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習俗來歷 | 麥格姆飲食養生指南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都是出現在秋天的時候,這一天,天氣漸冷,很多植物上面都凝結成了白色的冰晶狀物,我們管這個叫做霜,所以一般在10月23日的時候,我們稱之為霜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霜降時節的飲食習俗及來歷,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霜降習俗來歷 | 麥格姆飲食養生指南

霜降飲食習俗

廣西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裡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裡身體暖和強健。

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的功效。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為寒冬補益佳品。

福建霜降吃柿子

在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柿子被譽為“最甜的金果子”,而霜降節氣之後,被霜打過的柿子更是絕佳的美味,既好吃又不貴,還能滋補身體。

因為柿子中含糖較多,所以人們吃柿子比吃同樣數量的蘋果、生梨更有飽腹感,從而會影響食慾,並減少正餐的攝入。一般不在空腹的情況下,每次吃柿子不超過200克為宜。

臺灣霜降吃鴨子

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經常食用鴨肉對體弱陰虛、水腫食少、大便乾燥、低熱不退者最為有益。

臺南霜降吃白柚

霜降時臺灣南部的二期水稻已經成熟準備收割,也是臺南麻豆鎮白柚的收穫期,白柚具有降低血壓和退熱的療效。

山東霜降吃蘿蔔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秋後蘿蔔賽人參。蘿蔔是種家常菜,也被認為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

但需注意,蘿蔔含有辛辣成分芥子油,具有促進新陳代謝作用,對於脾虛便溏、大便不成形腸蠕動亢進的病人應該慎用。

霜降的由來

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霜是水氣凝成的,水氣怎樣凝成霜呢?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說明寒霜出現於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沒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鬆。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

寶寶霜降如何養生

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曆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也可選擇廣播體操、健美操、太極拳、太極劍、球類運動等。

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時節,氣溫可能突然下降,晝夜的溫差會拉大10℃以上,而我們的面板和呼吸系統並不能很好地適應這樣的變化。這時,慢性病患者和那些體質差、抵抗力弱的人和兒童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發燒。

養肺的蔬菜和水果

秋天正是各種果蔬上市的時候,這些果蔬具有滋陰養肺的功用,可以幫助寶寶驅走身體裡的秋燥。因此,媽咪要多讓寶寶攝取這些蔬菜和水果,如梨、甘蔗、石榴、大棗、柑橘等等。比如梨對防秋燥有獨特的效果,傳統醫學上認為梨能生津止渴,潤燥化痰等。

多給寶寶喝水養肺

引起秋燥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空氣過於乾燥引起,使身體缺水。傳統醫學認為,養肺可以驅走燥邪。為了防止寶寶被燥邪侵擾,媽咪要比其他季節更注意讓寶寶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正常溼潤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