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陶瓷從石器時代開始,伴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一路走來。從商周初步形成,到秦漢之際“陶”與“瓷”開始分道揚鑣,最終各成體系。至於瓷器,從南北朝開始正式形成商業模式以後,歷經千載,千百個窯口,千百個品種,千萬個收藏者,千萬個說法,千辛萬苦的尋覓,千萬資金的投入,當然也伴隨著千萬個難言的故事。

的確,陶瓷的魅力實在是太迷人了。而在不斷的收集之中,貫穿於始終的那些辨識、鑑定、去偽存真的過程,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中國古代陶瓷的複雜,在於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過萬的窯口和陶瓷品種。官窯也好、民窯也好,官搭民燒也好,各個窯口都有不同的特徵。同一窯口的多種不同產品,也各有不同的特徵。每一個窯口不同時代、工藝、材料都有不同的侷限,即便是同一窯口、同一時代,因為窯溫人為操作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特點。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上林越窯青瓷遺址)

因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鑑定水平,凌駕於所有的品種之上和年代之中。很多人都是專家,但都只是某一個方面的專家。

正是由於這些特別之處和這樣複雜的認識過程,使得成千上萬的陶瓷愛好者在痛苦中苦苦尋覓,或者是在歡樂中收穫欺騙。就我所熟悉的許多朋友反映,收藏陶瓷的愛好者中有一大部分人被“殺得全軍覆沒”。可以說,每一次興致勃勃抱回去的東西,都是給將來的痛苦增加一份重量。還有一部分人,歷經艱辛,雖然沒有片甲不留,也已經是頭破血流。他們糾結於真假、新老當中,相互矛盾的推過去、翻過來,家中所藏是真假各半,人也是半夢半醒、真假不清了。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在沖沖殺殺中,遍體鱗傷的殺出來了,但學費也交了不少,身心疲憊,錯過了好多機會,也損失了不少投資,留下不少痛苦的回憶。

為什麼還會出現收藏者一敗塗地、身心俱損的局面呢?問題在於讀書。

就參考資料而言,任何一種收藏門類的參考書、音像資料、網站,都沒有陶瓷類的品種多而全,五花八門無所不包。可以說,光陶瓷類的學習資料就可以搞一個收藏門類了。一般收藏陶瓷器的人都是最喜歡讀書的人。他們往往引經據典,有的乾脆在現場按圖索驥。其實,問題恰恰就出在讀書和學習資料上

現有的陶瓷類資料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類是圖典式的書籍:以圖集的方式反映出某一朝代、某一窯口、某一品種、某一種裝飾的各種照片。這些照片多半相互挪用,多次反轉,有的色調變化,圖片模糊,反映的只能是表面情況。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第二類是陶瓷發展史:如《中國陶瓷史》,《河南陶瓷發展史》等。應該說,發展史的書是必讀的,但問題是這類書的資訊量太大了,重點資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每一部分都非常重要,結果是重點反而不突出,到了關鍵時候不知從何想起,回到家裡全部都清楚了,到了現場就一片空白。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第三類是陶瓷鑑賞書:這類書籍往往介紹器物的外在特徵,或者是某一個方面的特徵。這樣問題就來了,比如官窯瓷器,真官窯和假官窯瓷器大的表面特徵基本一樣,不同的只是細節。所以按照鑑賞書的要求去做現場鑑定時,你也就只能是找書中介紹的外在特徵,沒有進入實質的全面鑑定手段。書上再把價格一標,使得很多人都關心這東西是多少錢,價值多大,人人都去按圖找瓷,結果這書成了贗品的廣告。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第四類是為數很少的鑑定書:這種書最重要,但也是目前問題最大的書。因為陶瓷鑑定的方法,是一種比較法,或者叫標定法,也就是用巳知的標本或者經驗去鑑定目標。這樣,對標本的描述,鑑定過程的量化,產生結果的手段,都需要有科學的傳授。而這方面目前正是這類書的共性缺憾。具體有如下四個方面: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1、把鑑定的結果作為鑑定的技能:這類鑑定書中,多半隻教給你鑑定的結果,而不是傳授鑑定方法。然而,這些結果產生的侷限性很大。現在幾個有權威的鑑定理論書,有很多都源於幾個權威的老師早年的經驗。這些經驗又都源於對故宮、博物館裡的那些標準瓷器、官窯瓷器的經驗積累。但是,中國陶瓷太浩繁了,上下幾千年,就是一個窯口,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特點;就是一個窯口,每一種品種都有不同特色;就是一個窯口,每窯出來、窯溫掌握不好,也不盡相同。任何一種鑑定結果都是相對的。所以,用幾個權威的、法定的鑑定結果去作為鑑定陶瓷的技能來學,我戲稱是屠龍之術,無法使用。

2、鑑定比較的標準模糊:對一個結論,沒有量化的標準表達。很多人在看了書以後,好像明白了,到了現場就一塌糊塗。比如你在現場拿到一件東西的時候,沒有任何參照物時,你會怎麼去理解胎質的堅和松在量上的差別呢?再如:明代的青花瓷器汽泡密集、清代青花瓷器汽泡不密集。那麼,什麼是不密集呢?每平方毫米多少個為密集呢?沒有量的規定,實際學習時,不好操作。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3、鑑定的方法簡單,手段單一:不可否認,這些書中或多或少都介紹了一些鑑定的方法。以至於到了市場上,總會看到有人手持放大鏡,在認真地看釉面上的氣泡,那就是這類書的信徒了。每當這種人在看瓷器時,賣主總是一陣竊喜。他們知道,越是這種人越有可能是“冤大頭”。其實在鑑定過程中,簡單的、容易掌握的鑑定的方法有很多。摸、聽、聞、看、敲、照、問等等多種方法一同用,抓住主要特徵進行大類推理,多點參照,把握的條件就多一些。但是目前的鑑定書中,基本上就只有很少數的鑑定手段。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4、鑑定的程式很亂:很多人看了書以後,的確認識了鑑定的一些方法和特徵,在現場的過程中,也確實起到作用。但是就象學功夫一樣,沒有基本的程式和套路,就是打“王八拳”。因而,這些人在現場想起哪一方面的手段和特徵,就從什麼方面入手,往往是十八般武藝只使用了一半,就進入交易程式了。結果回家後對照書中的介紹,又後悔起來,覺得應該再看看“其它幾個方面”就好了,後悔。現場思緒紊亂、不冷靜,或者是不知從什麼地方作為鑑定的起點,然後依順序到落點,一下子與對方交火,就很容易在交談中被人引入衚衕。如何有一個好的鑑定程式,依次有序,從容不迫,冷靜進行,這也是現代鑑定書中所不足的。

感受到上述收藏者在學習時所面臨的困惑,以及在實際操作上所面臨的困難。筆者根據從前同樣的經歷和感受,有針對性地以實用技術為重點,整理了這本鑑定初級入門教程。

前面說過,現有的陶瓷教科書門類很多很齊全,但都是適用於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再深造、再提高的參考書。我這十二講教程,就是一套陶瓷鑑定的速成教科書、基礎教課書,也是一本是陶瓷鑑定的操作程式流程的示範手冊,能夠幫助你從“生手“”到“熟手”,然後,你再去認真學習專家們的書,從“熟手”到“老手”。學習本教程三個月後,你就可以比較自如地到市場上去闖蕩,使你上當受騙的機率從99%下降到10%。

不信,你就試試。

(第一講附錄:《中國古代主要陶瓷窯址一覽表》)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法門(一)先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