛了。

成佛之後,他的名號叫做一切眾生喜見如來,就是一切眾生都歡喜見到他。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所具備的十種尊稱,摩訶波闍波提全都會具有的。

【㤭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後六千個菩薩,就是摩訶波什波提成佛之後所率領的那六千個比丘尼,慢慢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修行菩薩道圓滿之後,也都會依次得到授記的,依次都會成佛的。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這個時候,羅睺羅的媽媽耶輸陀羅比丘尼在座位上就想,世尊為什麼不給我授記呢?就連姨媽都被授記了,怎麼我沒有聽到授記呢?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這個時候佛就告訴耶輸陀羅(我們知道,耶輸陀羅是佛陀出家前的妻子,也是羅睺羅的親生母親),佛告訴耶輸陀羅說,你在未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一直修菩薩行,你也成為了大法師,“漸具佛道”——慢慢就成佛了,你到最後會於善國中當得作佛。你的佛號會是具足千萬光相如來。也非常棒!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同樣十號具足。)耶輸陀羅比丘尼,他成佛之後壽命也是無量阿僧祇劫的。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這個時候,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還有耶輸陀羅比丘尼,她們都非常非常的高興,還有他們所帶領的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在佛前她們就說了一個偈子: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世尊,偉大的天人的大導師,您善於讓天人的心都得到安隱(也就是安穩的意思),讓天界和人界的一切眾生心都得到安穩。過去我們對於我們自己能否成佛還有疑問,但是今天您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未來世會成佛,佛號是怎樣的。我們現在聽了以後就放心了,徹底地心安了。

過去在只修學《無量壽經》的時候,有一些修習淨土宗的師兄知道,說我們臨終的時候一心一意地稱念阿彌陀佛的佛號,阿彌陀佛就會帶著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菩薩來接引我們去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慢慢就成佛了,一時不成佛以後也會成佛的。但是有些師兄對於是否能夠成佛還是不夠自信。但是學了《妙法蓮華經》之後,發現《妙法蓮華經》簡直是一個保險,我們上了《妙法蓮華經》的保險,就是用其他渠道成不了佛的話,只要上了《妙法蓮華經》的保險就一定能成佛,只是時候有早晚而已。大家就安心了,就放心了,就更自信了,就更能塌下心來好好修行了。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

所有的比丘尼說完上面這個偈子就對佛說:

【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我們成佛以後也會去其他地方廣泛地宣說《妙法蓮華經》的。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世尊給這些比丘尼授完記之後,他就盯著座下的這八十萬億那由他數不清的菩薩、大菩薩看,這所有的菩薩都是阿惟越致的菩薩(阿惟越致大菩薩就是不退轉的菩薩),能夠守住自己已經得到的那個境界,他們可以轉不退轉的法輪,也得到了諸法的總持。這些大菩薩就從座位上起來,每個都來到佛的面前,向佛合掌,心裡就想:要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去廣說、受持《妙法蓮華經》的話,我們也會聽從佛的命令,廣泛地宣說這部經的。

【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然後他們又(想):佛陀雖然現在沒有很明確地給我們指令,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及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億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這個時候各位大菩薩們心裡知道佛陀的意思,不需要佛陀開口,他們自己明白該怎麼做。然後他們就在佛前作獅子吼,很大的、很嘹亮的聲音向佛發誓說:

世尊,我們在您滅度之後,“周璇往及十方世界”,我們會周璇往返,在十方世界之間一直來來去去,令所有眾生都來書寫這部經,受持、讀誦這部經,來講說、推廣這部經,按照這部經如法地修行,保持正的憶念。一切都靠佛的威力所加持呀。在我們去倡導眾生書寫、受持、讀誦、解說這部經的時候,希望您在遠方能夠守護我們、加持我們。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這個時候所有的大菩薩又繼續說了一個偈子:

【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閒,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噁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議。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世尊自當知,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唸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希望世尊您不要再憂慮、不要再擔心,在您滅度之後,即便是在五濁惡世的恐怖境界當中,我們也會廣泛地宣講這部經。即使有一些沒有智慧的人用惡口來罵我們,甚至用刀杖相加來打我們、欺負我們,我們都會忍受的。

如果末法時期有比丘有邪的智慧(不是正的智慧,是邪的智慧),他的心充滿諂曲、彎彎繞,沒有證得什麼境界就自己吹牛說已經證得,大我慢心非常的充滿。他們假裝在很安靜的地方修行,自謂已經證得某種道果,而且貪求利養,還去跟白衣居士講法。如果他們裝得很像,但是我們也會依然去宣(說)《妙法蓮華經》來拆穿這些人的陰謀詭計,拆穿他們的騙局。

如果是國王大臣或者婆羅門居士或者其他的比丘誹謗我們,我們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如果遭到各種各樣的有邪見的人的誹謗,或者遭到一些惡鬼或者是惡鬼附體的人的一些罵詈、詆譭,我們也都會忍受的,我們不愛我們的肉身的性命,但是我們卻珍惜無上的菩提大道。

世尊,您要知道,這個五濁惡世的一些惡性比丘,他們不知道佛陀會透過種種的善巧方便講法,他們有的時候隨隨便便地說一些不合理的話,甚至在我們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還會皺眉頭,給我們起鬨、轟我們下臺之類,給我們搗亂。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作為佛陀您的使者,我們在眾人之中無所畏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磨難,我們都會努力地講這個大法,希望佛您的正法能夠安隱地長久住世。

我們現在在世尊前,在十方世界的佛面前,發下了這樣的誓言,希望佛陀您一定相信我們,相信我們這顆心。

接下來就到了《妙法蓮華經》的第十四品《安樂行品》。十四品相對來說重要一些,這裡我們就詳細地講一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文殊師利法王子(這裡又強調他是菩薩,而且是大菩薩),他對佛說,世尊,這些發大誓願的菩薩實在是太稀有、太難得了,他們的這個發心太可貴了,他們是完全地尊敬和順從佛的心願才發了這樣宏偉的誓願的,他們在後惡世如此艱難的環境都會去堅持宣講《妙法蓮華經》。那麼世尊,我問您一個問題,這所有的菩薩也好,摩訶薩也好,大菩薩也好,在後惡世,就是在末法時期,在如來滅度後的那個時期,那個惡世當中,應該怎樣去講解《妙法蓮華經》呢?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然後佛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要是有菩薩摩訶薩在後惡世想要講這個經,他應該做到四點(“當安住四法”,應該做到四點)。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第一點,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什麼呢?要安住在菩薩所行的地方,菩薩應該怎樣做他就怎樣做,然後他才能夠為眾生講這個經。

其實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講《妙法蓮華經》的菩薩需要注意的四點”,也是修行人應該注意的四點。

接著佛陀就詳細說了: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怎麼樣算是菩薩摩訶薩該有的樣子和風範呢?日常表現應該是怎樣的呢?

【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就說,菩薩摩訶薩應該怎樣呢?應該“住忍辱地”。你是一顆忍辱之心在世間修行、存在。

“忍辱”,忍一切。一般情況下,好的,不用忍,我們很歡喜;惡的、壞的、逆境,我們需要忍。其實這個“忍辱”指的是忍一切,就是好的、壞的、順的、逆的,你都要有一個平常心,如如不動,這才是忍辱地。而“忍”,在《梵網經》中提到,你要忍這個有相的世界,要忍受這個“相”對你的激盪和困擾,同時你還要忍那個“空”。當你證得了諸法皆空,一切相空的時候,你還要忍那個“空”。也就是說你永遠在“空、有”兩邊不會偏到任何一邊去,你永遠是如如地存在,就好像法性的真實體性一樣。

菩薩的狀態是柔和的、是善順的、是不粗暴的,你的心不會一驚一乍的,一會被這個激動了一下,一會又被那個激動了一下,你的心應該一直是很平和的、很柔順的樣子。

【又復於法無所行】

就是對於任何法沒有貪戀。

雖然我們一再地學習更多的經法,但是你沒有貪戀。隨緣,該到哪部經就學哪部經,不要學這個經又盼著其它經,心很躁動不安,像個猿猴一樣。不要那樣。隨緣學某部經,緣分到的時候就學,學的時候認真學,但也知道它畢竟是一個法,是意識之內的相,也不要過於執著這個法。

【(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要觀諸法如實相,實相是什麼?就是那個不生不滅,空有不二、不生不滅。“亦不行不分別”,不刻意地去行,也不刻意地去分別。這一切法,你接受了、消化了、吸收了之後,它成為你了。但是,成為你之後不會讓你的心亂,不會說,空閒的時候一會是《金剛經》的一句話,一會是《維摩詰經》的一句話,一會是《梵網經》的一句話,弄得自己很亂,不是這樣的。萬法都消化在你的身體當中,但你的心始終是如如的大寂靜,這樣才可以。

如果你是一個修行人,你學兩部經心就亂了,再學更多經心就更亂了。那你還沒有修好,絕對的。我們講,佛不礙法,法不礙經(這個“礙”是障礙、阻礙的意思)。佛並不會因為自己多學了一部經心就亂了;經也不礙佛,不管你學多少經,都不會讓你這個心——這個安靜的寂滅的心亂掉,一直是如如的從容狀態,這樣才是對的。

如果你發現,我一學經多了我就亂,那你趕快先不要再學了,先保持你的安寧和寂止狀態。一旦你修好了,修到即使你抱著整個《大藏經》,也僅僅會充實你的意識之法相,而不會讓你的心亂的時候,到這個程度你再開始學更多經。

這裡我們再強調一下這句話,“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是菩薩、大菩薩才能做到的。多一點經,就是多了一些智慧,反而讓你的心更沉靜、更安寧,讓你的楞嚴大定守得更堅固了,那就對了,否則就錯了。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

菩薩、摩訶薩們在跟世間人親近的時候,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這裡非常重要!

【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如果你是真正的菩薩、大菩薩,你不會刻意地有貪求名聞利養的心,刻意地去親近那些權貴之士。哦,他有權,他有錢,我去親近他。不是這樣,你不會有這樣的心。

佛陀當時廣受供養,他也是很隨緣的狀態,他不是主動找別人。除非他答應了某位國王說,我成佛之後要給你講法,之後他就去主動找那個國王;如果他沒有答應過的話,他不會去主動地親近國王、王子,顯得自己像個哈巴狗一樣去討好。真正的菩薩不會這樣做。所以現在,如果有修行人聽說誰是國王、誰是王子、誰是大臣、誰是某個省的省長,誰是大官員,我就去親近他,為的是他給我捐多少多少錢,提供怎樣的供養。這就不是真正的菩薩摩訶薩,那就是哈巴狗。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

是很清高的感覺。

我也不親近各種外道。

“梵志”就是一些出家的修行人,但是不修佛的,修別的。也志求解脫,但是修的路跟佛陀講的不大一樣。

“尼揵子”是古代印度的一種外道當中的裸形外道。他們修苦行,而且不愛穿衣服,全身赤裸著在山林裡修道。

如果你是真正的菩薩、大菩薩,你不會很喜歡親近外道的這些典籍,因為你知道那個並不究竟,那些很著相的並不究竟。你親近那些資料、那些資訊幹什麼呢?

【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還有一些“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一些世俗人寫了一些很華美的文章,好像很有文采,但是對你解脫有什麼幫助呢?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有一些言情小說可能會讓你過於沉迷於情慾方面,有一些武俠小說就使你內在的一些好鬥心理被激發出來。你看那些書幹嘛呢?不要去看、不要去親近,也不要去讚歎。一切讚頌外道的書籍,你也不用去看。或者某個名人寫了本傳記,那個名人又不是一個解脫之士,又不是佛,你看他的傳記幹什麼呢?不過都是一些八卦、一些小道訊息,你看它幹什麼呢?浪費時間。現在資訊大氾濫,如果你不有所選擇的話,那這些資訊會吃掉你,會把你徹底地淹死的。

“路伽耶陀”,還有“逆路伽耶陀”,路伽耶陀是外道的名字,逆路伽耶陀也是外道的名字。一切外道的書籍你都不要去親近,外道的人、事你也不要去親近,因為他們會擾亂你的心。你明明要去北京方向,那個去唐山方向,你跟著他走,你不走偏了嗎,是不是?既然你知道你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想解脫,而佛已經被科學都證明了,被科學家都證明了佛經的合理性。佛陀是真實存在的。物理學家也已經透過實驗證明了佛陀的真實存在,那你還猶豫什麼呢?你還想往哪走呢?最好的路不走,還想往哪走呢?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

真正的菩薩摩訶薩,還有真正想要獲得正覺的修行人,不會想去親近那些有兇殺打鬥的場合,或者是那些有兇殺打鬥氣氛的電視、電影、故事,你都不會感興趣,你不會想看,包括拳擊比賽、武術比賽,也要少看為宜。它會把你內心的一些嗔恨心、好鬥的動物性都給激發出來,對你來說是相當不利的。所以大家記住,拳擊比賽或者是什麼羅馬角鬥士的電影,不要去看,任何有暴力的電影都不要去看。

【又不親近旃陀羅】

“旃陀羅”在古印度指的是下等、最下賤的一種階級。這些屬於旃陀羅這一階級的主要是像監獄的獄卒,就是管監獄的。

【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還有販賣、屠宰雞鴨魚肉的那些地方,賣肉的或者是殺豬的,或是捕魚的、釣魚的這些人,你都少親近。

如果有的人他倒是不殺,但他養了很多豬啊,羊啊,雞啊,狗啊,養的目的是什麼?賣。賣了之後被人殺。所以說,如果是養了豬啊,羊啊,雞啊,狗啊這樣的行業,也並不是很好的行業,你也少跟他親近。他也是間接地再造殺業。

“畋獵漁捕”,就是有一些愛打獵的人,你也少跟他親近;還有愛釣魚的、愛捕魚的,也少跟他親近。

“諸惡律儀”,一切有可能導致你的心亂,導致你犯戒的一切人、一切行業、一切書籍,你全都不要親近。那一切影視作品之類的,也都不要親近。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前面提到的像國王、王子、大臣、官長這些權貴之士,或者一些外道之士,或者一些拍武俠戲的人,拍兇殺戲的人,或者家裡養豬、羊、雞、狗,或者愛釣魚的人,他們要是主動地想聽《妙法蓮華經》的話,那你可以給他講,他主動找你,你可以跟他講。但是,如果他不主動來找你,你也不用主動去找他,不用有一個刻意的希求之心說,我去度度他吧。也不要生起這樣的想法。這是佛陀所講的。

為什麼呢?因為,當你還沒成佛的時候,你很難抗拒周遭對你的影響。你總是親近這些人,你會受他影響,慢慢就走偏了。一開始你是一片好意,你說我想度人,我去給他講《妙法蓮華經》去,我去度他,我去接近他。結果慢慢地他把你給染汙了,這就很糟糕了。所以說修行人還有菩薩們,少主動地接近以上這些人。你可以被動地接近,但不要主動接近。被動接近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你跟他接近,目的是傳法,傳完法之後其他的話也要少講,不要講過多,不要問他怎麼釣,釣魚用什麼勾比較好,用什麼竿比較好。那樣慢慢的就不好了。

真正的菩薩不會親近: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

有一些修行人也修行,但是他們對小乘的阿羅漢的果位比較感興趣。想要修成阿羅漢,跳出六道、跳出三界就知足的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你不要主動親近他們。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小乘果位,你想要的是大乘。既然這樣,你就不要過多地跟他們親近,甚至見了面也不用過於主動問好。

一般來講,修行人都是奉持止語的,話越少越好,見了面點個頭,合掌禮敬一下就可以了,不要講太多話,除非你感覺他跟你是徹徹底底的同道中人。你想去西天取經,他也想去西天取經,他跟你的目的是一模一樣的,那麼,你們屬於同修同學,可以一起互相幫助,互相攙扶。如果他想去西天的中途,你想去西天,那你就不要跟這個人接觸,甚至不要問訊,就是少講話的意思。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不管是在房子內部遇見這樣的求聲聞果的人,還是在你經行的時候遇到他們,或者你在講堂裡遇到他們,你都不要跟他們過多來往,除非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就是他們主動來找你,他們想聽《妙法蓮華經》,想聽聽大乘是怎麼回事,他們主動來找你的時候你可以講。如果不主動來的話,那你也別隨便跟他們講,因為你講了他不懂,他可能還會謗法,導致他會受很嚴重的果報。

這裡講,就是真正的菩薩摩訶薩會是非常被動的一個狀態,決不是很張揚的。一般情況下,主動,就讓人感覺是很張揚的。

接下來看這一段,更加更加的重要。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所有講經說法的菩薩們,所有真正的修行者,你們面對任何的女人身相,都不要生起欲求,不要因為你對她有好感才給她講經說法。你也不應該感覺那個施主,我很喜歡她,長的好美,我跟她有緣,我一見她很親切,我就還想再見到她,我就以講經說法的名義我再開一次法會,我想見見那個人。千萬不要生起這樣可笑的想法。還有很重要的,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們,要是進入施主的家裡的話,不要與幼小的女孩單獨共處,不要與幼小的女孩過多地講話,也不要跟處女和寡婦過多地講話。

這個處女的“處”,在講沒有過性關係的這種女人,這叫處([chǔ]女,當談到星座的時候說是處[chù]女座,大家注意,談到星座的時候讀四聲“處[chù]女座”,談到特指某一種型別的女人叫“處[chǔ]女”。

修行者不要與小女孩過多講話,甚至不要講話;與處女也不要講話,與年輕的女子不要講話。如果有一個寡婦在家裡,你也不要跟她講話。就是屬於避嫌了。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

那些是男人又不像男人的人(就是很娘娘腔的那種男人),你也不要跟他們親近,不獨入他家。修行者、法師們,你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不要單獨進入某一個供養者的家裡,不管他怎樣地邀請你,你不要單獨去他家裡。因為他家裡可能有男有女,如果你是女的,他家可能有男士對不對?如果你是男的,他家也有女人呢?萬一你生起不良想法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是在很努力地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但是在末法時期,很多修行人並不注意這一點,太不注意了,我已經聽說過很多法師應著信眾的要求,就直接去了信眾的家裡了。在《妙法蓮華經》中這是不允許的,不應該這樣做的。你講經說法就在公開的場合講就好了,或者你在空中、在網上這樣不見面講也可以,不一定非得去人家家裡的。要見面,在公眾場合見面也可以,在一個茶室、咖啡廳也可以。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如果實在是有因緣,比如說本來是這家的夫妻倆邀請這一個某某法師到自己家裡來,但是臨時丈夫公事出差了,回單位開會去了,家裡只剩一個女信眾了,法師剛巧也應約來到家門口了,那就進去了。真的要獨處的話,你要單獨進入家庭中跟你的這個異性的信眾接觸的時候,你要一心念佛,不要有其他的雜念,也不要過多地講一些八卦、不該講的話。你是來講法的,不是來聊天的。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

男的法師,特指男法師,要是給女人講法的話,你笑的時候都不能露出你的牙齒。你要一直很莊重,即使是笑,都不能露出牙齒的。這是非常嚴的規定。

“不現胸臆”(這個“臆和胸”都是“胸部”的意思,是我們人體軀幹的上半部的意思),就說你穿衣服,你穿袈裟、穿什麼衣服,要注意,“胸”這個地方少露一點。這是講法師。

現在可能有的明星追求性感,有的男明星在拍一些寫真的時候,襯衫的扣子也扣得很低,他們又健身,身材特別好是不是。但是你是修行人,你是法師,你是菩薩,你去給信眾講法的時候不可以露出自己的胸膛。男法師,袈裟要穿得合體,要注意一下的。

“胸臆”還有一種解釋,就是你內心中藏的一些東西,比如說感情啊,欲想啊,渴求啊,各個方面不要輕易地顯露出來。你是來講法的,不是來訴說你的不得志,訴說你的家庭或者你怎麼出家的因緣之類的,那些話都少講。你就講法就好了,不要講太多法之外的話。

這個“胸臆”,你可以理解為胸膛這個肉身,另外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心裡潛藏的一些內在的想法。一些細枝末節的相上的事情一定要少講。

【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法師們,你們要知道,你們就算是為了給信眾講法,都不需要過於親密地接近信眾,何況為了其他的那些雜事、爛事、破事呢?那些事不需要浪費你的時間。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有的師父在挑選弟子的時候,他喜歡年輕的、漂亮的、長得好看的,甚至幼小的,因為好操控,說這是一張白紙,他會聽我的話。你不要刻意地只挑那些年少的年輕人或者長得好看的或者小孩子,你去挑他們作為你的弟子。

沙彌,指的大概是七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兒童、青少年這樣的出家人,已經受完十戒了,但是還沒有受具足戒,叫小沙彌。要是女孩子就叫沙彌尼。

法師們,你們在挑選弟子的時候不要挑挑揀揀,即便你二十歲,你也可以選一個八十歲的人做你的弟子,你不一定非得選很年輕、漂亮的很小的小孩,不一定這樣的。而且你也不要因為,我這個弟子或者我身邊這個師兄長得好看,他很年輕、很有朝氣,我就喜歡跟他共同一個師父,我跟他一起去拜同一個師父。也不要生起這樣的想法,千萬不要生氣這樣的想法。

真正的菩薩摩訶薩,真正的法師應該怎樣呢?

【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真正的法師是喜歡禪定的,喜歡修行、喜歡安靜的,話不會很多的。見了信眾不會聊天聊個沒完沒了的,講法講的沒多少,聊的全都是大閒天。不會這樣的。你也不需要問信眾他太多私生活或者他隱私方面的問題,甚至他父母、家庭(等)各個方面,你不需要了解那麼多。除非你是攝受他的方便,你想更清楚地瞭解他的性格,你可以問他的星座和血型,或者生肖、年齡,其他少問就可以了。

法師們在閒處要“修攝其心”。

然後佛陀說,文殊啊,剛才我講的這些菩薩摩訶薩們在講法的時候首要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楞嚴經》中講過一些,我們判斷哪些人是魔,我們能夠看出來。《法華經》又做了一些補充,這個段落裡說,如果有的法師非常喜歡親近女弟子,他還喜歡單獨進入信眾的家裡,甚至他去各處弘法的時候還帶什麼“妹妹”跟著他,那這樣的根本就不是菩薩,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他只是披著佛弟子的外衣而已。

當我們學的經多的時候,很多的破魔大法都一一相繼地出現了,這個經裡有一點,那個經裡有一點。你懂得多了就知道怎麼看、怎麼對照了,你就不會上當了。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剛才講了,法師在講法時親近弟子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接下來佛陀又講,法師,你們要永遠處在“相”中不被“相”染汙,你們要保持蓮花一樣的行為,出淤泥而不染,出於相而不染,出於法而不染。雖然你天天天天在講法,但是你卻不執著於你講的法。你不是法的奴隸,你不被法束縛,你要處在實相當中,不要處在顛倒當中。你要觀一切法空,雖然你天天在講法,你要知道我講的法是空的,它是意識生起的相,我是就著相來說相,為了救這個顛倒的眾生。因為眾生需要聽到法相他才能覺悟,所以我講這個法相。但是我的目的,我所存在的位置,並不是這裡。

你的目的是什麼?要處在不動、不退、不轉當中,像虛空一樣沒有自性。你要知道言語道斷,真正最好的東西、最高乘的東西你說不出來的。你表達出來的東西已經遠離了最高乘了,它已經化為語言、化為意識之相了。真正的法是不生、不出、不起的,是沒有名字、沒有相的,是說不出來,是無量無邊的,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但你為什麼要講法呢?因為這兒有相,這兒有眾生需要,這兒有因緣。眾生都在顛倒的相中,你在顛倒的相中說著救眾生出離顛倒的方法而已。

【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真正的菩薩、大菩薩們,真正的法師們,你們要一直處在相中而不被相染汙,處在法中而不被法障礙。

這個太重要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接著,佛陀就總結了一下他前面講的:法師首先要注意的哪兩點,佛陀用了個偈頌來說,我們這裡也再重複一遍,因為這裡很重要。一般情況下,佛陀重複講的內容都是比較重要的內容。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佛陀說,要是有菩薩在末惡世講法(在末法時期,在五濁惡世)沒有任何的怖畏之心,想要講說《妙法蓮華經》,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想要講說一切大乘佛法之經。這個菩薩,他應該不要刻意地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之類的,也不要親近那些喜歡兇殘遊戲的人,也不要親近種種的外道,也不要親近那些增上慢人,不要親近那些貪著小乘的人;也不要親近那些名義上是羅漢、名義上是修行人,但實際上喜歡戲笑的那些假僧人。你不要去親近所有的虛假的事物,“相”就是最大的虛假,你不要親近“相”。

菩薩、摩訶薩還有法師們在講法的時候,尤其是男性的法師,你要離那些寡婦遠一點,離處女遠一點,離那些不像男人的人遠一點,不要跟他們過於親近。還有所有的屠夫、賣肉的、打獵的,還有捕魚的、釣魚的這些人,你都離他們遠一點。還有一些炫賣女色的(那些炫賣女色的人,就是充滿淫慾之心或者想靠淫慾來賺錢的女人),不要親近她,一切的淫女你都要遠離她。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

如果你是一個男性法師,你不要單獨地去找一個女信眾給她講法,千萬不要這樣做。你可以在微信裡或者在網上給她講法,這樣還可以,但不要親自去找她給她講法。女法師也一樣,你不要單獨去找一個男性的弟子去給他講法。這樣不太好。

我記得以前聽聖空法師在講課的時候她提到說,曾經有男的信眾給聖空法師寫信(聖空法師是女的),說,法師,我愛你!然後聖空法師說,你信不信我揍你。因為聖空法師在少林寺學過武功,她真是會揍人的、會打人的。只要是法師、是修行人,就要避嫌的,跟異性相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尤其是在面對面地講法的時候,儘量地避免開玩笑。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法師在講法的時候都比較嚴肅的原因。很少會說笑,很少會開玩笑。

【入裡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修行人在外出乞食的時候,不管你周圍有幾個比丘跟著你,如果你因為因緣的緣故非得獨自進入信眾家去求取食物的話,你要一心念佛,心無旁騖,不要想別的亂七八糟的事情。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就是法師在講法的時候權宜方便、量體裁衣、因人施教,他適合什麼法,你就給他講什麼法。這個人適合聽小學的課程,你就給他講小學課程;那個適合聽博士的課程,你就給他講博士課程。而這上、中、下法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平等的,都是利益眾生的。你不要起過多的分別心:我現在講的是禪宗的內容,一會講的是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不要過於分別法。在信眾方面,聽你講法的是男人還是女人,你也不要過於分別。

“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菩薩行處。”在你講法的時候感覺到,就像《金剛經》中講的“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個法好像經過你一樣,你是岸,它是河流,流經你,流過了就結束了。你不要死抱著它,它也不會死抱著你;你不礙法,法不礙你(“礙”是阻礙的礙)。這樣就對了。你是在瞭然的空性裡講著法,這個法的名字叫什麼呢?說不清,非空非有。這樣就對了。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顛倒分別,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閒處,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處。若有比丘,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講法的人經常處在這樣的空無所有的境界當中,沒有起滅,保持你心的安定、自在。你的心要始終像須彌山一樣堅固。你要觀一切法就像虛空一樣——不生、不出、不動、不退,你一直處在寂滅當中。這樣就對了。

不管怎樣,講經說法的時候都不要有任何的怯懦心理,因為你講的是大乘正法,無數的佛菩薩都在護念著你。不要有任何的畏懼。

【菩薩有時,入於靜室,以正憶念,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為諸國王,王子臣民,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說斯經典,其心安隱,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如果你把前面佛陀講的都做到了,有的時候你也會安住靜室保持禪定,因緣到的時候就為各位眾生講法。你不管面對國王還是臣民,不管是貴族還是一些比較卑劣的人士(人們以為是卑劣的人士),不管他是上流社會的還是幾流社會的,都無所謂,該講你的法就保持你內心的安隱。如如地、如實地講法就好了。

今天就先說到這兒。今天講的是法師和菩薩們需要注意的事情。

在座的各位師兄們,有一些師兄今生或者未來生也會成為法師,所以《法華經》中提到的這些注意事項我們也要注意。另外就是《法華經》中提到的這些注意事項,也是我們判斷一個法師的一個標準,這個法師是一個合理、合法的、真正的法師,還是邪師?一望而知。可以說上面的經文也是一個照妖鏡,可以對著它照一照自己,照一照“市面上”的法師。

今天我們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再見!

《妙法蓮華經》講解 第19課 勸持品第十三 等 菩薩應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