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美讀(5)」“原來她要回孃家”——讀《周南·葛覃》

葛覃中的其鳴喈喈怎麼讀

「詩經美讀(5)」“原來她要回孃家”——讀《周南·葛覃》

書影

原詩及註釋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紅色,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俗稱夏布,其藤蔓亦可製鞋(即葛屨),夏日穿用。

覃(tán):本指延長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施(yì):蔓延。中谷:山谷中。

維:發語助詞,無義。萋萋:茂盛貌。

黃鳥:一說黃鸝,一說黃雀。於:語助詞,無義。于飛,即飛。

集:棲止。

喈(jiē)喈:鳥鳴聲。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莫莫:茂盛貌。

刈(yì):斬,割。濩(huò):煮。此指將葛放在水中煮。

絺(chī):細的葛纖維織的布。綌(xì):粗的葛纖維織的布。

服:穿。斁(yì):厭倦。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言:一說第一人稱代詞,一說作語助詞。師氏:類似管家奴隸,或指保姆。一說女師。

歸: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孃家。

薄:語助詞,或曰為少。汙(wù):洗去汙垢。私:貼身內衣。

澣(huàn):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為禮服。

害(hé):通“曷”,盍,何,疑問詞。否:不。

歸寧:出嫁後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寧,安也,謂問安也。

直譯

葛藤綿長,蔓延在山谷中,它的葉子茂密。

黃鶯飛翔,落在灌木叢中,它的叫聲動聽。

葛藤綿長,蔓延在山谷中,它的葉子繁盛。

把它割回來又煮過,織成細布和粗布,穿著它從不厭煩。

告訴女師,我要歸寧。清洗我的內衣,清洗我的外衣。

該洗的不洗的都打點清楚,我要回家探望父母。

解讀

《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談“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瀚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鄭箋》補充:“歸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猶不忘孝。”《毛詩正義》亦持此論。

朱熹《詩集傳》認為,此詩是后妃自作,故沒有讚美之詞。但可以透過這首詩看出后妃“已貴而能勤,已富而能儉,已長而敬不馳於師傅,已嫁而孝不衰於父母”的品德。

這種觀點被清代的方玉潤駁斥:“後處深宮,安得見葛之延於谷中?而見此原野之間鳥鳴叢木景象乎?”說是后妃之德云云,完全沒有根據。方玉潤認為,此篇也是採集自民間,“與《關雎》同為房中樂”,《關雎》說的是初婚時的情景,此篇是談婦女回孃家的情形。

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中的“師”,並非什麼地位高貴的“師傅”,實際上是貴族家中的年長保姆一類的角色,略同於“奴婢”,是“一種家庭奴隸”。因為見多識廣,所以負責教導婦女,尊其一聲“師”,不過是客氣而已(聞一多《詩經通義—周南》)。“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這幾句,實際上是婦人安排師氏為其洗衣服,準備回孃家。

如果家中有此等奴婢,則這位興沖沖準備回孃家的婦女,也不會是貧民家庭,至少是有一定地位的小康之家。

就這首詩的解讀,胡適還曾鬧個笑話,說這是反映女工人放假急著回家的心情(《談談詩經》),被周作人嘲笑了一番,後來正式收入文集時,把這段給刪掉了。

拋開經學家附著上的道德說詞,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即將回孃家看望父母的小婦人,懷著愉快的心情做各種準備。整首詩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可以看出,她平時勤勞能幹,家庭也很和睦,但很久沒能見到父母了,所以竟有些迫不及待的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