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人物誌:(六下)劉向、劉歆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五.歲星超辰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黃帝有《黃帝歷》,夏有《夏小歷》,《大戴禮記》記載著《夏小正》,商有《殷歷》,周有《周曆》、《魯歷》,秦有《顓頊歷》,漢武帝命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作《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太初曆》首次將二十四節氣加入曆法,而《三統曆》首次使用“歲星超辰”法。

所謂“歲星”,即木星,由於木星在天空中與恆星的相對位置大約十二年輪一次,因而古人將天空中的恆星分為十二區域,即十二辰(十二次),“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也就逐漸產生了“太歲紀年法”和“天干地支紀年法”。

《爾雅·釋天》: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歲陽,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文獻學人物誌:(六下)劉向、劉歆

[1]十二次示意圖

歲星超在恆星背景上約每11。86年自西向東執行一週。由於11。86年與12年很接近,我國古代就認為它是12年一周天,因此把周天分為12分,稱為12次,認為木星每年行經一次,12年正好執行12次,完成一周天。由於11。86年的週期較12年要快一點兒,因此經過若干年後,歲星的實際位置就較按12年一周天計算的位置超前一次,這就叫歲星超辰。

劉歆分析了《左傳》等史書中關於歲星位置的記載,提出了歲星每144年超辰一次,數值雖然並不準確,但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用科學的態度探索歲星超辰規律的十分寶貴的嘗試,為在思想上實現天文學從神學向科學的偉大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天文曆法需要精準的圓周率,劉歆計算的圓周率結果是3。15471,對古代數學的發展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文獻學人物誌:(六下)劉向、劉歆

[2]二十八星宿圖

六.讖緯之學

漢代官學是今文學派,今文學派由於以傳授為主,大多研究義理思想,尤其以《周易》和《春秋》為主。《周易》由於其本身就有占卜之意,而《春秋》本就被認為是孔子所作,且孔子在春秋中“春秋筆法”和“微言大義”,所以很容易就走向主觀蓋過客觀的情況,比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和“春秋決獄”就是以研究思想為主,還有《公羊傳》中“譏雙名也”的記載。

經過有漢一朝的發展,就逐漸形成了與“經書”相配套的“緯書”,《說文解字》記載“緯,織橫絲也”,也就是織布時穿插在“經線”上,以“經線”為主的橫線。緯書的特點就是以讖說經,以經證讖,即假託經文經義,附會人事吉凶禍福,預言帝業治亂興廢。《隋書·經籍志》“言五經者,皆憑讖為說”,緯書也就是“方士的經學,是被方士神話了的經學”。《三國演義》中動輒做夢解字、童謠預言,現代用《周易》算卦這都應該是緯書的“傳承”。

廣義緯書是指圖讖緯候幾類書在內,狹義是特指“七經緯”,《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七經緯”即《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春秋》緯,共計七類三十五種。緯書內容大多荒誕不經,而且大多託古作偽,古人早已辯駁,如王充《論衡》。

但是因為緯書有“預言帝業治亂興廢”的問題,所以不可避免地為統治者所厭惡,《隋書·經籍志·讖緯序》“至宋大明中,始禁圖讖,梁天監已後,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禪,禁之逾切。煬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復其學,秘府之內,亦多散亡。”現在流傳的緯書,大多是後人輯佚,主要有明代孫瑴(此字大多訛誤為“榖”)《古微書》、清代黃奭《通緯》、趙在翰《七緯》和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

文獻學人物誌:(六下)劉向、劉歆

[3]“經”“緯”

劉歆之死,就和讖緯之說有關。

《漢書·王莽傳》:先是,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君惠好天文讖記,為涉言:“星孛掃宮室,劉氏當復興,國師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以語大司馬董忠,數俱至國師殿中廬道語星宿,國師不應。後涉特往,對歆涕泣言:“誠欲與公共安宗族,奈何不信涉也!”歆因為言天文人事,東方必成。涉曰:“新都哀侯小被病,功顯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董公主中軍精兵,涉領宮衛,伊休侯主殿中,如同心合謀,共劫持帝,東降南陽天子,可以全宗族;不者,俱夷滅矣!”伊休侯者,歆長子也,為侍中五官中郎將,莽素愛之。歆怨莽殺其三子,又畏大禍至,遂與涉、忠謀,欲發。歆曰:“當待太白星出,乃可。”忠以司中大贅起武侯孫伋亦主兵,復與伋謀。伋歸家,顏色變,不能食。妻怪問之,語其狀。妻以告弟雲陽陳邯,邯欲告之。七月,伋與邯俱告,莽遣使者分召忠等。時忠方進兵都肄,護軍王鹹謂忠謀久不發,恐漏洩,不如遂斬使者,勒兵入。忠不聽,遂與歆、涉會省戶下。……劉歆、王涉皆自殺。莽以二人骨肉舊臣,惡其內潰,故隱其誅。伊休侯疊又以素謹,歆訖不告,但免侍中中郎將,更為中散大夫。

關於劉歆改名劉秀,有人認為是為了響應讖緯之說,此說應當起於應劭對《漢書》的註解“河圖赤伏符雲‘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故改名,幾以趣也。”但是《漢書》記載已經很明白了,是劉歆改名在前,君惠讖緯在後,所以此說不符事實。至於君惠的讖緯,根據《後漢書·李王鄧來列傳》“王莽末,光武嘗與兄伯升及晨俱之宛,與穰人蔡少公等讌語。少公頗學圖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光武戲曰:‘何用知非僕邪?’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這段記載,的確當時有人認為此事和劉歆有關,而且後來的“應驗人”漢光武帝劉秀未統一之前就知道此事。究竟為何算得如此準確,只能說是一個巧合。

七.託古改制

劉歆與王莽關係密切,“及王莽篡位,歆為國師”,《王莽傳》“少阿、羲和、京兆尹、紅休侯劉歆為國師,嘉新公”,可以說,王莽託古改制的諸多建議及方法與劉歆有關。

王莽託古改制中官制改革的重要依託《周禮》之作者,舊說紛紜,《後漢書·馬融傳》認為是反映“周公致太平”之書,鄭玄注《周禮》時認為是周公所作。賈公彥作疏時對上述觀點就提出懷疑“《周禮》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鄭玄,附離者大半”。宋朝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更進一步認為《周禮》為劉歆偽造,清代廖平、康有為皆從此說。然而洪邁等人的說法,怕是門戶之爭。張心澂先生《偽書通考》“採西周及春秋時制度,參以己意而成”的觀點,是很中肯的。

文獻學人物誌:(六下)劉向、劉歆

[4]王莽“貨布”

另外,自清道光以來,今文學者開始對包括《左傳》在內的古文經提出質疑,很多人懷疑《左傳》是出於劉歆偽造:此說也是不太可靠。

下一篇《人物誌》,主要講

鄭玄

的學並古今之功。

參考文獻

[1]王欣夫 ·《文獻學講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程千帆、徐有富· 《校讎廣義》 齊魯書社,1997。

[4]杜澤遜 ·《文獻學概要》 中華書局,2001。

[5]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史》 中華書局,2014。

[6]孫欽善 ·《中國古文獻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 中華書局影印本

[8]《十三經譯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9]陳垣 ·《校勘學釋例》(《元典章校勘釋例》),中華書局,2016。

[10]張心澂 ·《偽書通考》,商務印書館,1957。

[11]錢玄 ·《校勘學》 鳳凰出版社,2019

[12]張湧泉、傅傑 ·《校勘學概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13]司馬遷、三家注 《史記》 中華書局

[14]高誘 注 《呂氏春秋》

[15]陳國慶 ·《漢書藝文志註釋彙編》 中華書局,1983。

[16]《宋本漢書》《宋本後漢書》,國家圖書館影印本

[17]王承略·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感謝秦芳同學贈書)

[18]鄭慧生· 《認星識歷——古代天文曆法初步》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感謝小玄學、李涅生等諸君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