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是個什麼東西?——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難關

回顧自己的過去的文言文學習,我發現假借是一個常常令我感到困惑的概念。為什麼古時候的人都喜歡寫“錯別字”,好端端地將一個字寫作另一個字呢?好好寫字不好嗎?

假借是個什麼東西?——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難關

來自SAK的苦惱

一個令人迷惑的典型例子是《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一般老師會告訴我們“說”通“悅”,表示高興、愉快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瞭然後按照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1]但是什麼叫“說”通“悅”,為什麼它們兩個可以相通,卻沒有更詳細的解釋。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看什麼叫假借。在文字研究地位上很高的字典——《說文解字》是這麼說的:

“假借者,本無其字,因聲託事,令長是也。”

[2]意思就是說,假借,就是當想表達一個詞,但是沒有相對應的字的時候,借用一個讀音相同的字來表達你想表達的意思,比如令和長。

假借是個什麼東西?——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難關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以字本身為物件的字典。它保留了很多古文字字形和字義。作者是東漢的許慎。

這麼說還是有點模糊。沒關係,我們再來舉一個身邊的例子。上網時,我們經常會用“蘿莉”這個詞來形容可愛的小女孩。然而有些朋友可能並不清楚,“蘿莉”這個詞起源於小說《Lolita》(《洛麗塔》)。後來在日本loli被用來指稱幼女本身。我們受到日本的影響,把可愛的小女孩叫loli,而為了方便書寫和發音,就用音譯的方法,把它翻譯為“蘿莉”[3]。

仔細想想,這其實就是假借字產生的過程:我們先有了loli這個詞,但是在漢字中沒有相對應的字、詞可以表示,所以我們就把和這個詞讀音相近的兩個字“蘿”“莉”借過來表示它。可以說,“loli”“蘿莉”和“說”通“悅”的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蘿莉”是現代產生的,而“說”通“悅”是古代常用的。

那麼有人不禁要問了,你怎麼知道哪個是假借,哪個不是呢?這個問題讓我請出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來跟大家談談吧。

假借是個什麼東西?——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難關

王引之,清代著名學者,精通小學(相當於古代漢語)。他和他的父親王念孫一起被後人稱為“高郵二王”。

王引之:謝邀。對假借辨認的問題,我在《經義述聞》這本書中總結了一套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首先,原本要用的字(我們就稱它為“本字”吧)和假借字

雖然讀音相近,但是它們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一個字是假借字的時候,放在句子裡,你讀不懂它。比如之前提到的“不亦說乎”,翻譯成“不也說話嗎”,這就沒辦法理解啦。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到這個“說”字可能是個通假字。那麼和它對應的本字是什麼呢?

剛剛我們說到,假借字和它的本字是讀音相近或相同的兩個字,所以我們可以用古代的讀音來找和它讀音相近、相同的字。“悅”字就這樣被找出來了。

把“悅”字放到原來的句子裡,“不亦悅乎”,好像很恰當。再來看看其它的句子“燕相國受書而說之(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件很高興)”裡,“說”通“悅”,“說懌女美(喜愛你的美麗)”裡,“說”也通“悅”。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漢語中,經常有用“說”表示“悅”的狀況。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在《論語》中,“不亦說乎”中的“說”應該是一個假借字,它的本字是“悅”。

OK,謝謝王引之先生的精彩回答。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辨認假借字的套路:①

這個字放在句子當中是不是有點“意外”,沒有辦法理解;②有沒有和這個字的古代讀音相近的其它字可以替換,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③還有沒有什麼其他類似例子可以作為證據

,說明這樣的假借用法古時候確實存在。

透過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假借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了。那我們下次文章————

“等等,SAK!我們老師不管這個叫假借,而是管它叫通假!你是不是搞錯啦!”

嘻嘻,其實我沒有搞錯哦~不過通假和假借也確實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我先賣個關子,我們下篇文章再好好討論一下吧。

假借是個什麼東西?——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難關

[1] 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頁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16頁

[3] 王大闊:《日本ACG亞文化流行語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