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段曹操墓的閒話

說一段曹操墓的閒話

歲末年終,離寫春聯的日子不遠了,不知為什麼,一想到春聯,我就忽然想起“建安風骨”,一想到“建安風骨”我就又想起一塊神奇的頭蓋骨——這塊頭蓋骨的骨縫閉合線是兩處,一處可以確定此頭蓋骨的骨齡在50歲以上,另一處尚未完全閉合的應該在65歲以上——沒錯,這就是前兩年炒的沸沸揚揚的曹操墓裡那塊頭蓋骨,這曹操墓的真偽有可能真要到專家們集齊了“建安風骨”才會水落石出,事情過了這麼久,這應該不算什麼時事新聞,可以說兩句閒話了。

給人竄閒話雖然令人不齒,但其樂無窮,我就特願意給一個樸大娘竄子虛烏有的閒話,作為調節心情的良方。很多人對竄閒話樂此不疲,很多閒話越傳越神,流傳久遠就成了傳說,甚至神話。我過去到過獻縣,聽到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是一個聳人聽聞的傳說,據說縣城晚上如果沒有一個人出城,曹操將會復活。當時河南發現曹操墓,我就當一個笑話聽,因為將一個城市建在一個墳上面,我覺得會更隱蔽。當然這個傳說也是有根據的,畢竟離縣城不遠就是曹操的疑冢,那裡的漢墓群盜掘很嚴重,古人也挺難的,難過活人過年關,想長眠地下也這麼不容易。

西高墓穴認定為曹操墓難以服人,但專家們說它就是,地方利益和專家名聲等諸多因素使得真相離公眾越來越遠,利益使學術變異,越來越多的專家真的成了磚家,考古以經濟為目的而不是學術,與盜墓賊何異?

曹操墓一千八百年來一直為歷史懸案,多少人想把它徹底搞明白,一直未能如願。七十二家疑冢成為文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心中永遠想解開但一直解不開的疙瘩,一朝開館,朗朗乾坤,又有文字“魏武王”鐵證,可以說它鐵證如山,當時我就有給曹公竄一段閒話的衝動,只可惜時事難以評論。

曹公:後代人,你們來挖吧,俺不做防衛手段,你們就隨便過來挖吧,我就在地上躺著。地上那就是俺老婆和俺的遺骨,歡迎你們來挖墓,而且俺的墓和書裡寫的是一樣一樣的,只要你們挖到一個,那肯定就是真的,雖然俺是盜墓賊的祖宗,但俺就不對自己的墓做什麼防衛,不設機關削器,不設疑冢,就是為了不讓你們太麻煩。

72疑冢是閒話中曹操身後最大的謎團,可能始作俑者是為了表現曹操奸詐多疑的性格,可奸詐多疑的人就一定就會這麼做嗎?看看歷史上有多少奸詐之人真這麼做過?為什麼別的傢伙不怕自己被盜墓,唯獨曹操怕呢?司馬懿不怕嗎?一個時代的人為什麼不去學曹操呢?司馬懿和曹操行為幾乎相同,司馬懿為什麼不去搞72家疑冢?按說最少也該搞個36家疑冢才顯身份?就憑曹操那一封空前絕後得遺囑,加上東漢末年盛行節儉之風,如果真的設了72疑冢,而且沒有大量珍寶,我想這個墓曹操是不會下去的。

從工程角度來說,這有可能性嗎?當時全國人口只有幾百萬,魏國的人口占二分之一?這種王侯規格的墓要建72座,估計一半的人口都餓死了;再者,如果曹操真的有這樣的雄心壯志,那他為什麼不建一座秦始皇那種規模的大墓?

北宋王安石《將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的詩句可能是最早關於曹操疑冢的閒話。南宋詩人范成大詩作《七十二冢》明確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後代文人羅貫中、蒲松齡在其小說、筆記中對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家疑冢廣為流傳,並且使疑冢位置逐漸在鄴城、許昌、亳州、漳河等地成了傳說。

關於曹操墓的地理位置,《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死前曾頒佈《遺令》,稱其死後要“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詳細記載了東漢末年和曹魏時期的魏蜀吳三國曆史,探討曹操生平事蹟還是它比較靠譜,後代文人筆記、小說、詩作等文學作品可信度明顯低於史書資料。

曹操是個有雄心有智慧的人,據正史載,曹操入殮時,是穿帶補丁的平時衣服入葬。一個叱吒風雲的帝王,如此胸襟,天下唯此一人。曹操生前身為漢臣,文韜武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漢獻帝也要聽他的,可是他屯墾救國,絕不稱帝,生活簡樸到極致。他號召薄葬,並以身作則,歷史有記載,去世後漢獻帝給他封號,當時就按皇帝的封號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