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文明的細節

第一課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第33個教師節緊隨著新學期的腳步到來。

9月10號到了,

除了那顆放飛在外的玩心和沒有寫完的暑假作業,去學校見老師的時候,是不是還需要帶一些其他的東西呢?

來看看這位江蘇的小朋友,第一天背起小書包上幼兒園,先放上一把蔥,再放幾顆蘋果,又拎上一袋烤果,還有幾顆梨。到了學校記得跟老師和小朋友們分了吃哦。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蔥哥的幼兒園裝備:大蔥(聰明)、蘋果(平安)、烤果(考試必過)、菱角(伶俐可人)。

溯源君就想弱弱問一句:“沉不?”

為什麼上學要帶這些呢?這可不是故意搞笑,而是有所依據的!

欲知詳情如何,請聽溯源君慢慢道來。

十條臘肉乾就能拜孔子為師啦

最早的時候,上學是一種特權,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夠享受。

相應的,老師就是朝廷中的一個官職,叫做“保氏”,教授的內容就是後來所說的“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保證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太子的老師就更加不一般了,畢竟太子畢業了做國君,老師也是可以監國或者輔政的,不能隨便招聘一個普通老師,而是要精挑細選,最好是朝廷重臣或者名家大師。因此,做太子的老師要經過一定的儀式,叫做“拜為太傅/太保”。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首先打破了這種特權

,收了一批平民學生。

孔子這樣的大聖人,天下聞名的老師,想要做他的學生,那得交多少學費啊?

但其實,拜孔子為師比今天進名校要容易多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

也就是說,只要十條臘肉乾,就可以拜孔子為師啦!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學生們,為師的臘肉可否都帶來了?

雖然學費這麼便宜,但還是有人不滿意,南宋大儒朱熹就吐槽道:“聖人教人也要錢。”

其實朱熹誤會了。以南宋人交往送禮的標準:“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直(值)錢底(的),羔雁是較直(值)錢底(的)。”有錢有地位的如天子,可以賞賜官職、爵位和金銀;家境小康一點的,可以送點羔雁(羊和鵝);實在囊中羞澀,那就送幾條肉乾意思一下吧。

可見,十條肉乾可以算是一份薄禮了。孔子之所以強調這份禮,並不是因為他一定要收學費,而是因為在拜師的時候帶一些見面禮,這是必要的尊師重道的禮節,以顯示自己拜師求學的誠意。孔子在意的並不是禮物本身,而是那份心意。

太子拜師,臘肉乾也少不了

拜師禮雖然由來已久,但是一直到唐代才有了具體詳細的記載。

唐人在《通典·開元禮纂類》裡記錄下了當時皇太子拜師的禮儀。

首先還是準備見面禮——

五匹帛,一壺酒,五條臘肉

。第二天天剛亮的時候,讓皇太子穿好校服在學門外面等著,老師則穿好正裝在學堂東階下站好。

主持人宣佈儀式開始之後,皇太子請求拜師,老師推辭一番,皇太子誠心再請,直到老師同意。之後皇太子將準備好的禮物獻給老師,老師接受,皇太子再跪拜行禮,整個拜師禮才算是結束。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老師,請您收我為徒吧!

您是太子,我不敢收啊。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您把我當成個普通學生就好。

好吧,您等我來拜見您。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我來拜師,應該我來拜見您才對。

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你帶上臘肉進來吧。

那年教師節,孔子收了臘肉乾

現在看來,這套儀式真的聽著都累。即使是貴為太子,拜師也要這麼誠惶誠恐,跪拜行禮,這樣想想,今天開學還是很輕鬆的嘛。

束脩六禮--拜師的硬通貨

再後來,人們在拜師禮中又寄寓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老師好好教,孩子好好學,早點考上好大學,於是就在拜師禮中加了一些彩頭,例如

“束脩六禮”。

“束脩六禮”有芹菜(意為勤奮好學)、蓮子(意為苦心教育)、紅豆(意為鴻運高照)、紅棗(意為早早高中)、桂圓(意為功德圓滿)和肉乾(表達弟子心意)

再後來,“束脩”就變成了拜見老師時所帶的禮物的通稱,即使沒有臘肉乾,只要是送給老師的見面禮,甚至是老師的工資,都可以叫做“束脩”。

所以,那位帶著蔥的小朋友,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期待了嗎?

話又說回來,在教育越來越普及的現代社會,這種顯得繁瑣的禮儀正在逐漸被拋棄。

但是,

禮儀二字,最重要的並不是外在的儀式,而是其內在蘊含著的禮節、規範和精神。

送給老師的束脩之禮,並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卻承載著對老師的尊敬之意和自己求學的誠意。雖然送禮的儀式不再流行了,但這樣的心意不能消失。

又是開學季,又是教師節,你的

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