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因馬桶蓋走紅的企業,後來過得怎麼樣

中國松下總部在哪裡

這家因馬桶蓋走紅的企業,後來過得怎麼樣

“如果輸掉了中國市場,將來松下一定會全輸掉。”

日本電器巨頭松下的掌舵人津賀一宏丟擲這句話時,松下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頹勢當中。自2009年開始,松下中國的業績連續六年銷售額下滑,低谷時期的市場佔有率只有不到2%。原來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家電業務,更是迎來危急時刻。

接手這個“爛攤子”的是一位叫吳亮的中國人,現任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松下進入中國40年來,獨資公司裡第一位華人總經理。此前,這個級別最高決策者一直由日本人擔當,吳亮的上任,讓松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迎來了新的轉機。

2017年4月1日,松下電器宣佈將松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總部統合到杭州,並將原松下電化住宅裝置機器(杭州)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統籌家電市場銷售。

在吳亮的治理下,這家擁有百年曆史的日本企業,在中國家電市場上終於煥發活力,最近兩年業績持續增長,2017年銷售額更是同比增長117%。

吳亮給公司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200億銷售額。而在去年,這個數字還不到80億。有好事的媒體以醒目的標題質問:松下底氣何在?

自稱“從沒失敗過”的吳亮,這次能實現200億目標嗎?

口 述:吳亮

採 訪:葉正新

來 源:正和島

說實話,從產品本身來講,松下的品質並不差。像60後、70後,大家都受過鬆下品牌的影響,對松下品牌還是很有感情的。可是時代在變化,比如過去我們研發一盞燈,如果這盞燈不能使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會認為是不合格的。但現在,有多少人還會一盞燈用十年呢?大家看中的也許是外觀、也許是價效比,松下的堅持就變得很可笑。

過去,松下曾經走得很快,但是隨著中國國內民營企業的崛起,松下比較保守的一面顯現,在產品外觀、新功能等方面沒有“跟風”,新產品開發速度比較慢,反映到市場上就落後了幾拍,在一些打法上也落後於國內很多品牌。很多事想幹,卻沒人敢負責,相互推諉扯皮。目標明明擺在那兒,有好幾條路徑可選,內部討論來討論去,最終不了了之。

最關鍵的是,我們的銷售體系還完全跟二十年前一模一樣,還在走代理商這個老路子,結果代理商把錢都“黑”走了,還跟你要補貼,這個說來話長……最近十年,松下一直糾結,一直試圖去改變銷售體系、薪酬制度、獎勵制度等等,可是變又變得不徹底。

結果就是你們看到的,根據中央二套的說法,松下現在包括全部的3C產品只有不到1%的市場佔有率。想當年,我們在中國也是有十幾到二十幾個百分點的。

以前我也說過,松下不要高高在上,外資企業、百年企業有什麼了不起?國內一些成功企業的經驗就在那裡,你向人家學不行嗎?

但是,在中國的諸多總經理一般不敢幹這個事。松下的很多中國人高管,最後變成了日本管理模式所希望的樣子。那還談什麼“本土化”?充其量只是個會講中文的“日本人”罷了,這對松下在中國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給他們起個頭,讓他們可以放開手腳。

你問,松下家電在中國實現200億目標的底氣在哪兒?現在不是市場佔有率從20%到40%,而是2%走到4%。恢復一點,完全是有可能的。

像我們的老闆(松下母公司社長津賀一宏)說的,“如果在中國都輸掉的話,松下將來肯定全輸完了。”

談經營:

“沒人敢做的事,我來幹”

銷售體系,動沒人敢動的刀子

中國有句老話:“一包就靈”。松下一直沒幹這個事,我就敢幹。

今年4月份開始,松下家電(中國)的銷售體系開始推行“承包制”,比如你是做電視的,全國一年要做10個億,利潤3個點,這一定是早就定好的,你必須得做。承包以後,我跟他們講,3000萬以上的利潤我們跟你對分,也就是說,如果你做到了8000萬利潤,自己能拿到2500萬,至於你們整個團隊怎麼分,我不管,只要你依法納稅。

這樣一來,取消了很多不必要的報告、研討,大大提高了銷售前線的效率。

另外,在日本本土松下的銷售模式以量販式為主,和大型賣場進行合作,很少會關注電商,但是在中國單走這條路行不通。舉個例子,吳曉波老師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馬桶蓋的文章,大家從日本買的很多其實都是我們杭州工廠生產出來的。其實在那之前,我們在中國銷售馬桶蓋已經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沒有起色。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砍掉一個又一個部長,歸根結底還是在用日本的模式在做營銷。

2014年我接手這塊業務,從10月份開始佈局電商。2015年那篇文章出來之後,我們借這個熱度,把這個品類燒起來了。過去阿里也好、京東也好,618、雙十一做促銷的時候,他們最討厭的就是松下十幾波人去找他們,今天你是電飯煲的,明天他是微波爐的,對方平臺負責小家電的小二(對接人)就這麼一個人。現在他們覺得松下非常好,合併業務之後統一來做效率很高。

做電商有一個好處,就是你清楚錢用到哪裡去了,而且線上運營成本比線下便宜20%,所以我們現在線上在賺錢,可以拿出一部分補貼線下,一部分投入新產品的研發。

產品研發,跟上年輕人的習慣

過去,我們的客戶大都是四五十歲,未來,年輕人也要成為我們的粉絲。

以前我們很多業務部門都是單打獨鬥,比如冰箱的WiFi和電飯煲的WiFi是不匹配、不能聯動的,他們自己找了一些人來做,研發體系互不相通。現在我們有一個叫商品企劃中心,統一規劃、統一設計。比如智慧馬桶,我們根據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對部分產品的功能進行了精簡,另外還推出了帶尿檢的馬桶等,我們的吸塵器、美容儀小家電現在都非常受歡迎。

隨著國家政策變化,精裝交房成為趨勢,我們最近開始做空間概念,松下的優勢在於,家居產品裡面所有的品類我們都有,包括門、燈、地板、新風系統等。

以前部門之間各賣各的,現在我們把他們統一起來,打包對外銷售。這方面我們跟阿里、京東、國美、蘇寧談判,大家將來都在慢慢進入建材市場領域。目前我們已經有專門的團隊跟阿里在搭建這個東西。

總公司給我定好的KPI,我接受,肯定給你完成,但是每年利潤中的一部分,我一定要投入到研發和擴大再生產上,或者用於員工的培養等戰略性的地方。我不會追求這一年業績有多漂亮,我要看的是10年後,看整個公司累計的利潤或者銷售額的增長是多少,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事。

談管理:

“所謂官僚,就是製造工作的工作”

審批流程,杜絕折騰

過去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審批上了,做任何事都要公司來批,哪怕一塊錢也要批,比如你出差前要寫報告,回來也要寫報告,機票沒了怎麼辦……亂七八糟的折騰。很多營業人員在外面除了幫助他的代理商向公司要錢以外,就是“自圓其說”寫報告“騙”公司,根本沒精力投入到真正的業務中。

其實,他沒什麼錯,公司也沒什麼錯,但是溝通的成本確實太高。去年我就提出,不要那麼多審批。

比如一個科長去年報銷花了10萬塊錢,那好,今年給你8萬塊,你也不要來報銷和請示了。就這樣,你一口氣拿走,公司也省錢,財務部門負擔也減輕了。

然後我們給代理商的政策也要改變。以前我們的銷售部從工廠四折進貨,然後七五折賣給經銷商,剩下的25%,扣除商場費用,他(代理商)只有加價,最後價格上去,賣不動了,銷售就幫代理商向公司打報告要補貼。

接下來我們可能會給到代理商比7。5折低很多的折扣。營業人員也不用打報告了,你去維護店面和客戶,看別的品牌怎麼定價的,產品怎麼樣,以前不做的事,現在可以做起來。

工資待遇,打破層級

松下的晉升機制有個非常落後的地方,你不升職,工資是漲不上去的。

結果導致什麼?內部之間“自我繁殖”,一半以上都是幹部。打個比方,科長想做部長,銷售沒搞好,他就把一個部門分成兩個,把下屬升為科長,明年他就升部長了。

這是非常官僚的一個體制。官僚其實很簡單,製造工作的工作,就是官僚做的事情。

松下全球有26萬員工,我宏觀上管了2萬人,相當於1/13,這樣的制度肯定不行。任何人升職之前,必須先進人才資料庫,進行培訓考試,證明自己有資格升職。整個人事裡,必須有上有下,就是為了改變“不升職賺不了錢”的現狀。

我們1993年出生的營業普通員工一年可以拿到五六十萬,不是幹部也可以比干部賺得多。

談格局:

忘記自我,不給人生遺憾

我們剛才講的放權也好、激勵也好,只是學國內而已,松下家電(中國)如果要真正生存下去,就要真正意義上發揮自己的潛力

,包括工廠和技術部門,理論上應該做得更好的地方,還沒完全做出來。

很多外資企業現在已經落後很多了,要彎道超車怎麼超?就是要大膽用最新的技術,因為有條件、有積累。我們是有能力的,只是不敢下決心而已。各領域的領頭人觀念不變的話,肯定是不行的。我講與時俱進,一定要拉著它推著它往前趕,跟上我們中國的IOT(物聯網)、大資料、AI這些東西。中國比世界上其它所有國家,都更有可能透過物聯網或大資料解決很多問題。

松下在日本是一家獨大,專業領域上有它獨到的地方,我們中國的年輕人在生產現場也受他們的薰陶,這方面沒必要有太大的變化。關鍵是在中國的銷售金額太少,不足以維持整個體系的運營成本,不足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沒有銷售,就沒有“流水”,這麼下去公司最後不就死掉了嘛。

像“制販一體”( 製造和銷售一體)裡面就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商場賣了多少貨,要訂多少貨,一目瞭然,我的工廠、倉庫絕不會缺貨。松下和華為正在歐洲合作一個基於煤氣表的專案,我們就跟他們的專案老總商量,這個模式要用到國內家電裡面,要徹底改變我們“制販一體”的現狀。

當然,戰略上我有時候不服他們(日本管理者),因為我更瞭解中國;但是戰術上還得迂迴,我不能撞南牆。前提是你要拿出業績,保持一個高速的增長,他們就不會質疑你。而且我這個人一直很拼,不太服輸,可能和我年輕時跑馬拉松、耐力好有關係。

其實在很多場合我都說過,我這個人運氣比較好,在重大的轉折點上,從來沒有失敗過(小打小鬧不算),為什麼我比較順當?我認為主要還是心態。在松下這麼龐大的企業裡,想要做實事是有點難的。如果為了自己的仕途,你往往優先考慮的,是領導怎麼樣,這就比較被動,做事會束手束腳。

但是,你憑良心覺得這事該做,那你就去做。今年我滿56週歲了,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我自己定的退休年齡,所以覺得沒什麼顧慮,對很多事反而更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

忘記自我,把事業做好,對自己有一個交待,最擔心的是我退休以後,會感概“哎呀,那個時候再頂一頂,事情可能就很完美了”

,不要有這種遺憾,做該做的,就算能力有限,只能做到那兒,那也可以,其他的都不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