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戲劇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什麼藏族的古老劇種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

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什麼

藏戲是藏族的古老劇種,於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此篇是文化學者馮驥才對藏戲的介紹。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劇種。藏戲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15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經三年多的努力,仍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作“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

17世紀後,藏戲才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

藏族戲劇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什麼藏族的古老劇種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

藏戲的紅色面具代表威嚴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演出時,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是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藏族戲劇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什麼藏族的古老劇種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

藏戲一般在廣場演出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鬥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一般每臺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淨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的藝人首先出場,淨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藏族戲劇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什麼藏族的古老劇種藏戲中的面具各代表

藏戲《文成公主》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裡,就是透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主》《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王子》《白瑪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

藏戲是祖國戲劇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藏族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