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得“三權”清 引得“活水”來——雙峰縣大力破解農田水利設施管護難題

紅網時刻通訊員 戴聖友 雙峰報道

雙峰縣以全國100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執行管護機制試點縣為契機,破難題促改革,形成了一套“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執行有機制、工程有效益”的可推廣、可複製的“雙峰模式”。該模式獲得水利部肯定,並在全國推廣,今年年初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通報表揚。

如今,雙峰縣內加固、修繕一新的山塘、河壩、水渠、泵站隨處可見,清泉順著渠道在山間、田邊流淌,管水員忙碌在田間、地頭,穿梭在工程一線,水利設施重現生機。煙灣村村民彭大然說:“過去,我們這裡由於處在尾灌區,泵站老化,十年九旱,百多畝水田拋荒。現在,泵站改造好了,只要一個電話,田裡就有水了,以前拋荒的田,現在都有了收成。”

“小農水” 祈盼大改革

雙峰是農業大縣、水利大縣,地處湘中腹地,衡邵乾旱走廊,縣域面積171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67萬畝,其中水田55萬畝。各類農田水利工程7萬多處,其中水庫221座,水資源總量短缺,時空分佈不均,屬於資源型中度缺水區。

星羅棋佈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大都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管護責任不明,管護經費短缺,落實管護成了一句空話,“有人建、無人管”的問題普遍存在。

自2006年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建設、管理農村水利工程上的主體地位愈發減弱,“政府管不了、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到”現象普遍,農民吃“大鍋水”“福利水”現象突出,形成了“大家管不管一個樣”“管好管壞一個樣”的惡性迴圈。

許多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影響了灌溉效益。一到抗旱季節,很多農戶為了‘搶水’大打出手。縣政府迫於無奈,只得抽調大批幹部甚至公安幹警上渠守水。雙峰縣水利局局長彭亮說:“農田水利設施權責不清、管理混亂、效益低下,當時已成為制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瓶頸。

“三舉措” 破解大難題

明晰所有權,明確水利工程“是誰的”雙峰縣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一號工程”,高位推動,強力推進,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行政一把手負總責,黨政領導共同抓,水改工作班子具體抓的工作機制。縣水利部門組織全縣5000多名鎮、村幹部進行現場踏界、調查摸底,對全縣納入改革範圍的5。79萬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全部進行了造冊登記,分類定性,確權頒證,共發放產權證書2。325萬本。鄉鎮、村均制訂了管護公約,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均明確了專人負責,並簽訂了管護合同,全縣共簽訂管護合同3。98萬份,頒發管理權證書2。85萬本,實現了產權證發證率、管理權證發證率、管護合同簽訂率三個100%。

理順管理權,落實水利工程“由誰管”。我們透過開展基層水利服務機構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全面提升了基層水利公共服務效能。建立了“協會+用水小組+水利員”三級管水網路。全縣共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17個,村級用水小組893個。每個行政村配備一名村水利員,負責本村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工資報酬由縣財政負責。創新管護機制。我們因地制宜的創新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機制,全縣由基層水利服務機構集中管理的工程1535處,實行專門管理單位管理的工程180處,實行承包、租賃、拍賣等管理模式的工程3萬多處,實行股份合作模式的260處。雙峰縣甘棠鎮、走馬街鎮創新小型水利工程管護“協會+公司”模式,委託鄉鎮用水戶協會組建鄉鎮級水利工程管護專業隊伍,承擔全鎮小型水庫的維修、養護、清淤掃障工作。積極培育新型管護主體。雙峰縣以土地流轉為契機,將全縣組建的4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水利工程管護的新型主體,對流轉區內的水利工程,由村委會與合作社簽訂託管合同,交由合作社託管,節約了管護資金,提高了管護效益。完善配套政策。透過反覆調查研究,雙峰縣出臺了《雙峰縣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辦法》《雙峰縣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指導意見》《雙峰縣村級水利員隊伍建設實施方案》《雙峰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養護以獎代補辦法》等20多個配套政策檔案,為改革試點提供了政策支撐。

搞活經營權,確保水利工程“有錢管”為使改革落到實處,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管護經費506萬元,主要用於小型水庫看護,幹、支、渠養護等;我們積極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增加工程經營收入,在洋荊綜合改革試驗區對農業用水頒發“水權證”,超額用水按1。5倍的標準計收水費,定額內節約的水量由縣政府按2倍的標準加價回收;我們組建了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對外招商,參與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護,實現政府與企業互利雙贏,目前總投資2。6億元的農村安飲PPP專案第一期已進入招投標階段;雙峰縣對山塘、溝渠、河道清淤整治等實行以獎代補;村級按每年5000元的標準建立管護基金,在鄉鎮開設專戶,專款專用;透過一事一議機制,由受益村民按耕地面積統籌管護經費,建立了政府兜底、以獎代補和群眾自籌相結合的長效投入機制。2014-2017年,全縣群眾自籌管護經費達2500多萬元,縣財政以獎代補管護資金達4000多萬元,激活了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的源頭活水。

“新模式” 釋放大效益

雙峰縣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明晰了農田水利工程所有權,理順了管理權,搞活了經營權,形成了多元化的農田水利設施,建管新模式,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投身水利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改革效益得到極大的釋放。僅2018年全縣共投入水利資金4。2億多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1。56萬處,清淤整修硬化山塘3200餘口,新增灌溉面積1。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8萬畝,增產糧食620多萬公斤。改革有力推動了全縣“三農”事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雙峰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年初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通報表揚,雙峰縣多次獲評全國及省級糧食生產標兵縣。實現了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