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傳染性水皰性口炎

牛傳染性水皰性口炎

牛傳染性水箱性口炎是由水泡性口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也可感染馬、李和第人陽可落觀,其將證是以口形鹽膜發生水皰,流泡沫樣口涎,間或在路冠和部間面板上發生水皰。本病很少發生死亡。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水瘡性口炎病毒,屬彈狀病毒科、水皰性病毒屬。該病毒有兩個主型和若干個亞型,型間無互動免疫性。病毒對外環境因素抵抗力不強,在58℃經30分鐘滅活,在直射陽光和紫外線下迅速死亡。對脂溶劑敏感,2%氫氧化鈉或1%福爾馬林可在數分鐘內殺死病毒。在4~6℃溫度下於含50%甘油的磷酸鹽緩衝液中(pH7。5)可活存4~6個月,在-20~-10℃低溫狀態下可存活數月至一年。

(二)流行特點

本病能侵害多種動物,牛、馬、豬和猴較易感,野生動物中野羊、鹿、野豬、浣熊及刺蝟等亦可感染。綿羊、山羊、犬和兔一般不易感染。人與病畜接觸也易感染本病。本病存在“逆年齡感染性”,成年牛的感染性高於1歲以內的犢牛,後者極少發生臨床感染。病畜和患病的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從病畜的水皰液和唾液排出,透過損傷的面板和黏膜而感染;也可透過汙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還可透過雙翅目的昆蟲為媒介由叮咬而感染。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於夏季及秋初,秋末後本病的流行則趨於平穩。

(三)臨床特徵

自然感染潛伏期為3~5天。病牛病初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反芻減少,進而在舌、唇黏膜上出現米粒大的小水皰,逐漸融合成大水皰(圖1)內含透明黃色液體,經1~2天后,水皰破裂,遺留淺而邊緣不齊的鮮紅色爛斑,與此同時病牛大量流出清亮的黏稠唾液(圖2),呈絲縷狀掛滿嘴邊,併發生咂唇音,採食困難,喜飲水。有時病畜在乳頭及蹄部也可能發生水泡。病程為1~2周,轉歸良好,極少死亡。

牛傳染性水皰性口炎

牛傳染性水皰性口炎

(四)實驗室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及典型的水皰樣病變,以及流涎的特徵症狀,結合本病極少侵害蹄和乳房、傳染性弱、發病率低,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在實驗室進行病毒的分離鑑定或補體結合反應、中和試驗、熒光抗體試驗、ELISA試驗等。

(五)類似病症鑑別

1。與口蹄疫的鑑別

(1)相似點有傳染性,體溫高(40~41℃),舌、唇、乳頭有水皰,食慾減退,流涎。

(2)不同點 口蹄疫只有偶蹄動物易感,馬不感染,傳播速度快。

2。與水皰性口炎的鑑別

(1)相似點舌、唇有水皰,水皰破裂後有鮮紅爛斑,採食困難,流涎。

(2)不同點水皰性口炎沒有傳染性、體溫不高,其他部位不發生水皰。

3。與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鑑別

(1)相似點有傳染性,體溫高(40~41℃),口黏膜有爛斑,大量流涎。

(2)不同點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只牛、羊感染,馬不感染,流行季節多在冬、春,鼻孔、鼻鏡有糜爛,腹瀉。糞中含有黏液和血,蹄不發生水皰,常發生蹄葉炎。

(六)防制方法

1。預防措施

【措施1】主要是消滅蚊等吸血昆蟲。

【措施2】加強飼養管理,注意保持環境衛生,定期消毒牛舍、用具等,增強機體抵抗力。

【描施3】發生本病時,應隔離病牛和可疑病牛,封鎖疫區,並對汙染的場地嚴格消毒。2。治療方法

【方法1】對症治療。口腔黏膜的爛斑可先用0。1%高錳酸鉀液或2%明礬水沖洗,然後滾抹碘甘油。

【方法2】對進食困難的病牛,用2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含糖鹽水2000毫升、25%維生素C4~6毫升、樟腦磺酸鈉20毫升靜脈注射,每1天次,連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