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亮陶瓷藝術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這是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對景德鎮陶瓷製作的記載,其中拉坯是陶瓷手工成形的第一步,指掌摩挲間便為一團泥土賦予了生命。

胡春亮陶瓷藝術

拉坯成型是利用輪盤快速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將其拉制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圓器坯件。這對拉坯師傅的腰力、腕力和對泥性的瞭解以及器物造型的把握有著嚴格的要求。

胡春亮陶瓷藝術

像景德鎮傳統瓷泥具有柔軟細膩的特點,且需內外修坯,故拉坯師傅在拉制時,就會拉的比其他黏土厚些以便後續修整,一個經典的作品一定是靠無數細節堆疊出來的。

//

拉坯第一步是設計,腦海中光構思一個不行,直線、弧線,哪一段徐徐展開,哪一段流洩而下?直線的挺拔與弧線的流動如何交融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統一的審美效果?這些各處的線條、比例、角度都得落實到設計圖紙。除此以外,還得注意坯體的收縮比對燒製成瓷的影響。

胡春亮陶瓷藝術

正式拉坯前需先將備好的泥團按著一個方向揉,以去除泥料中的氣泡和雜質,防止燒成中氣體升溫而引起炸坯。

泥準備好了,先用手沾少許的清水,一邊緩慢地轉動輪盤,一邊用雙手拍打泥的底部,使泥團牢固地粘在底盤上,沒有生命溼潤潤的泥團,在雙手的撫摸下,溫柔乖巧,隨著雙手一邊旋轉,一邊慢慢升高、延展、合攏、彎曲,最後形成具靈性的器物,有了生命。

胡春亮陶瓷藝術

它溫柔、乖巧,順從。一邊旋轉,一邊升高,慢慢成形,恰似生命的流轉。這團沒有生命、溼潤潤的泥巴,從此被賦予了靈氣和故事。

//

拉坯師傅在工作時是無慾的,他們沉浸於磨練自己,對其他事情視而不見,手引泥走,泥隨手變,除了輪盤的轉動聲,整個過程很安靜,指尖在陶泥上走動的“嗦嗦聲”都聽得很清晰。

胡春亮陶瓷藝術

泥在師傅的手中自由開張,從無形到有形,從有界到無疆,一團泥在輪盤這方寸之間發生著質的突變,這就是拉坯的狀態。

//

拉坯作為一項古老的制瓷技藝,從最早的手攪腳蹬到電機助力,都離不開手的推擠提拉,人透過手的觸控激發泥的可塑性,把想法和創意融進無聲的泥土中,因此所創作出的器物也就始終保留著製作者的手作痕跡,乃至注入的情感。

胡春亮陶瓷藝術

對器物主人來說,制瓷人這份質樸的感情,揉合著“人情味兒”,給他帶來了一抹返璞歸真的感動,作為擁有著獨特感性美學的手工技藝,這正是其魅力所在。

胡春亮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