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1983年的格瑞那達戰役,是越南戰爭之後,美軍進行的首次較大規模軍事行動。它既是美國擺脫越戰陰影、“重振國威”的一次戰役,也是里根“低烈度戰爭”理論的一次完整實踐。透過這次戰役,美國基本消除了蘇聯對加勒比地區的影響力,並將“低烈度戰爭”理論擴充套件到全球,開啟了對蘇聯的戰略進攻態勢。

格瑞那達是東加勒比地區的一個小島,1498年哥倫布發現這個小島後,格瑞那達進入了歐洲人的視野。因小島形狀像石榴,因此西班牙人將小島命名為“格瑞那達”(西班牙語,石榴意思)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1650年,法國人用3把斧頭、2瓶白蘭地和幾個玻璃球,從島上的印第安人那裡獲得了居住權。經過20多年的蠶食侵吞,法國人於1674年將格瑞那達變成殖民地。歐洲七年戰爭(1756-1763)之後,法國將格瑞那達割讓給了英國,至此,格瑞那達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二戰後,世界各地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各種殖民地半殖民地紛紛獨立,格瑞那達也於1974年獲得了獨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格瑞那達面積只有344平方公里,人口11萬,其中黑人佔81%(黑奴貿易的產物),混血人佔15%,白人和其他人佔4%。此地盛產肉豆蔻和可可粉,經濟主要靠農業、農產品加工以及旅遊業,人均收入在全球屬於中等偏上。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格瑞那達位於加勒比地區,而加勒比地區屬於美國的後花園,自美國提出“門羅主義”以來,美國向來不允許其他國家在美國的勢力範圍內搞事。所以,對格瑞那達來說,只要與美國搞好關係,它就會非常安全。

美國會吞併格瑞那達嗎?當然不會,這種雞肋國家只會拉低美國的人均GDP,而且直接吞併吃相太難看,國際上不好看。至於戰略考慮,美國的期望是爭取格瑞那達政府親美,並排斥敵對國家向格瑞那達滲透。

總之,格瑞那達的體量和位置,決定了它只能聽美國話,跟美國走,賺美國錢。

本來,上帝給了格瑞那達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條件,但它自己不爭氣,內亂了。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1967年,英國允許格瑞那達組建自治政府,以埃裡克·蓋裡為首的聯合工人黨掌握了格瑞那達政權。蓋裡是以工人運動起家的,但上臺後他從“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在獨裁之路上狂奔。

蓋裡的獨裁統治,遭到了反對派——“新寶石運動”的強烈反對。新寶石運動是一些受過教育、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建立的政治組織,他們信奉社會主義,主張推動政治經濟改革,人民充分參與政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建立新的國際秩序,支援全世界解放鬥爭。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反對獨裁統治的套路就是那些,文的不行來武的,武的不行找大哥。幾次全國總罷工失敗後,新寶石運動決定武的。1979年3月,當蓋裡在往紐約與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談笑風生時,200名受過軍事訓練的新寶石運動成員突然發動政變,建立了人民革命政府。

親美的蓋裡政府隨之瓦解。

1979年的加勒比地區很不太平,先是古巴紀念解放20週年,之後是格林達納政變,再之後是尼加拉瓜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推翻了親美的薩摩查家族統治。美國認為這三件事情嚴重威脅了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對此感到非常擔憂。

政變發生後,美國駐巴貝多大使奧爾蒂斯,與格瑞那達總理畢曉普談了很多次,想將格瑞那達新政府拉入美國陣營。但美國人對畢曉普不信任,給錢少(5000美元)還要求多,所以雙方沒談攏。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就在美國和格瑞那達討價還價時,古巴給格瑞那達送來了大禮包,兩國簽訂了經濟和技術協定,之後古巴又向格瑞那達提供了1000萬美元的援助,還提供了85種裝置和250名技術人員,幫助格瑞那達修建第二個飛機場。格古關係進入了熱戀期。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格瑞那達和古巴在聯合國投了贊成票,之後畢曉普訪問古巴,古巴派遣軍事顧問和教官幫助格瑞那達訓練軍隊和民兵,畢曉普聲稱:“如果沒有1959年的古巴革命,就沒有1979年的格瑞那達革命。”

古巴是美國的死對頭,畢曉普的舉動,簡直就是在打美國的臉,打完還擺出一副“你能把我咋滴”的表情。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古巴雖然反美,但實力有限,翻不起大浪,美國真正擔心的是古巴背後的蘇聯,因為此時蘇聯也和格瑞那達簽訂了經濟技術協定,打算向格瑞那達派遣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幫助其訓練軍隊和修建機場。

這一下,美國徹底坐不住了。1962年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威脅美國本土,引發古巴導彈危機,前車之鑑,美國不能容忍第二個古巴出現。

20世紀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蘇聯趁機在全球大肆擴張,此時兩極格局是蘇攻美守,進入80年代,美國漸漸從越南戰爭的創傷中緩了過來,而蘇聯剛剛陷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潭,美國反擊的機會來了。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1981年1月,里根出任美國總統。里根以對蘇聯強硬著稱,他非常不滿美國在美蘇爭霸中的弱勢局面,主張“以實力求和平”,對蘇聯採取進攻性的積極態勢,重振美國國威。里根批評了前總統卡特的“緩和戰略”,認為卡特對蘇聯婆婆媽媽,毫無魄力,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只會在猶豫不決中做出錯誤的決策。為此,里根搞出了“低烈度戰爭”理論。

“低烈度戰爭”是指相互競爭的國家或團體之間的政治和軍事對抗,這種衝突的程度低於常規戰爭但又高於國家間通常的和平競爭,它包括雙方的原則和意識形態的對抗,它的範圍從顛覆破壞到武力使用都包括在內,實施的手段包括政治、經濟、情報及軍事各個方面,它通常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但牽涉到地區性及全球性的安全。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簡單來解釋一下。里根認為美蘇都能毀滅地球,兩國幾乎不可能直接發生戰爭,所以兩國過剩的精力都發洩在了第三世界,美國要做的就是,運用各種手段搞掉蘇聯在第三世界的小弟,消耗蘇聯的實力,逼迫它收縮撤退,把蘇聯推回去。

尼克松對“低烈度戰爭”理論的解釋最精闢:美蘇競爭中最重要的戰鬥不是發生在兩國的邊界,而是發生在美國鮮為人知的遙遠的鄉村和小國。

為了避免出現越南戰爭那樣的尷尬局面,“低烈度戰爭”理論還有一些原則,比如要根據目標的實際情況靈活制定對策,能不動武儘量不動武,一旦動武必須快準狠,過程中要考慮國會的意見和民眾反應。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低烈度戰爭”理論在1987年才正式形成,但早在里根上臺之初就已經提出並實施了。此時,古巴、格瑞那達、尼加拉瓜反美三角已經形成,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瓜地馬拉的游擊隊迅速發展,中美洲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而這一切都有蘇聯的影子。

里根政府決定在“後院”試驗一下“低烈度戰爭”理論,把蘇聯勢力從這裡擠出去,這既關乎美國的安全,也關係到美國的顏面——對手挖牆腳挖到眼皮子底下,再不出手還怎麼混?

古巴是老油條,美國只能封鎖制裁,事實上封鎖制裁就沒停過,對尼加拉瓜,美國策略是支援反政府武裝,對格瑞那達,美國的策略是上全套——要不怎麼叫“低烈度戰爭”的典範呢?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首先,美國中斷了與格瑞那達的外交往來,並對其修建薩林斯國際機場表示強烈不滿。

美國認為機場是蘇聯和古巴的軍事基地,從這裡起降的作戰飛機將嚴重威脅美國的海上運輸線和本土安全。此外,美國還擔心蘇聯透過這個機場向安哥拉運輸武器(安哥拉在打內戰,美國和南非支援一方,蘇聯和古巴支援另一方)。

對此,格瑞那達解釋說修建機場是為了發展旅遊業,沒有軍事目的。美國反駁道:機場跑道超過3000米,發展旅遊根本用不了這麼龐大的機場,這遠遠超出了格瑞那達的經濟承受能力,與其經濟計劃不協調,哄鬼呢?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然後,美國開始利用其影響力,阻止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向格瑞那達提供經濟援助,並對格瑞那達進行經濟封鎖。

格瑞那達的農產品大部分是賣給美國的,其旅遊業也是靠歐美人撐起來的,兩大經濟支柱都被美國掐住了,日子能好過?不僅如此,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拒絕了格瑞那達1900萬美元的貸款申請。

1982年,里根政府出臺了加勒比計劃,這個計劃是美國給加勒比地區國家的一系列大禮包,包括經濟援助、追加投資、擴大進口等等,但格瑞那達和尼加拉瓜被排除在外。意思很明顯:你們找你們的大哥去,看蘇聯會不會給你們輸血。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與此同時,美國還大造聲勢,渲染蘇聯滲透格瑞那達的威脅性。

美國聲稱:“格瑞那達這個小島國······在他的陸地和海岸線上,已經建成或正在建造一個海軍基地,高階空軍基地,和用來儲藏軍需用品、駐紮士兵以及用於訓練的基地和設施,這將會擴大蘇聯和古巴的影響力······這件事關係到美國的國家安全。”里根表示:“在古巴、蘇聯的資金支援下,正在幫助格瑞那達建造一個10000英尺的跑道,格瑞那達甚至沒有空軍,那這是為誰建造的呢?”

新聞媒體聞風鼓譟,說格瑞那達是西半球臨近美國腹地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可以成為蘇聯對西半球進行擴張的跳板。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輿論戰很重要,越戰之所以打不下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所以要搞格瑞那達,必須向美國民眾說清楚重要性和必要性,免得士兵在前線作戰,百姓在後方鬧事。

政治、經濟、輿論都上了,軍事也不能落下。根據“低烈度戰爭”理論的原則,能不動武儘量不動武,軍事手段主要是舉行軍事演習,既起到震懾敵對陣營的目的,又為將來可能發生的軍事行動做預演和彩排。

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輿論轟炸、軍事威脅,一套組合拳下來,格瑞那達扛不住了——經濟停滯,民怨沸騰,人民對政府的支援率狂跌。

畢曉普為緩解危機,主動提出訪問美國,美國同意了,但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美國要求格瑞那達不要和蘇聯、古巴搞在一起,控制反美言論,改善人民自由,但畢曉普無法給出肯定的答覆。

此時,面對困境,新寶石運動領導層之間出現了分化,二號人物科爾德反對畢曉普對內改革、對外同美國改善關係,主張堅定走馬克思主義道路。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1983年10月13日,科爾德發動政變,逮捕了畢曉普,一個星期後,畢曉普及其支持者被秘密處決,格瑞那達政權落到了科爾德和軍方首領奧斯汀的手裡。

畢曉普只是親蘇親古,對美國一般,為了出路還願意同美國改善關係,但科爾德不一樣,他這一派比較激進,非常親蘇,堅決反美。大約與此同時,美國發現了往格瑞那達運送軍火的古巴船隻。

美國認為格瑞那達的政變和無序狀態,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公民(主要是學生)的安全,美國需要當機立斷採取行動,以保護僑民,做好恢復格瑞那達秩序的準備,同時防止古巴和蘇聯的干涉。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美國所說的公民的安全問題,確實是一個問題,因為之前發生過伊朗人質危機(1979-1981),美國被搞得焦頭爛額,卡特政府威信掃地,里根趁機擊敗卡特,競選上了總統,所以美國對這一問題很敏感。

單純的公民安全問題很簡單,撤僑就行了,現在不僅僅是公民安全問題,美國是要以此為契機,徹底解決格瑞那達反美政府。從更高層面考慮,公民安全問題似乎還不足以支撐美國出兵。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此時,美國的兩個鐵桿小夥伴——巴貝多總理亞當斯和牙買加總理希捷為瞌睡的美國送來了枕頭,兩人提議東加勒比國家組織(東加勒比小國家抱團組成的國際組織,格瑞那達也是其成員)召開會議,討論邀請美國出兵干涉。在二人的努力下,會議通過了決議,美國獲得了正式的出兵邀請。

有了東加勒比國家組織的邀請,美國的單邊行動就變成了多邊行動,說出去更好聽,合法性也會得到加強。

一切準備就緒後,美國正式動手了。

1983年10月24日,里根簽署了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方案,代號“暴怒行動”。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美國分成兩部分,以“獨立”航母為為首的戰鬥艦艇組成第22航空母艦戰鬥群,擔任入侵作戰的掩護和支援任務,以“關島”號為首的兩棲攻擊艦編隊,負責運輸海軍陸戰隊和海豹突擊隊登陸,此次作戰行動,美軍共出動了15艘軍艦,1。8萬作戰部隊(艦上人員1萬),230架飛機和直升機。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其作戰計劃是這樣的,先以海軍封鎖海面,再以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強佔格瑞那達的兩個機場,切斷格瑞那達與外界的海空聯絡,最後以一個空降旅作為後續梯隊,在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的配合下,擴大戰果,佔領格瑞那達全境。

此外,東加勒比6個小國,派出了396人的分遣隊,配合美軍作戰。顯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說完了美軍的實力,再來看看格瑞那達的實力。

格瑞那達正規軍有2個步兵營,1個野炮連,1個高炮連,總兵力2000人,主要裝備步兵輕武器,包括衝鋒槍、輕重機槍、火箭筒以及120mm迫擊炮、23mm雙聯高射炮,還有一些蘇制BTR-60型裝甲運輸車,沒有海軍和空軍,也沒有坦克和大口徑火炮。此外,格林達那還有2000受過軍事訓練的民兵。

值得一提的是,島上有一個約700人的古巴工兵營,由托爾託洛上校指揮,他們是幫助格瑞那達修建機場的,但實際上有較強的戰鬥力,包括2個步兵連,1個迫擊炮連,1個機槍連。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壓倒性實力面前,一切掙扎都是徒勞。國土面積大還能打打游擊,彈丸島國躲都沒法躲,具體戰鬥過程就不說了,10月25日佛曉,美軍開始空降突襲,28日美軍佔領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隨後抓獲了科爾德和奧斯汀,11月2日,美軍完成了清剿任務,完全佔領了格瑞那達,戰鬥結束。

此戰,美軍死亡19人,受傷116人,還損失了9架直升飛機,格瑞那達死亡45人,受傷358人,古巴死亡25人,受傷59人,被俘638人。從結果和傷亡來看,戰鬥並不激烈和殘酷,格瑞那達士兵一觸即潰,幾乎沒怎麼打硬仗。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是典型的牛刀殺雞。美國之所以動用這麼強大的力量對付格瑞那達,是因為這一戰不僅是出於軍事考慮,更是出於政治考慮。表面上是在打格瑞那達的屁股,實際上是在打蘇聯的臉,同時震懾古巴和尼加拉瓜。

此戰美國行動秘密且迅捷,蘇聯根本來不及反應,而且蘇聯深陷阿富汗戰場,國內問題也不少,即使知道了也無力干涉。古巴離得近,但國力有限,一到關鍵時候就慫了,開戰前就明確告訴格瑞那達:不要指望我,沒得援助。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自越南戰爭以來,美國萎了好久,從菲律賓到柬埔寨,從格瑞那達到尼加拉瓜,從利比亞到安哥拉,美國處處受蘇聯壓制,早就憋了一口氣,入侵格瑞那達,是越戰後美國首次出兵幹仗,雖然沒什麼挑戰,但確實大漲了美國的威風志氣,國民信心爆滿,里根支援率猛增。

當然,保護美國公民安全,建立一個親美的格瑞那達政府,也是此戰的現實目的。

入侵格瑞那達是對里根政府全球戰略的一次檢驗,也是“低烈度戰爭”理論的一次完整實踐,此後,這一理論基本上幫美國實現了爭奪第三世界的目標。

“低烈度戰爭”的典範: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始末

最後說一下格瑞那達的結局。

戰爭剛一結束,美國便向格瑞那達提供了3347。5萬美元的援助,並承諾提資金和技術幫助格瑞那達完成薩林斯機場建設,1984年格瑞那達選舉出了新的親美政府,1985年美軍從格瑞那達完成撤軍。

格瑞那達覺得養軍隊也沒用,於是廢棄了軍隊,全國只有幾百名警察維持治安。

自此,這個小島國的人民過上了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生活。

【參考資料】

劉長新《里根政府“低烈度戰爭”理論探析》

李媛:《美國對格瑞那達政策研究1974-1984》

頊飛、牛衛利:《從戰術策略解析美軍突襲格瑞那達行動》

殷傑:《從格瑞那達之戰看美軍島嶼進攻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