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遊春圖

遠近山川,咫尺千里

《遊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絹本、青綠設色,畫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六個字,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展現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疊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還有美麗的仕女泛舟水上,薰風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綻開,綠草如茵。畫家用青綠重著山水,用泥金描繪山腳,用赭石填染樹幹,遙攝全景,人物佈局得當,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該畫是展子虔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

名畫鑑賞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遊春圖》區域性

隋朝統一中國,為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提供統一的背景。隋代的繪畫風格承前啟後,不久之後建立起來的唐朝在文化上與隋自有一脈相承之處,具有張彥遠所概括的“細密精緻而臻麗”的特點,中國由此進入一個生機勃勃、繁榮興盛、極富創造力的歷史時期。藝術在前面歷代積累與蓄勢的基礎上,各個方面就像花兒一樣,從含苞到盛放,似乎有一日千里之勢,來自各地集中於京城的畫家大多擅長宗教題材和描寫貴族生活,對於作為人物活動環境的山水,由於重視了比例,較好地表現出“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間效果,山水畫成為了獨立的繪畫品種。我們在唐代可以看到成熟的山水畫、精彩的人物畫、令人炫目的佛教壁畫,還可以讀到中國第一本繪畫通史——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從這幅《遊春圖》開始,讓我們步入中國繪畫歷史華美的大門。

《遊春圖》為隋朝大畫家展子虔僅存的作品,中國現存最早的卷軸畫,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長二尺有餘,素有“天下第一畫卷”的美稱,也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是中國山水繪畫發展史上繼往開來的里程碑。中國美術史家普遍認為,《遊春圖》的出現是中國山水畫告別“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稚拙階段的證據,在漢代至顧愷之時期,繪畫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仍主要是象徵性的,在展子虔的畫中人們看到了畫家恢復自然秩序的嘗試,在對陽春美景發出由衷讚頌時,畫家意識到人在客觀環境中所處的位置和比例。

這幅用青綠重著色法畫在絹上的《遊春圖》描繪的是貴族們遊春時的情景,中國畫中描繪春天的景色很多,這是中國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此畫已脫離了山水為人物畫背景的地位,獨立成幅,反映了中國早期獨立山水畫的面貌。春意盎然的郊野,陽光和煦,崇山峻嶺,水波浩淼,萬木復甦,祥雲湧動,向遠方延伸的堤岸,翠岫蔥蘢,新綠依依,桃李紛披;遠景中有拱橋庭榭,屋宇院落,錯落其間,風雅之士策馬、散步或泛舟,紛紛湧向山間水湄,在湖光山色中縱遊。畫面採用俯視法取景,將遠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攏,使各種景物完整地統一在一個畫面中,並呈現出縱深感。整體上以大對角線構圖,青山與坡岸對峙、開闔,春水自右下向左上流動,變化有法,將春的氣息帶到江水流去的畫作之外,激活了潛藏於天地間的生命力,帶來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用筆細勁有力,設色鮮明,人馬體小如豆,但刻畫得一絲不苟,畫中的人物之間是默契的,人與景的生機在默默之中悄然散發。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遊春圖》區域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遊春圖》在透視關係的處理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它不僅表現了空間的一般關係,而且已經注意到空間的深度,人與山在透視的一定關係上都有了適當的比例,這對於山水畫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化與進步。《遊春圖》撲面而來的是個置景闊大、氣宇軒昂的大場面,這就是畫史中所說的“咫尺千里”,這一點是西方畫家無法與中國畫家相媲美的。

在色彩方面大量使用礦物顏料,畫家著力於賦彩染色,多用點染的技法,配合構圖的遠近關係,從而使畫面更接近真實自然、明媚又有如夢境的景象。隋末至唐初,中亞及西域盛產的石青、石綠顏料大量地供應給中原畫家,《遊春圖》中畫家考慮的是如何將青綠設色法用於對自然的表現,畫家以線勾出輪廓,一層層地染上花青、翠綠等透明的水色,再罩上一層石青、石綠,最後以墨或赭石重勾輪廓。畫家非常注重顏色的變化,在遠近山巒、山腳堤岸施以深淺厚薄種種變化的顏色,山腳處的泥金、白色的桃花以及人物衣著的顏色都增加了畫面色彩的節奏感,與單純平塗的圖案式畫法大相徑庭,樹的描繪也從符號化開始追求形式上的真實感,棵棵各有姿態,近景一棵大樹的葉子色彩的變化搭配將樹表現得蓊蓊鬱鬱,都有了陰晴向背之感。

我們所說的這些色彩的節奏感與變化、點景人物的寫實等等,都是圍繞著一點:畫家在竭力讓畫面傳達出一種真實的美感,讓人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錯覺,隨著畫中的人物神遊一番。魏晉時代詩歌從談玄說道轉向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遂開啟了山水詩、田園詩的創作,以田舍園林風光、農耕生活為題材,抒寫隱居生活和恬淡的心境。文學上的新追求必定會慢慢體現在視覺藝術上,山水畫的興起與之有某種關係,當貴族們開始想在山水中尋找理想與慰藉的時候,便對山水畫開始有了需求,由此,山水畫才慢慢脫離其僅僅作為文學作品背景存在的地位,《遊春圖》仍然是青綠山水剛剛開始獨立時期的風格,而越往後走,山水畫開始散發出無可媲美的魅力。

在色彩的使用上,因為要強調春山春樹的青綠,故而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風格,即為後人稱道的“青綠法”。此法由於畫面效果金碧輝煌,經後世發展,又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金碧山水”。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遊春圖》區域性

作為現存最早、以自然為描繪主體的作品,《遊春圖》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的基本特徵,具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作為思想樸素的早期畫家,展子虔透過《遊春圖》流露的寫實意願十分明顯,這一點與宋元時代文人畫家一味強調繪畫的主觀性、“聊寫胸中逸氣”的主張迥然有異,他受到一種景象乃至一段具體體驗的感染,並努力將其儘量真實地描繪出來,例如柔和的微風透過泛起漣漪的水紋而得以表現,春天的季節感透過臺地上的石綠及用粉彩點染的繁花而確定下來。展子虔的“彩色山水”包含了後世所謂“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種表現形式,但兩種特徵都不特別鮮明,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正是他所處時代寫實意圖與表現手法尚未達到統一的困惑。

畫趣拾珍

從三國鼎立到兩晉演變再到南北朝,政權更替如過眼煙雲,社會混亂,動盪不休。在這個政權聚散離合的特殊時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魏晉文人。他們創造出的特殊的文化盛世,被中國文化史稱為“魏晉風骨”,展子虔就是這個特殊時期的標誌性人物。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遊春圖》區域性

展子虔生活的魏晉南北朝後期,是一個對佛教近乎狂熱的年代,當時各大寺院流行以壁畫表現佛祖神明等內容,無論士大夫還是平民,到寺院裡燒香看畫拜佛已成為一種時尚。在《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中,記載了展子虔的畫跡有《長安車馬人物圖》、《南郊圖》、《王世充像》、《法華變相圖》、《朱買臣覆水圖》、《北齊後主幸晉陽圖》、《維摩詰像》、《石勒問道圖》、《北極巡海圖》等。展子虔曾在長安的定水寺、靈寶寺、崇聖寺,洛陽的天女寺、雲花寺、龍興寺,以及江都(揚州)的寺院畫過不少壁畫,是個多產的畫家。他所畫寺廟壁畫雖系應酬之作,卻很出名,江都東安寺(後改為常樂寺)壁畫(與張儒童合作)、長安靈寶寺壁畫(與鄭法士合作)、長安光明寺壁畫(與田僧亮、鄭法士、楊契丹合作)、洛陽天女寺和雲花寺壁畫、長安定水寺殿內東壁及前面門上所畫三圓光,“皆突生壁”,“窗間菩薩亦妙”,長安崇聖寺東殿壁畫和長安海覺寺雙林塔西面壁畫,在唐代就很有名。他在龍興寺畫的《八國王分舍利》,就是一幅構圖宏偉、情節豐富、人物眾多的大型壁畫,展示了當時的時代風貌,畫得生動傳神,貼近生活。這幅畫的特殊意義在於突破人物和山水畫單一的主題,從社會的角度切入,以寫實的手法,建立了人文畫風,使藝術更加貼近社會現實。展子虔還有一幅歷史故事畫《北齊後主幸晉陽圖》,大概取材於晉陽十二院落成時,後主率貴妃去那裡賞樂的情景。《宣和畫譜》曾載此畫六幅,現已不知形式如何。直到宋代,河中(今山西永濟)的古廟中還儲存著他的作品《鬼拔河圖》,贏得了不少詩人的吟詠和讚歎。

長期在巨大自然空間的創作,讓展子虔有了更加寬廣的視野,也讓他駕馭各種創作題材更加熟練老到。當展子虔那隻生花的妙筆,漸漸地從晨鐘暮鼓的古寺裡的牆壁上移去,來描繪更廣闊、更具魅力的大自然,一幅《遊春圖》便穿越了千年的塵世喧囂被歷史珍藏了下來。

著名作家沈從文曾這樣評價過一幅畫:“這幅畫卷的重要,實在是對於中國山水畫史的橋樑意義……沒有它,歷史即少了一個重要環節,今古接連不上。”這幅畫,就是一代宗師展子虔唯一傳世的作品、迄今存世最為古老的畫卷《遊春圖》。除了《遊春圖》自身無以倫比的藝術價值之外,其輾轉進出紫禁城的故事也引得世人關注,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自創作出來以後,《遊春圖》一直是名人顯士們珍視的畫卷,宋徽宗、元成宗之妹大長公主、權臣嚴嵩等都曾收藏過它,清末被溥儀帶至長春。1946年初,日本戰敗後溥儀倉皇逃走,一些清宮舊藏開始陸續在東北書畫市場上出現,一時間引起國內各大收藏家的極度關注,古玩商們更是蜂擁而至。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宋徽宗題“展子虔遊春圖”

《遊春圖》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6個字。該畫沒有署款,但此畫傳至宋徽宗時代,便有了宋徽宗的題簽。至元、明以後,歷朝也都有著錄和題詠。展子虔是歷北齊、北周入隋的畫家,在隋代曾經是朝散大夫、帳內都督。不過有很多學者也對此畫的歸屬表示疑問,認為其中的建築裝飾不是展子虔時期特色,底本可能是中晚唐以後,而現在看到的這張則是五代或宋的摹本;還有人認為山水並不是展子虔的擅長,此畫可能不是他的作品,因為現在將它歸在展子虔名下的所有證據不過是手卷前隔水上宋徽宗所題“展子虔遊春圖”數字與元明以後的文獻記載。疑問重重,但《遊春圖》仍然被公認為中國早期山水畫走向成熟一個最好的典範。

《遊春圖》帶回北京的訊息被“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得知,張伯駒出生於官宦世家,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稱為“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是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儲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為此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也不改其志。如他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的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一件《遊春圖》使他從豪門鉅富變成債臺高築,甚至被匪徒綁架危及生命,但他還說“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張伯駒

展子虔的《遊春圖》本是皇宮藏品,因時局動盪失落民間。1946年這幅畫出現在長春市,後被北京一古玩店老闆穆石番忱買走。穆石番忱找到北京琉璃廠玉池山房經理馬霽川,想暗地透過滬商將這件國寶級名畫轉手洋人已獲鉅額之利。有人將此訊息及時地告訴了張伯駒,他心急火燎地找到馬霽川,開門見山地說:“馬掌櫃,這展子虔的《遊春圖》你打算怎麼辦?”“當然是賣了!只要您拿得出80條金子,這無價之寶就歸您了。我可敢敲您的竹槓,這《遊春圖》是舉世無雙的國寶,這畫要是賣給別人,比如說賣給洋人少說也得100條。”張伯駒嚴厲地說:“馬老闆,你難道忘記了你是中國人嗎!這展子虔的《遊春圖》是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誰要是為了多賺幾條金子把它轉手給洋人,誰就是民族的敗類,千古罪人!”為了使《遊春圖》不至於流失國外,在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馬院長支援下,經張伯駒多方奔走,終於促使中國古玩同業商會出面作出了禁止將《遊春圖》倒手外國人的決定。後來,張伯駒又請琉璃廠墨寶齋掌櫃馬寶山與馬霽川、穆石番忱疏通,希望用較為便宜的價錢把《遊春圖》買下。這天晚上,在馬寶山與摯友崇古齋的李卓卿二人的疏通下,馬霽川、穆石番枕同意用20條金子將《遊春圖》賣給張伯駒,但要港條(成色好)。當張伯駒接到馬寶山的電話時,激動地大聲說:“我感謝你,我代表我們的子孫後代謝謝您!”張伯駒以2。1萬美元賣掉了他居住的這所清末李蓮英住過的房子,又將美元換成20條黃金,但不是港條。這20條黃金只能摺合130多兩金子,還缺很多。後來,張伯駒變賣了太太所有的首飾,東拼西湊,最終將《遊春圖》買到了手。1956年,張伯駒將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伯虎的《三美圖》以及清代幾幅山水畫捐獻給了國家。

名家小傳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展子虔

展子虔,生卒年不詳(約550—604年),歷北齊、北周入隋,在隋朝時被隋文帝任命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從後世著錄中可以看出展子虔是一位全面的畫家,畫作的題材十分廣泛,擅畫佛道、人物、山水、歷史故事等,從《法華經變相》、《長安車馬人物圖》、《弋獵圖》、《按鷹圖》、《人騎圖》、《人馬圖》、《八國王分舍利》、《授塔天王圖》、《摘瓜圖》等畫名中可見一斑。展子虔所畫人物和車馬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畫馬入神,立馬有走勢,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董伯仁齊名。展子虔的繪畫,畫史評價“描法甚細,隨以色暈”,顯然繼承了顧愷之的畫法。在展子虔的時代,山水畫尚未成為獨立的畫種,但他對描繪自然景物表現出更大的偏愛,《宣和畫譜》說他畫山水“遠近之勢尤功,故咫尺有千里之趣”,說明他在畫中善於利用空間感表現自然山水的壯美。展子虔被認為是一位繼往開來的畫家,一方面繼承了魏晉時代的技法,一方面預演了新的畫風,尤其是他的山水畫對唐、宋繪畫的發展具有啟示意義,直接開啟了唐代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後世譽為“唐畫之祖”。

本人轉載自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