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

黃鱔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

近年來,由於環境條件變化和城鎮化不斷推進,自然條件下的野生黃鱔資源日益減少,其銷售數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黃鱔人工養殖發展很快,特別是網箱養殖方式。目前黃鱔網箱養殖大多建設於池塘或水泥池內,再在網箱表面放置水花生或水葫蘆等浮水植物供黃鱔藏身和棲息。儘管如此,人工條件與自然條件相比較仍存有一定差別,主要表現在高密度養殖時黃鱔會大量糾纏於網箱底部而造成損傷。為攻克這一養殖難題,提高網箱養殖水體利用效率,縮短養殖週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黃鱔的產量和質量,江蘇省張家港市華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實踐攻關,透過在黃鱔網箱中設定人工巢穴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黃鱔在網箱中高密度養殖的難題。

網箱中養殖的黃鱔不與土壤接觸,因而商品黃鱔沒有土腥味;養殖過程中生產操作與管理十分方便,水質、溫度、餵養、病害等各環節都可做到精確操控,苗種成活率可達到95%以上;鋼架網箱養殖系統採用裝配式結構,可拆卸,生產規模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擴大或縮小。現將該技術介紹如下:

一、主體設施建設

1。 儲水箱鋼架

儲水箱的規格為長3。4米、寬2米、高1米,由鍍鋅矩形鋼管、鐵絲網、防滲膜構成。上埠的鋼樑為矩形鋼管,鐵絲網封閉區域為四個側面,在儲水鋼架的4個拐角各設定1根斜拉鋼條,以加固箱體。儲水箱鋼架上端的矩形鋼管上按每隻網箱設定4根垂直矩形支桿用於綁縛網箱上綱,以固定網箱的4角。儲水箱鋼架設置於地面上,由鍍鋅鋼管焊接而成,要求儲水鋼架緊貼地面,以防止箱體變形;網箱鋼架底部距地面0。3米,呈懸空狀,網箱巢狀於網箱鋼架中,由網箱鋼架作為承重支架,使網箱底部不與儲水箱的箱底接觸。儲水箱鋼架四周及底面內襯黑色熱塑性樹脂防滲膜,防滲膜內可儲水用於黃鱔養殖。

黃鱔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

儲水箱進水管道

黃鱔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

鋼架大棚內網箱養殖黃鱔

黃鱔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

鋼架大棚內網箱養殖黃鱔

黃鱔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

正在搭建的儲水箱鋼架

2。 網箱鋼架

網箱鋼架置於儲水箱鋼架內,規格為長3米、寬2米、高0。7米,主要用於支撐網箱重量以架空網箱,留出0。3 米高的距離以便箱底清理。網目為20目,網箱的上綱設定的綁縛繩為2條,實際只使用1條,另1條為備用繩,當綁縛繩損壞時可快速替換。網箱底部緊貼網箱鋼架上的鐵絲網,即網箱與網箱鋼架相巢狀。由聚乙烯漁網編織成的長方形箱體結構,網箱的短邊緊貼鋼架的長邊,每個鋼架內布放的網箱密度為2個,水平間隔0。2 米。網箱的四側和底部呈封閉狀,網箱上埠為開放式用於投餵飼料或捕撈。

儲水箱鋼架內架空的網箱在黃鱔養殖過程中便於網箱底部殘餌和黃鱔排洩物的清除,防止箱底底質惡化,同時可以增加苗種的放養密度,提高養殖產量。

二、附屬設施配備

1。 增氧設施

每80只網箱配備1臺微孔增氧機(功率3千瓦)、PVC管道和附屬微孔管。增氧用微孔管直徑2。5釐米,微孔管的長度與儲水鋼架的長度相等,沿儲水箱橫向的中心線佈設在距離網箱鋼架底部下方的10釐米處。

2。 微流水設施

包括水泵、微流水管道和溢水管。微流水管道和溢水管用白色PVC管拼接而成。微流水管道出水龍頭布放密度為每隻網箱2~4個。利用微流水系統可使儲水箱內的水質保持在良好狀態,降低黃鱔發病率,提高養殖成活率。

3。 排汙設施

由排汙管和拱形底組成。排汙管由白色PVC管拼接而成,在排汙管口設有立管,插上立管時排水和排汙停止,拔去立管時可排出箱中水體和汙物。拱形底是指養殖系統的底部拱起時呈弧形,以方便排汙。在養殖過程中,夏季每半月將箱內水體排出,春季和秋季每月排汙1次,冬季不排汙。排汙時可用高壓水槍沖洗網箱和拱形底,並使汙水從底部排汙管中排出。

4。 人工鱔巢

每隻網箱內平放4疊中空瓦楞狀塑膠人工鱔巢。

5。 水生植物移植

水生植物品種為水花生或水葫蘆,僅移植於網箱中,覆蓋於人工鱔巢中間的30釐米寬的凹槽上方,在養殖期間可以起到淨化水質、遮陰和降溫的作用。水花生移植時間在每年2~3月,密度為每隻網箱35 千克。

三、放養前準備

1。 提前注水浸泡

具體步驟如下:

①首次注水。先注水0。9 米深,讓網箱及防滲膜浸泡7天,使網箱和薄膜中的有害物質析出,7天后排空網箱中的水。

②殺蟲消毒。排水後再次注水0。9 米深,將阿維菌素和聚維酮碘兩種藥物混合後潑灑在網箱的水體中,濃度分別為3毫升/米 3 和0。5克/米 3 , 7天后再次排空網箱中的水。

③培水潑菌。向網箱中第三次注水0。9 米深,將芽孢桿菌和EM菌兩種微生物製劑混合後潑灑在網箱的水體中,濃度分別為2克/米 3 和5克/米 3 。

2。 管道薄膜查漏

首次注水時,注意觀察進排水管道和網箱外的薄膜有無漏水情況,如有漏水情況,做好記號,在放水後及時密封。

四、種苗挑選與放養

1。 苗種選擇

目前黃鱔人工繁殖技術仍在研究中,苗種來源全部從黃鱔販子處集中收購或自行零星收購。

苗種要求體表無明顯傷痕(如爛尾、腐皮、肛門紅腫等),體色正常,活動敏捷,注意剔除病鱔以及藥捕、釣捕的鱔苗。收購規格以25~50 克 /尾為宜,儘量把規格相近、同批次的苗種放養在同一個箱體中,進行分級分揀。

2。 苗種放養

黃鱔有大吃小的習性,同一網箱內的個體規格不能過於懸殊,每隻網箱放養重量20~25千克,一次性放足。鱔苗收購、放養的時間集中在6月“夏至”後至8月“處暑”前。鱔苗放養的同時可在每隻網箱內混養泥鰍10尾左右,用於清理殘餌。

3。 定期分揀

每40天左右對網箱內的黃鱔進行一次分揀,使同一網箱中的黃鱔規格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大小規格相差懸殊引起吃食不均,致使其生長不均衡。

五、餌料投餵

黃鱔餌料採用黃鱔專用顆粒飼料與冰鮮魚混投方式。4~5月和9~10月,兩種餌料的用量比例為1∶2,在6~8月高溫期,比例調整為1∶1。黃鱔4~10月餌料投餵量所佔體重比例詳見表1。

表1 黃鱔4~10月餌料投餵量所佔體重比例(%)

黃鱔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

六、水質調控

1。 水位

網箱內的水位始終穩定在0。6米深,以保證黃鱔有足夠的棲息空間。

2。 換水

平時每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3。7~9月高溫季節時,每7~10天徹底放幹換水1次,換水時清掃並沖洗池底防滲膜表面,排除汙物。

3。 調水

從6月開始,每30天使用1次微生物製劑,主要是自制EM菌或是芽孢桿菌,用於調節水體水質,培養優勢菌種,並確保其占主導地位,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長與繁殖。同時,每15天使用1次調水劑,如解毒爽水王等。注意微生物製劑與消毒劑要錯開時間使用。

4。 水質檢測

從6月開始,每15天檢測水質1次,並根據檢測結果採取不同的技術措施,例如亞硝酸鹽出現超標,可用生物製劑亞硝速降0。375 克/米 3 化水後潑灑於網箱水體中,以確保水體中亞硝酸鹽等有害成分不超標。

5。 增氧

5月中旬啟用微孔增氧裝置,一般在夜裡22時開至次日凌晨4時,採用每30分鐘開10分鐘關20分鐘的模式;若遇陰天或悶熱天氣等容易發生缺氧的天氣,除夜間開啟外,在白天10時至16時,同樣採用夜間模式加開微孔增氧裝置。

七、病害防治

由於黃鱔放養的密度較高,發生病害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其主要病害包括腸炎、腐皮病、肝膽綜合徵等。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要做好病害防控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1。 浸洗消毒

在鱔苗收購後且入池前,用10%聚維酮碘10 克/米 3(每10千克水體中加2滴)集中浸洗消毒10~15分鐘,防止外源性病菌帶入池中。

2。 定期預防

①驅蟲。每月上半月,定期使用阿苯達唑(腸蟲清)內服,5~7天為一療程,用量為每千克飼料3~5克。

②保肝。每月下半月,定期使用保肝寧(主要成分為三黃粉)內服,5~7天為一療程,用量為每千克飼料3~5克。

③消毒。每月用10%聚維酮碘0。5克/米 3 ,進行水體消毒。對黃鱔刺激性較大的氯製劑儘量不選用。

3。 積極治療

黃鱔發病後,對症下藥,及時進行治療。

八、總結

採用該技術,網箱內黃鱔養殖密度較高,平均每隻網箱可收穫商品黃鱔80千克以上,而採用傳統的池塘網箱養殖方法,每隻箱平均收穫僅30千克左右,黃鱔養殖產量比傳統養殖高出3倍左右,經濟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