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上德無為”,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

渾沌待之甚善是什麼意思

老子提出了“三寶”的德目,也即德是什麼;也論述了德為什麼。那麼透過什麼途徑或者是方法進行育德?老子透過論述德與道的關係,認為德是道所生。老子云:“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五十二章)道與德是母子關係,老子得出結論,所謂的育德就是法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老子認為所謂的“德”是法“道”因為“道”常無為而無以為,為此育“德”必須“無為”與“無以為”。

老子說“上德無為”,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

無為

何為“無”?“無”是老子論“道”用的一個概念,意思為虛無。《說文解字》:“無,從亡無聲。無奇字,無也。通於元者。虛無,道也”亡,指逃亡,引申為失掉或者死亡;亡篆文為込,是會意字,指人隱蔽,意為隱蔽之處,一無所有。無,殷代時字形是一個人兩手空空,與“有”相對,有的字形是,手上拿著一塊肉;無發展到戰國時字形是由“込、豐、木、木”組成,意為藏匿於茂密的樹林裡。無是無的異體字,通元。元是天地的開始,與無有相通,與道同意,亦即虛無。老子認為“無,名天地之始”(一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從這三處對比,“無”相當於“道”。何為“為”?

《說文解字根據》:“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下腹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為,古文象兩母猴相對形。”母猴,是一種狡猾的動物,為的意思具有狡猾之意。如果按照為是會意字的話,為有“爪”和“母猴形”構成,意為手抓母猴,母猴很狡猜,難抓,只有強力而為。那麼,為的意思可以認為是強力而為,知不可為而為之。看來,為具有作為、偽為、勉強而為之意。根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我們認為老子的“無為”,不是排斥任何人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去勉強地為,刻意去為,順應自然之理去做事。無為因為順自然而為,不管在哪方面,都會得到長足的發展。用在經濟上,經濟快速騰飛,用在修身上就會心廣體胖,用在戰爭,戰無不勝。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只要做到無為,就會沒有什麼事不成功。老子的“無為”應該包含:率性而行、循序漸進而為、柔弱而為。

率性而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在內,各有其性,都有自己的規律,都有自己的秉性。老子云:“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老子教人反本求實,輔助萬物自然之性,聖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為,恐遠自然之本。《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命就是命令;天命,來至自然的命令,也即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之。性即理,也即是人物之生,各得其理。率即循,道亦即規律,方法、途徑。這句話的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秉性,遵循秉性而行就是規律。

人怎樣率性而為呢?老子提出了方法,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來自於自然,應該效法自然,實質便是要講究率性而為,即因順萬物各自的秉性而為,如同令雞司夜,令狗守門,駕馬服牛一樣,悉率其性。老子還給我們指出無為的好處。“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不妄為,遵循自然,其德淳厚,百姓安居樂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道常常以自然無為,不妄為,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侯王若能守自然無為,百姓將效法於己,無慾清淨。無為治身則身全,治國則國安。

老子說“上德無為”,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

老子講的率性而為很難懂,莊子用“庖丁解牛”寓言故事給予說明。“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竅,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輒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莊子養生主》)庖丁按照牛的自然結構,用刀砍入牛體中肉、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下刀。依照牛體固有的構造下刀,技之妙也,常遊刃於空,未嘗經概於微礙也技術相對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麼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庖丁用刀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有數千頭了,但刀刃鋒利一點都沒有受到損害,與剛磨好的一樣。莊子又用“渾純之死”來說明不率性而為的壞處。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地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試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渾沌本來活得好好的,倏與忽以自己的標準對渾沌進行改造,導致渾純的死亡。當今社會,很多人好心辦壞事,就是因為是根據自己的好惡標準進行行動,強加於人,沒有率性而為的結果。

老子說“上德無為”,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

循序漸進而為。老子認為處無為之事還表現為循序漸進而為,從容易開始,從細處開始。老子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第六十三章)圖難於其易,欲解決難事,當從易時開始著手。例如,年輕之時,是學習的最好時光,打好基礎,難事並不難。為大於其細,所謂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不要輕視小事,大事就是小事的聚居。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萬事萬物從易生難,從細生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聖人處謙虛,從小事做起,從易事做起,積少成多,德高望重天下共歸之。夫輕諾必寡信,輕易許諾,就會失掉誠信。多易必多難。不慎小患,有大患了,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就會成為了大困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所以聖人眼中沒有小事、易事,認真對待所有事情。故終無難矣。因此,聖人終生無患難之事。老子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身體安靜,心靈平靜,少私寡慾,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容易守持。其未兆易謀,情慾禍患未有形兆時,容易禁止。其脆易破,禍亂未動於朝,情慾未見於色,還在脆弱容易破除。其微易散。壞事還在微小之時,其未彰著,微小就容易散去。為之於未有,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就塞其端。治之於未亂。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大樹從小成大,有一很長的過程。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萬丈高樓平地起,從卑立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近至遠。為者敗之,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義,廢於仁;有為於色,廢於精神也。執者失之。執利遇患,執道全身,堅持不得,推讓反還。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聖人不為華文,不為色利,不為殘賊,故無敗壞。無執故無失。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無所執藏,故無所失於人也。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普通人做事,常常在於取得幾成功德,而貪位好名,沾沾自喜,奢泰盈滿而自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事情出現大問題,往往就在將要結束之時的麻痺大意,不應當懈怠,就不會失敗了。

老子說“上德無為”,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

柔弱而為。率性而為與循序漸進以外,還表現在柔弱而為。前面我們考證老子的《道德經》是對《歸藏易》的繼承和發揚,《歸藏易》取坤乾為首,崇尚柔弱。老子認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天下最柔弱就是水,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遇熱成汽,遇冷為冰,而攻堅強者莫有不勝,水積而為淵,匯而為海,汪洋浩瀚,既能載舟亦能覆舟;滴水穿石,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以其無以易之。攻堅強者,沒有什麼能代替水。柔弱才能勝剛強,水能滅火,陰能消陽,舌柔齒剛,齒先舌亡。天下之人並不知道,知柔弱者久長,剛強者折傷,為情慾所染,不安於柔弱,恥謙卑,而好強梁。樹木高大堅強,小草卑小柔弱,颱風來了,大樹連根拔起,小草安然無恙。老子從積極的方面肯定柔弱的重要性,又從反面進行論證柔弱致命性,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人生含和氣,有精神,故柔弱也。人死了,和氣衰竭,精神死亡,僵硬了。萬物草木有生命時柔脆,死了就乾枯。以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是以兵強則不勝,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眾弱為一強,故不勝。木強則共。本強大則枝葉共生其上。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天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老子認為剛強是死亡的表徵,柔弱才是生命的景象。故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歸於嬰兒。”(第二十八章。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自知其尊顯,當復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這樣則天下歸順,如水流入深溪。人能謙下如深溪,則德常在,不復離於己。當復歸志於嬰兒,柔弱而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