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

明於道精於術什麼意思

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

​遠古時期,人口少而禽獸眾多,人們常常被禽獸蟲蛇所傷。這時有一個聖人,教大家在樹上建造鳥巢一樣的房子,幫助人們避免禽獸的侵害。人們愛戴他,奉他為王,尊稱為有巢氏。

後來人們生吃野果和肉類,不僅氣味腥臊難聞,更是傷害腸胃。這時有一個聖人,教大家鑽木取火,加熱食物去除腥臊。人們愛戴他,奉他為王,尊稱為燧人氏。

再後來,江河氾濫,天下洪水,禹帶領大家拿著鍬和鎬每天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造福蒼生。人們愛戴他,奉他為王,尊稱為大禹王。

但是,到了今天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人建造鳥巢一樣的房子、鑽木取火,整天拿著鍬和鎬在那裡疏通河道,不要說稱王稱霸,恐怕要被新時代的聖人恥笑了。

技術就是這樣,曾經有效的,現今不一定有效;以前好用的,新時代未必好用。所以,對待傳統技術,我們既要傳承,更要發展。

在走遍伊朗、印度、英國、澳大利亞等地之後,棒術研修班將最佳化和提升傳統棒類運動技術,創造出優秀的棒術。

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

▲ 手巧不如傢什妙

1、動作學院特製版 印第安

印第安棒的形狀一般分為經典棒和淚滴棒。

印第安棒的重量一般分為3/4磅、1磅和1。5磅。

印第安棒的長度一般隨重量的增加而增加,通常分為 16 英寸和 18。5 英寸。

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

從入門難易度、關節活動度和耐力水平等因素考量,動作學院最終選取了16英寸(約40cm)、3/4磅(約350g)的經典棒作為最初的學習棒。

在材質方面,我們堅持使用木質而非塑膠或橡膠。因為我之前的文章談到過,木質訓練器械,是有生命力的。我們使用木質穩定、價效比高的櫸木來製造印第安棒,這對於初學者來說已經足夠了,畢竟技術比木料本身更重要。

你甚至可以使用小葉紫檀來制棒,但在任何訓練中,我們都不要讓自己淪為人民幣玩家。

2、我們傳承,更要發展

在考察全世界眾多印第安棒的流派後,我們的棒術研修班在各流派中取長補短,去除糟粕,留下精華。

3、所以

棒術

研修班有著以下優勢:

01、更多冠狀面動作

我們捨棄了許多傳統的低效動作,尤其是一些矢狀面和水平面的非迴圈動作,因為它們在今天看來缺乏功能性,收效甚微。我們更多地設計冠狀面的圓周運動,它們不僅流暢優雅,而且可以讓我們的肩胛在最佳位置上,充分活動肩帶。更重要的是:當印第安棒在一個平面運動時,其實需要關節與軀幹在多個平面運動,以及建立良好的相互協作。

02、呼吸與放鬆

在開始我們的訓練之前,有一點你必須知道:印第安棒並不是胡亂的掄幾下就算訓練了。印第安棒源自武士的雙劍,所以真正的印第安棒是一項耐力活動,你需要連續不斷地進行較長時間的圓周運動,比如 10 分鐘。

如果帶著緊張去揮舞印第安棒,10 分鐘的持續輸出是難以想象的。耐力力量需要張弛有度,而恰到好處的發力需要呼吸來統領。所以課程中我們會介紹哥薩克人傳統的呼吸訓練,不僅用於揮舞印第安棒,更可以在生活與運動中應對壓力,克服緊張,從而提高運動效率。

03、工具,而不是道具

在馬戲團,印第安棒被用於表演。而在棒術研修班,我們更關注功能,無論是關節靈活性、發力順序、耐力力量以及手腦協調能力等。無論如何,印第安棒首先是訓練的工具,而不是表演的道具。

04、四肢聯動

有一天飯後,學生興沖沖的跑來對我說,我發現蜘蛛的聽覺器官長在腿上。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拿出一隻跳蛛,大吼一聲“跳”,蜘蛛跳了一下。接著他將蜘蛛的腿切去,然後吼道:“跳”,蜘蛛紋絲不動。於是他轉過來驕傲的對我說:“你看,現在蜘蛛聽不到了”。

很多人在運動中就是這樣的直線思維,也是這樣看待棒類運動的。因為看到了雙手的動作,於是便認為是純上肢的運動。

揮舞印第安棒絕不僅僅是雙手的運動,正如走路並不僅僅是雙腳的運動,而是四肢聯動。只要站著揮舞印第安棒,下肢和核心就必然參與。它們負責維持軀幹穩定,同時雙腳提供即時的地面反饋,從而才會有靈活的上肢分離運動。

當然,除了這些本身的原理之外,棒術研修班還會教授轉身技術,增加更多主動的四肢協調訓練。

05、流暢、優雅與節奏

流暢、優雅而富有節奏感,是任何運動頂級水平的外在表現,印第安棒更是如此。那些不懂得印第安棒的朋友,以為如同閃電般手舞足蹈地掄著是正確的,其實這不僅沒有任何訓練意義,而且還會傷到腕、肘、肩關節。所以,頂級的印第安棒訓練應該如同品茶般從容不迫,大氣優雅,節奏分明。

06、葉裡藏花技術

葉裡藏花技術源於歐洲的暗殺術,關鍵在於武器的藏與露,一擊致命。和平年代中,這個技術在印第安棒中被保留下來,用以訓練頂級的肩、肘、腕協作能力。

07、理性的力量

相比藝術創造,我們更願意相信理性的力量。為此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於尋找印第安棒的“根動作”,採用裝飾法,從主幹到末梢,不斷推進動作的複合程度和難度。

我們把幾乎所有的印第安棒圓周運動,總結歸納為 5 種肩部運動、4 種腕上運動、2 種葉裡藏花技術、2 種轉換技術以及 2 種轉身技術,剩下的就交給了數學的排列組合。

正如 26 個英文字母,可以拼寫出無數的詞與句一樣,從此印第安棒的圓周運動不再是天馬行空的虛幻想象,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科學訓練。

07、非線性軌跡系統

任何一項優秀的訓練技術,一定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封閉的,它必須與其他的訓練有著緊密的聯絡。我走訪過伊朗、印度、英國、澳大利亞等棒類運動的發源地,交流學習過印度棒、波斯棒、印第安棒和棒鈴,並且一直在深度研究它們之間的異與同,以及它們背後的訓練哲學。

而棒類運動作為超離心的訓練工具,與壺鈴訓練更是有著遞進關係。同為非線性軌跡系統,棒類運動涉及了更為複雜的軌跡和更豐富的運動平面。動作學院棒術研修班在未來的三年內,會推出多個課程,旨在為大家開啟力量訓練新世界的大門。

我親愛的朋友,故事才剛剛開始。

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

4、技術之斧

技術不斷變遷發展,唯原則和想法永不改變。正如第一個發明輪子的原始人是天才,後人的獨輪車、手推車、馬車、汽車只是優化了技術,提升了牢固度、舒適度、動力和效率,但技術之根從未改變。

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

印第安棒也是一樣,棒術研修班希望為大家帶來更為實用、更為功能、更為優雅的技術。我們在發展技術的同時,也必須感謝前人留下的智慧。因為技術這東西,就像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一把斧子,雖然它已經換過了 6 個手柄和 2 個頭。

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

研於道,精於術——印第安棒術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