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百姓還糧

民間故事:百姓還糧

大明成化年間,蘇宏就任商州知州。蘇知州為官清廉,心繫百姓,不願自染於官場黑暗,所以五十幾歲了,才做到知州之職。

這年夏天,商州大旱,糧食減產。待到中秋過後,下了場大雨,百姓們播完種後,手裡的糧食就剩得不多了。

全州的百姓勒緊褲腰帶,勉勉強強過完年,各家的糧缸都見了底兒。雖然田裡的莊稼長勢喜人,但等五月份下來新糧還得三四個月,手裡無糧如何能熬過這幾個月啊?

糧商趁機抬高糧價,而大戶們也不願借糧,百姓們無奈之下,便準備外出逃荒。

蘇知州瞭解情況後也是心急如焚。一面貼出告示,希望糧商和大戶們能廣佈善心,解百姓於危難;一面上書朝廷發糧賑災,並申請開官倉放糧。

誰知一個月過去了,糧商、大戶不為所動;而朝廷、布政使司以及府衙也沒有回話。蘇知州把心一橫,決定開倉放糧。

同知匡攸趕忙勸阻:“大人,沒有朝廷或布政使司旨意,私放官糧,那可是重罪,輕則罷官,重則殺頭,還望大人三思啊!”

蘇知州擺手道:“其中利害,我自然知曉,但和商州二十幾萬百姓的生死相比,我這條命又算得了什麼?不必多言,放糧吧,一切後果,由我一人承擔。”

民間故事:百姓還糧

匡攸聽完很是感慨,說道:“那在下就陪同大人一起擔這個責任。”

次日一早,州衙發告,開倉放糧。百姓們無不歡欣,手裡有了糧,就不用逃荒了,而是踏踏實實地呆在家裡,照顧好良田。百姓們的災難算是過去了,但蘇知州的災難也在慢慢開始。

私開糧倉的訊息很快傳到了陝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張大人與蘇知州是同科,很是敬佩蘇知州的為人,便有意壓著訊息未向朝廷稟報。

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同州知州葛成與蘇知州有舊怨,竟越級將此事稟報了朝廷。於是朝廷委派戶部侍郎陳大人以巡查為名,赴商州調查此事。

戶部有個姓申的員外郎曾經和蘇知州共過事,對蘇知州的為官十分欽佩。得知朝廷派人調查此事後,便寫了封信,讓自己的家僕快速赴商州通知此事,信中希望蘇知州能在欽差到達商州之前把官糧補齊。

得知訊息後,蘇知州說欽差調查如實稟報,至於怎樣處罰,並不在乎。

民間故事:百姓還糧

戶部侍郎陳大人到達商州時,正值夏收。陳大人命隨從全部換上便裝,準備先了解一下蘇知州的官聲,再做定奪。

進入商州地界,陳大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官道還是小路,無數農民肩挑、車推,有的則趕著馬車,運送的都是剛收的糧食,浩浩蕩蕩往商州城方向進發。

陳大人好奇,便攔下一位老者問個究竟。老者說:“去年大旱,糧食減產,年後我們都無糧下鍋了,準備去外地逃荒。多虧蘇大人心繫百姓,開倉放糧,我們才能活下來。聽說萬歲爺派欽差查糧倉,我等擔心蘇大人安危,便趕緊收了糧食交去府衙糧倉。希望欽差看到糧倉已滿,能夠大發慈悲寬恕蘇大人這樣的好官。”

陳大人聽完感慨不已,看著陸陸續續趕赴商州的百姓。陳大人對左右說:“我們回京吧,不必去往府衙了。”手下說:“大人,不去查驗下官倉嗎?”

陳大人手指熙熙攘攘的百姓,說道:“你等看看這些百姓的熱情,官倉豈能不滿。”

陳大人回京後,將所見所聞如實稟報了皇帝。皇帝聽了非常滿意,感慨百姓對蘇知州的愛戴,免了蘇知州私開官倉的大罪,並予以褒獎。

半年後,蘇知州升任西安府知府,赴任時,州內百姓自發前來送行。

民間故事:百姓還糧

編後語:

普通百姓是最淳樸、最善良的,也最懂得知恩圖報。為官心繫百姓,百姓必會加倍報答。

封建時期,最怕的就是“上層失心,中層失德。”造成的結果就是“底層失聲。”等到底層真的失了聲,那麼這個國家也離分崩離析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