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有常,變文無方:《文心雕龍•通變第二十九》品讀之十二

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其久,通則不乏是什麼意思

設文有常,變文無方:《文心雕龍•通變第二十九》品讀之十二

設文有常,變文無方

——《文心雕龍•通變第二十九》品讀之十二

文\鍾百超

一、文章體裁與寫作方法

“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何以明其然耶?”文章的體裁和體制規格基本是固定的,而文章的寫作方法則是變化無窮的。何以知道變與不變的規律呢?

“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也。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通變無方,數必酌於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所有的文體,從《明詩》篇到《詮賦》篇直到《書記》篇等各種文章的文體名稱和寫作基本原理,都是後代對前代有所繼承,這就是體裁和體制有定規;文辭的氣勢和力量,只有繼承和創新才有長久的生命力,這就是寫作方法的變化無窮。文體名稱和寫作基本原理有定規,因此討論體裁和體制規格必須借鑑過去的作品;寫作方法變化無窮,所以討論寫作方法一定要參考當代的新作。這樣,才能在無窮盡的創作道路上馳騁,汲取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

“然綆(gěng)短者銜渴,足疲者輟途,非文理之數盡,乃通變之術疏耳。故論文之方,譬諸草木,根幹麗土而同性,臭味晞陽而異品矣。”然而,正如因汲水桶的繩子短而打不到水,就要忍受口渴,因腳力疲弱而難再行走,就要停在半路上一樣,這不是因為寫作原理與方法本身已經窮盡,而是因為對繼承和創新的方法不夠熟練罷了。因此,談到文章的寫作方法,可以用草木來比喻,草木的根部必須長在泥土裡,這是草木的共同本性,但是長出後因汲取的氣味和陽光不同,便成為不同的品類了。

二、學習與創新

“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範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當今才華出眾的文士,都用心學習寫作,但是多數人忽略漢代的作品,而學習劉宋時代的文集,雖然古代和近代的作品都讀,但是偏愛近代浮淺怪誕而疏遠古代華麗典雅之作。

“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逾本色,不能復化。”其實,青色是從藍草裡提取的,赤色是從蒨草裡提取的,這兩種顏色雖然都勝過原來的兩種草色,但它們卻不能變化了。

“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要提煉青色和赤色,必須用藍草和蒨草;若要矯正怪誕和淺薄文風,還是要宗法經書。如果能在質樸和文采之間斟酌得當,在典雅與通俗之間矯正妥帖,就可以討論繼承和創新問題了。

三、創作的規劃與方法

“是以規略文統,宜宏大體。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後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採如宛虹之奮鬐(qí),光若長離之振翼,乃穎脫之文矣。”因此,規劃文章的綱領,應該從大處著眼。首先,博覽群書而精讀佳作,總括大綱而抓住要點,然後開拓創作道路,把握寫作關鍵,這才能夠拉著長長的馬韁繩駕馬遠行,從容地按照節奏前進。憑藉真情實感來繼承前人,依據氣質氣勢來適應變革,文采如長虹弓起虹背,光芒如朱鳥星振動翅膀,那才是脫穎而出的傑出作品。

四、總結

“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可久,通則不乏。趨時必果,乘機無怯。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文章的創作規律是運轉不息的,每天都要重新整理它的業績。善於創新才能持久,善於繼承才不會貧乏。順應時勢必須果斷,把握機遇不要怯懦。看準當前文學發展趨勢,創作出優秀作品;參酌古代成功範例,確定創作法則。

好句摘錄

1。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

2。文辭氣力,通變則久。

3。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通變無方,數必酌於新聲。

4。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

5。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逾本色,不能復化。

6。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誥。

7。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8。規略文統,宜宏大體。

9。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

10。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

11。變則可久,通則不乏。

設文有常,變文無方:《文心雕龍•通變第二十九》品讀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