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奩具流變史

古代奩具流變史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華民族來說,奩具的陪伴最早可追溯至先秦,隨著歷代工藝和審美的變化,奩具也在以不同的模樣適應著時代的變遷。

在我們如今的印象中,奩具通常指的是盛放梳妝用品的盒子。其實這一器具源流甚早,且在早期古人眼中,奩並不特指妝奩,而是如指一種匣盒式的容器。

比如西漢時期劉向所撰的《說苑》中,敘述了淳于髡與齊王的一場對答,在這場對話中,淳于髡提到了“

奩飯

”一詞,可見奩具最早還可用於盛放飯食。

而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後漢書》中,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指奩具為女子鏡匣的記錄:“視

太后鏡奩

中物,感動悲涕。”

古代奩具流變史

《女史箴圖》宋摹本(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在專門解字的《說文解字》中,與奩相關的記載則是:“鏡籢(lián)也。玉篇引列女傳曰。置鏡籢中。別作匳。俗作奩從竹。斂(即斂)聲。”可見奩在許慎的認識裡,是竹製的鏡匣。

而越到後代,奩具一詞就越與梳妝打扮和嫁妝關聯密切,宋有辛棄疾詞雲“誰把香奩收寶鏡,雲錦紅涵湖碧”;明末《朱子家訓》中還有言“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清又有《紅樓夢》第一回賈雨村吟“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古代奩具流變史

宋 蘇漢臣《妝靚仕女圖》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漢 代 以 前

據考古發掘成果證實,西周時期已經有了奩具出現,不過這時的奩具多用裸體動物或人物作裝飾,適應此時重視人口繁衍的文化風尚。

在漢唐以前,奩具的雖然主要用於儲納梳洗打扮用具,但並不只為女子所用,當時的貴族男士也十分注重儀表修飾,故而也會使用奩具,甚至使用的還是行動式的梳洗盒。譬如此件梳妝盒,盒中還量身定製了銅鏡、木梳、刮刀、脂粉盒和小木梳等物品的凹槽。

古代奩具流變史

戰國 行動式梳妝盒 湖北棗陽九連墩一號楚墓出土

值得一提的是,梳妝打扮自古就非女子獨有,男子打扮的行為其實自古有之,一直到明清還有存在。《漢書·佞幸傳》中有“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黢蠛、貝帶、傅脂粉。”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也提到“宋代遇喜慶大典、佳節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騎從衛士無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

明人沈德符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故相江陵公,性喜華楚,衣必鮮美耀目,膏澤脂香,早暮遞進,雖李固、何晏無以過之。”這個江陵公,指的正是張居正。

古代奩具流變史

清 蘇六朋《簪花圖》

也正因男女皆有梳妝打扮的需要,奩具才會在歷朝歷代的人民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傢俱中不可忽視的一角。

漢 唐 時 期

戰國末年以來,漆器工藝的成熟使得奩具成為了漆器的主要舞臺,而漢代奩具正保持著這樣的戰國特色。

古代奩具流變史

秦 彩繪雲鳳紋漆圓奩 湖北省博物館藏

不同的是,戰國時的奩具以上下淺槽合成置放梳妝用品的空間,而漢代妝奩則是做成不同形狀的子盒,甚至在此基礎上作雙層奩,這種奩具常被稱為

子母奩

譬如此件雙層九子漆奩,它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墓,是辛追夫人的陪葬品。器身分上下兩層,內設大小不一的圓形、橢圓形、方形、馬蹄形子盒。

古代奩具流變史

西漢 雙層九子漆奩 湖南省博物館藏

子母奩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適應梳妝工具逐漸豐富多樣的需要,另一方面其形制數量也有著深厚的寓意。子母奩具,一母多子,正寄予了人們多子多福的祈望,子奩的數量又常安排為吉祥數字,以達成“五子登科”、“七子團圓”等寓意。

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種尤為特別的

博山奩

。“博山”這一意象的出現來源於漢代造物中的求仙思想,仙山樣的器物能營造出“仙器”的假象,故而在當時頗受追捧,我們熟知的博山爐正是在漢晉時期大為流行。

古代奩具流變史

漢 褐釉十二生肖博山奩 漯河市德澤陶瓷博物館

漢時流行的漆奩到了兩晉進入了一個低谷期,而東漢後期瓷器有了極大的發展,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知,隋朝已經有了瓷奩。不過此時的瓷奩因為工藝限制,只能做成較小的盒狀以儲納一些小件,並不像前代奩具那樣可以容納所有。

古代奩具流變史

隋 褐釉印花瓷盒 湖南省博物館藏

到了唐代,陶瓷奩與漆奩都有了新的發展。陶瓷奩中應用了當時創新的一種仿生瓷工藝——

絞胎釉

,它是用一層胎泥疊一層釉色,迭次相壓後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一種低溫釉陶。

古代奩具流變史

唐 絞胎粉盒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當然,唐代瓷業中最赫赫有名的“

越青邢白

”(即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亦有燒造粉盒等奩具,其造型豐富多樣,搭配上瓷器如冰似玉的質地,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不過由於唐人尚華美之風,這時的漆奩和金銀奩相對來說更受歡迎。

古代奩具流變史

唐 鎏金鴛鴦紋銀盒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漆奩的提升主要是在裝飾工藝上,當時廣泛使用的是一種

金銀平脫手法

。這一手法其實源流甚早,由金銀箔貼花技術發展而來,在唐代達到了鼎盛。

這一工藝的流程是先把金屬做成花鳥人物等各式紋樣薄片,然後用膠將其貼在漆胎上,然後再多次刷漆,陰乾後進行壓磨,使紋樣露出。這樣的裝飾手法使得漆奩有了更為豐富的變化,更為華貴的氣質,故而受到上層貴族的熱烈追捧。

古代奩具流變史

西漢晚期到東漢早期彩繪銀平脫奩安徽博物院藏

古代奩具流變史

唐 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修復後) 吉林省渤海國王室墓出土

宋 元 時 期

宋元時期的妝奩比之前代又在形制上有了較大的改革,原本的子母奩變成了

柱狀多層套奩結構

,一般是三層或五層,元明時稱其為三撞或五撞。這種奩具還多做成花瓣形,外壁還要起楞分瓣,力求模擬。

以此件蓮瓣奩為例,它不僅造型獨特,還使用了朱漆戧金工藝,氣質尤為華貴。內裡存放器物亦不少,最上層盛放菱邊形銅鏡,中層盛放木梳、竹篦、竹剔籤、漆粉盒,底層內放小錫罐、小瓷盒。

之所以宋時的奩具如此華貴豐富,是因為當時的奩具已經成為了聘禮嫁妝中的必備物件,甚至嫁妝都被稱為“奩產”,奩的形制反映著女子的身份地位,唐宋墓葬中,凡是墓主為女性的,幾乎都有奩具陪葬。

古代奩具流變史

南宋 朱漆戧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奩 常州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江蘇武進的南宋墓考古發掘中還出現了一種帶抽屜的鏡奩,它是將原本的小奩盒改成抽屜,還裝上可活動的鏡架,使用時立起,不用時放下,方便收納攜帶,這一器具其實就是明清時期鏡臺的原型。

古代奩具流變史

南宋 木製鏡箱 江蘇武進前公社南宋墓出土

另一方面,因為瓷器更為適應宋代的審美風尚,且宋代瓷藝發展尤為昌盛,瓷盒成為了這一時期奩具中的主角之一,其產量巨大,出土頗多,甚至還曾隨著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宋代的青白瓷盒在造型上有了更大的突破,盒的形制、鈕的形制、足的形制都有了豐富的選擇,甚至還出現了多層疊裝的瓷奩盒,底部還常標款識,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各家作坊所出,競爭相當激烈。

古代奩具流變史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菊瓣式盒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清 時 期

眾所周知,明清時期是木製傢俱發展的黃金時代,奩具作為其中的重要一角自然也不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拋下。明清的妝奩造型已經幾乎完全放棄了前代的特色,而是吸取寶座、屏風、甚至床等傢俱元素,完成了奩具的集大成之作。

原本的子母盒設計被多抽屜式箱具徹底取代,鏡子也不再像前代一樣儲納置放於盒中,而是創造性地吸取了其他傢俱造型來擺放鏡子。

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吸取書帖架的設計,在箱體的上方搭建出摺疊式的鏡架來擺放鏡子。這種鏡架可以獨立存在,在箱體上時又可分為兩種:

三層八格式和文字式

。因為本身是吸取書帖架設計,故而也有人在使用時將其作為書帖架讀書摹帖。

古代奩具流變史

明 黃花梨摺疊式鏡臺 研習社藏品

一種是在箱體上方做出屏風樣、座椅樣的設計以擺放鏡子。若是座椅樣式的,那又可分為仿玫瑰椅的、弓形的、官帽椅樣的;若是仿屏風樣的,則可分為三屏風、五屏風、七屏風幾種,多是五屏風樣。

古代奩具流變史

明 黃花梨木雕鳳紋五屏風式鏡臺 故宮博物院藏

還有一種則是箱狀的,啟蓋後可用其中設定的盒來擺放銅鏡。

古代奩具流變史

清中期 黑漆描金嵌染牙妝奩 故宮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據王世襄先生看法,還有一件明式傢俱也應該納入妝奩——官皮箱。官皮箱雖名字看起來與官場相關,卻因傳世頗多而被認為實屬家庭用具。雖然至今未曾有人考證出確切的官皮箱名字來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官皮箱的確和鏡臺的下半部分有著頗為類似的結構,甚至可能都來源於南宋鏡箱。

王世襄先生對其評價是“實際上它已經具備明式官皮箱的形制,只是抽屜之前沒有安門而已。”

談及此,不由得聯想到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在原故事中百寶箱是一“描金文具”,需用鑰匙開啟,“內皆抽屜小箱”,十娘立於船頭,共抽四箱,箱中還儲納小匣。根據原文中對箱的描述,極似官皮箱。

古代奩具流變史

清早期 黃花梨盝頂官皮箱 研習社藏品

當然,這一時期造物的繁盛並不僅限於木器製作,漆奩、銅奩等亦散發著獨屬於自己的光彩。明清時期奢侈的社會風氣使得婚俗文化亦成為了一種顯露財富的方式,江南地區富家小姐出嫁甚至有“

紅妝十里、良田千畝

”之說,故而這一時期的鏡臺設計也極盡繁複華麗。

古代奩具流變史

清乾隆 掐絲琺琅獸面紋長方奩 故宮博物院藏

對於古人來說,在眾多傢俱中,奩具往往有著別樣的意味。它屬於私人,是每日梳洗打扮都必須使用的器具,代表著一個人對儀容儀表的重視。

正如孔子在《論語·堯曰》中所言:“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衣冠整潔才是君子行為。

而對於封建社會中被困於後院閨房的女子來說,奩具則有著更為深厚的意味,它既是琢磨容顏的最佳助手,又是消磨漫長時光的親密伴侶,還代表著女子在封建社會中的身份、地位、甚至思想、尊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