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歷代民族語地名速覽

羅婺怎麼讀

原創

牛汝辰

雲南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區,雲南的民族語地名和它的歷史一樣久遠。雲南最早被記錄下來並流傳至今的地名首推“滇”,滇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族名。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錄了莊開滇的歷史,莊蹻到滇時已稱“滇池”,證明此名比莊蹻時代更早。近年考古發掘出土漢王朝賜給滇王的金印,滇國創造的青銅文化令人歎為觀止。古人多釋“滇”與滇池有關。

關於“滇”的語種,一說為羌人中一個有影響的部落首領的姓氏;一說為彝語,意或為“甸”,即大壩子。朱惠榮認為,漢晉時期雲南的地名多為民族語地名,其中一部分被用作郡縣名稱。這些民族語地名中,最突出的是以族名為地名或政區名,如句町(在今廣南、富寧)、漏臥(在今羅平縣)、進桑(在今屏邊、河口縣境)、哀牢(跨今保山、德宏,直達西雙版納)、勞浸(在今陸良附近)、靡莫(在今尋甸附近)、巂(在瀾滄江和怒江之間)、昆明(在洱海周圍)等。

雲南歷代民族語地名速覽

漢晉時期有毋單(在今宜良、路南縣境)、毋棳(在今華寧縣)、毋斂(在今貴州獨山縣)等縣。漢晉設縣有同並(在今彌勒縣)、同勞(在今陸良縣)、同瀨(在今馬龍縣),通常稱為三同,“同”又作“銅”,直到唐代還有稱“同”的地名,如同樂(在今陸良縣)、同起(在今嵩明縣)。《漢書·地理志》同並縣應劭注:“故同並侯邑。”證明帶“同”的地名也是族名,有的在漢代被封為“侯邑”。

也有一批不是族名的民族語地名,反映的內容十分廣泛。夜郎有談指、談樂、談稿、廣談等地名,其中談稿在雲南富源、貴州盤縣一帶。《安順府志》認為:“剡即談之轉,北盤江往古蓋名刻水。”以“談”命名的地名應在北盤江流域,以江為名。

漢晉時期有芘蘇縣,在今雲龍縣境,疑即“傈僳”的音字,似為最早以傈僳族名作的地名。三國兩晉在今西雙版納設南涪縣。南涪、南罕應為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傣語地名。

唐宋時期,雲南出現民族政權南詔和大理,民族語地名得到較廣泛的流傳。反映這一時期民族語地名的資料比之前豐富,因而現今我們能知道的民族語地名也較多。這一階段,滇東有很多部,如烏蒙部(在今昭通市)、閟畔部(在今會澤、東川)、磨彌殿部(在今宣威市)、師宗部(在今師宗縣)、彌勒部(在今彌勒縣)、羅婺部(在今武定縣)、新丁部(在今尋甸縣)等。

雲南歷代民族語地名速覽

習慣說滇東37部,其實還不止此,有些大部又包括小部。“部”直接成為縣級政區的通名,而它們的專名都是民族語地名。唐宋時期,滇西民族語地名的族別和語種十分豐富。見於《蠻書》有高黎貢山、怒江、茫施、望蠻外喻部、茫天連等。高黎貢又作“高麗共”,向達以為有誤字,其實那是景頗語的音譯。

《元混一方輿勝覽》解釋: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蠻,經鎮康。”怒江系因流經怒族居住的地方而得名。茫施即今芒市,為德昂族的部名。望蠻與外喻部皆為佤族。茫天連即今孟連,南詔時有一批“開南雜種”或“金齒諸部”的傣語地名,茫天連為其中之一。

據《勐巴納囡召哈先》記載,唐代今景洪市的傣語地名有曼述洪勐(今曼賀勐)、曼達允勐(今曼達)、曼溜(今作曼扭)、曼董因(今曼董龍)、曼濃馮(今曼龍楓)、曼賣蚌(今曼邁)、曼朗(今曼喃)及曼躲、曼擂、曼善、火荒。

大理時的樣渠頭賧、羅波甸皆納西語地名,今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納西語仍稱漾古賧,石鼓鎮納西語仍稱拉拔,即古代的羅波。在洱海周圍,唐代設野共、眉鄧等州。

“野共”與今“漾弓”為白語的同音異寫,意即泥沙堆積快的河,以河名為州名。眉鄧即今馬登,白語意為馬幫住宿的村子。唐代還有一些帶“賧”和帶“登”的地名,都是白語地名,“賧”音膽,意即平地,“登”為村。還有一些帶“和”的地名,以太和城為代表。

《新唐書·南詔傳》解釋說:“夷語山坡陀為和。”唐代已有“和蠻”之稱,見張九齡《曲江集》。大理時滇南的步日、因遠、思陀、落恐、溪處等部,都是哈尼語地名。如普洱,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即水灣寨,“步日”“普日”“普洱”,皆同音異寫。

雲南歷代民族語地名速覽

《清職貢圖》解釋說:“南詔蒙氏稱和泥為因遠部。”因遠也是哈尼語地名。思陀又稱官桂思陀部,元初曾設和泥路。落恐部名源於哈尼族首領的名字,又稱伴溪落恐部。溪處為其部首領“凱處”的演化,又稱七溪溪處部。

朱惠榮認為,今廣南、富寧南宋時為特磨道,已有隘岸、那郎、昔陽江等壯語地名。昔陽江即今西洋江,壯語“西”為四,“洋”為山羊,意即有四隻野山羊過江的地方。元明清時期雲南的民族語地名語種更多了。

元代增加了蒙古語地名。元代稱大理為哈刺章,稱麗江為茶罕章。魏源《元史語解略》解釋:“元人以蒙古語命名,或取於色,察罕,白也;哈刺,黑也。”方國瑜先生在《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亦指出:“章應為蒙古語區域之意”,“茶罕札即白地,合刺札即黑地,亦即白蠻區域、烏蠻區域。”

在今蒙古族聚居的通海縣,也保留有蒙古語地名,杞麓湖就是一例。元代湖面寬廣,所以《元史·地理志》說河西縣“在杞麓湖之南”,湖水三面環杞麓山(今鳳凰山),因以山為名,“杞麓”為蒙古語,意即似湖裡長出的石頭。

昆明市的五里多原稱斡耳多,蒙古語為衙門或營帳的意思,因元代駐蒙古軍得名,明代誤為五里多。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