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有可能成為自閉症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今天是第14個“世界自閉症”日。

我國自閉症(目前主流精神醫學稱之為“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尚不充分。據2013年的一項分析,

我國自閉症患病率約為1.18%,即平均100個人裡面就有一個。自閉症已經成為導致我國兒童精神殘疾的最大病種。

我是一名精神科大夫,可能很多人對精神科醫生的理解是他們應該對什麼精神心理問題都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親朋好友諮詢我:某某家的孩子有自閉症了,該怎麼辦?

每當這時候我都非常無奈。目前我們的臨床方向主要是青少年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和成癮性疾病的高效化診療,對於起病於幼年的自閉症缺乏臨床經驗。臨床中的諮詢我一概婉拒。

不過,我們對自閉症中的其中一個型別,或者說與典型自閉症相近的一種病症卻有一定了解——

艾斯伯格綜合徵(Asperger綜合徵)

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有可能成為自閉症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路

自閉症的3大核心特徵為

社會交往障礙

交流障礙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

可能有人搞不明白社會交往障礙和交流障礙有啥區別。前者強調的是自閉症患者缺乏社會交往的興趣、或者缺乏社會交往的技巧和防範,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情緒,難以建立正常的友誼。

而交流障礙則包括非言語交流障礙和言語交流障礙,即除了哭和笑之外,很少利用表情、動作和姿勢表達自己;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受損,甚至有言語發育遲緩。

而艾斯伯格綜合徵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型別,其患者有社會交往障礙和狹窄興趣、刻板重複的行為,但無明顯的言語交流障礙和智力發育障礙。

在以往,艾斯伯格綜合徵是有別於典型自閉症的一種疾病,但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這個獨立疾病分類取消了,而是歸到了自閉症譜系障礙裡(又稱“孤獨症譜系障礙”)。

目前,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也採取DSM-5的分類方法。但對於這一點,國內外精神醫學學者們看法並不一致,有的學者認為應該保留艾斯伯格綜合徵這一疾病分類。總的來說仍存在一定的爭議。

在國內臨床實踐中,仍有精神科醫生作出艾斯伯格綜合徵的診斷。就算將艾斯伯格綜合徵看作自閉症的一種,那也可以說是症狀比較輕的一種。

在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的臨床中,我們並不專門收治自閉症或艾斯伯格綜合徵的患者。但在前來求治的抑鬱症、雙相障礙青少年患者中,有部分曾被其他權威精神科專家診斷為艾斯伯格綜合徵;又有其中一小部分接受了我們的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

這一小部分患者在深度催眠下修復了幼年時期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之後,其所謂的艾斯伯格綜合徵症狀很快就消失了。尤其是社會交往障礙,相關的創傷修復再加上強化認知心理干預,並引導其掌握正確的社交技巧後,他們的社會交往水平逐步恢復正常水平。

還有另一真例項子。我們曾面診過一個患者,他剛出生時各方面發育都很正常。約1歲左右,父母外出打工,他跟隨老人在老家生活。

後來,患者的媽媽過年回家發現孩子不太對勁。他對比起同齡的孩子表達能力明顯遲緩,對家人的呼喊反應較少,神情呆滯,性格顯得孤僻、內向,而且總喜歡玩弄相同的積木,動作有點刻板。根據這些描述,如果媽媽當時帶孩子去看精神科,很可能會被診斷自閉症。

幸好,媽媽意識到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了,她馬上辭掉了工作,留在老家專心陪伴孩子。大約1年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時,這孩子的社交、應答和情緒反應等方面都恢復了正常。只是後來在初中、高中階段遇到一些重大學業打擊,逐漸罹患了抑鬱症。

這些臨床經歷令我們對艾斯伯格綜合徵、乃至自閉症的病因有一番新思考。目前主流精神醫學認為,自閉症與遺傳關係非常密切,環境因素(指空氣汙染、重金屬汙染等)也會增加患病風險,但嚴重缺少對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

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有可能成為自閉症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裡並不是否認自閉症的生物學層面的致病因素,該疾病普遍起病於幼年,確實難以排除先天的、遺傳學的因素。而且,很多人認為嬰幼兒那麼小,連長期記憶和心理活動可能都還不具備,哪能有多少心理社會因素?

但我們實施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時,曾發現症狀背後最早的病理性記憶形成於未滿月,形成於1歲、2歲的更加常見。

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早期生活經歷對嬰幼兒心身健康的影響。家庭衝突、語言暴力、父母的忽視、母嬰缺乏肢體接觸都可對嬰幼兒的心理和大腦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這有可能成為自閉症、艾斯伯格綜合徵的病因之一。

建議父母們如果懷疑孩子罹患艾斯伯格綜合徵或自閉症,甚至已經確診的話,除了接受主流精神醫學和康復機構的治療和干預之外,父母還要深刻地自我反省,反思家庭關係、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溝通交流方式是否存在問題。不宜把希望都寄託在精神科醫生和康復機構上。

而就算孩子目前沒有相關的症狀,父母們也要防患於未然,營造良好的家庭關係。這是預防孩子後續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