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合理嗎?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是什麼制度

古人為什麼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合理嗎?

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禮記》。這句話前面還有幾句,要完整來看,意思可能更容易理解。

故君子戒慎,不失色於人。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禮記·曲禮

在這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段話所強調的主要是政治秩序。國君、大夫、士,庶人不是在這個序列裡,而是處於這個序列的最底端,沒有提及。

禮和刑在當時的意思和我們今天說的意思已經很不相同了。今天,我們可能會把禮理解為一種普通的禮儀、禮節、禮貌,把刑理解為刑罰。其實在春秋時期,都不是這個意思。

春秋時期的禮首先是一種制度性的規定,婚喪嫁娶都有一定的制度性的禮儀規定,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禮制,而不是禮儀。

古人為什麼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合理嗎?

比如說,祭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禮制。關於祭祀的制度規定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沒有。

也就是說,天子可以為自己的七代祖先立廟祭祀,諸侯可以給自己的五代祖先立廟祭祀,大夫可以給自己的三代祖先立廟祭祀,但庶人是沒有的。

比如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國家有大功,在蜀漢國內又有惠政,所以他死的時候,蜀中老百姓都很懷念他,希望後主劉禪能夠在成都為他立廟,可以讓老百姓祭祀。但是劉禪沒有同意。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劉禪對諸葛亮在世時獨攬大權,劉禪對自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處境非常不滿,對諸葛亮懷恨在心,所以不允許老百姓為諸葛亮立廟,不讓老百姓祭奠他。

古人為什麼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合理嗎?

這麼說的人就是沒有搞清楚,在都城立廟,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違背禮制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都城是有皇帝的祖先廟庭的,也就是天子七廟,其他人是不能再都城立廟享受祭祀的。

那麼,什麼情況下會為自己的祖先在天子的都城立廟呢?比如說曹操在死前,漢獻帝特賜他在都城為自己的祖先立廟;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已經控制曹魏政權的內外軍政大權,封晉公,當時的曹魏皇帝齊王芳就特賜司馬懿在都城洛陽為自己的祖先立廟。

而曹操和司馬懿這麼做的時候,其實是已經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了,所以他們是明知道自己這麼做違背禮制,但他們要的效果就是透過違背禮制,來讓天下人都明白,他們已經準備取代現在的皇帝了。

在劉備死後,受劉備遺詔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的李嚴為了取悅諸葛亮,就曾勸諸葛亮受九錫,晉爵稱王,諸葛亮拒絕了。所以,在劉禪看來,雖然老百姓都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但他堅持反對,恰恰是對諸葛亮的愛護。

古人為什麼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合理嗎?

因為,只要在都城立廟,就讓諸葛亮前面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變成了謀權篡位。君子愛人以德,所以是愛護諸葛亮始終忠誠於漢室的公眾形象。

再比如說,郊祀天地在古代一直都是天子才能行的禮儀,其他人都是不能搞的。三國時期,劉表在荊州私自郊祀天地,就被很多人視為劉表有不臣之心的證據。

還有與等級相對應的官屬、儀仗、侍從,甚至還有出行時的工具,也就是當時的王侯出行所用的車馬,也是與等級相對應的嚴格規定的。劉焉在四川有不臣之心,就私自造了很多天子乘輿,就是為日後稱帝做準備。

也就是說,禮制在當時是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只是今天社會文化意義上的禮儀。而當時的社會還是一個社會等級非常森嚴的社會,每個等級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禮法規定。在這個禮法秩序的基礎上,才有儒家理想的政治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古人為什麼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合理嗎?

刑在當時也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刑罰的意思。春秋時期還沒有今天的刑罰,當時所謂的刑,主要是指肉刑。比如在西漢文帝之前,所謂的五刑就是指指墨、劓、刖、宮、大辟,全部是對人身體的傷害。一直到隋唐以後,五刑才變成笞、杖、徒、流、死。

比如商鞅變法時,秦孝公太子犯法,商鞅認為要堅持執法,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施以黥刑,公孫賈施以劓刑。此外,孫臏受過刖刑。漢文帝時期對刑罰進行了改革,但仍然保留著一部分肉刑,司馬遷受宮刑就在漢武帝時期。

所以,《禮記·曲禮》說“刑人不在君側”,意思就是說,受過肉刑的人不應該在君主身邊。這不是歧視,而是在當時的觀念看來,受過這種刑罰處罰的人心術不正,他們在君主身邊,不利於君主修身養性。

古人為什麼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合理嗎?

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禮不下庶人”的意思就是,每個社會等級都應該適用相應的禮儀制度規定,而庶人是在這個制度規定之外的,庶人沒有相應的禮制規定,就不應該適用這一套。而“刑不上大夫”的意思則是,大夫、諸侯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應當給予他們相應的尊重,不要適用肉刑。

當然,這套關於禮制和刑罰的規定都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隨著奴隸制的崩潰和封建制的興起,這套秩序實際上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崩潰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商鞅變法中,就是在貫徹“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念,這和刑不上大夫已經完全不一致了。禮不下庶人隨著門閥士族體系的崩潰,也逐漸崩潰了。但這個過程持續得時間相當長,前後近千年,差不多到隋唐時期才大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