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案件的警示,幾千年前老子就說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鄭爽今天又被刷屏了,此前百般抵賴沒有天價片酬,沒有偷稅漏稅,如今已經板上釘釘的事了。

日前,上海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已查明,鄭爽自2019年至2020年未依法申報個人收入1。91億元,偷稅4526。96萬元,其他少繳稅款2652。07萬元,依法作出對鄭爽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並處罰款共計2。99億元的處理處罰決定。

在鐵的事實面前,一直喊冤的鄭爽表示不起訴不復議,在規定期限內繳清全部稅款和滯納金。

鄭爽今後的演藝之路是涼涼了,但是,這個案例值得我們反思。為什麼鄭爽高價片酬,收入超出常人十萬甚至百萬倍,她為什麼還要偷稅漏稅?說到底就是貪心不足,不知適可而止。

鄭爽案件的警示,幾千年前老子就說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鄭爽說她無知,她也是真無知,老子幾千年前的人生智慧,教育人不要貪婪,要知足,這些簡單樸素的做人道理,不知道警醒了多少人,而她卻一無所知。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持有、抓住的意思,把某個東西抓在手裡,不丟掉。

一個“持”字,反映了人的幾種心態:

第一,緊緊地抓在手裡不放,因為有慾望存在。人都是想把一切東西抓在自己的手裡,抓在自己手裡就是自己佔有了,才覺得是自己的。

第二,抓在手裡的東西放不下,因為不捨得。就像鄭爽獲得了天價片酬,從中拿出來一部分繳稅,從追繳稅款的數目看也是一個天文數字,讓她繳出來,就像割肉一樣心疼,於是就透過虛假申報偷逃稅款,寧願違法也要緊緊地抓在自己手裡。

鄭爽案件的警示,幾千年前老子就說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盈,就是滿溢、過度的意思。想要的越來越多,叫“盈”。

很多人的人生都喜歡用加法,覺得越多越好,“滿溢”被看作人生成功的標誌,是生命的能量發揮到極致的表現。

老子則不然,他認為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達到了滿溢,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是物極必反的轉折點。

如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往裡注水,水就會流出來。

已經到達了極限,再多也是多餘,可是,人為什麼不能停下來呢?就是因為慾望太多,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慾望填不滿。

鄭爽2019年拍攝了電視劇《倩女幽魂》,她最開始對片方1。5億的報價不滿意,希望可以拿到1。8億,最後片酬談到了1。6億,按照開工77天的時間計算,鄭爽平均每天可以拿到約208萬!她拍一部戲,相當於工資水平較高的北京人不吃不喝工作1191年。為了把天價片酬全部變成個人的財產,籤“陰陽合同”。

如果不是與張恆鬧翻被爆出,遭到追查,她還覺得自己所得是理所當然,否則不會一直喊冤,明明是應該上繳的款項,不承認錯誤,還在網上大叫各部門向她伸手要錢,好像她是袁大頭。

鄭爽案件的警示,幾千年前老子就說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滿溢就是因為不知足,不知足必然引來災禍。

所以,老子說“不如其已”。已,停止的意思。累積到了滿溢,不如及時停止。

《荀子·宥(yòu)坐》記錄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在魯桓公的廟中見到一個傾斜的器具,他問守廟人:是什麼器具?守廟人回答說,是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人們的器具(後引申為座右銘)。

沒有水時,欹器是傾斜的,孔子叫學生往裡灌水,水到一半時欹器是正的,當水注滿的時候欹器會傾覆,把裡邊的水全部倒出來,再呈傾斜狀態。孔子感慨地說,哪裡會有裝滿了而不會傾覆的呢!

欹器裡的水只有恰到好處才能保持正直,太滿了就會倒出來,並且一滴不剩。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可自滿,自滿了,總有一天會跌倒。

鄭爽案件的警示,幾千年前老子就說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1845年,曾國藩為自己的書齋命名“求闕齋”,闕”,就是“空缺”之意,也就是不追求過分圓滿。他認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闕者。”“物生而有嗜慾,好盈而忘闕”。為防盈戒滿,故以“求闕”名其齋。

他在家書中寫道:“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意思是為朝廷做事要儘量做到萬無一失,此外不求事事完美。

曾國藩認為,所有的好處,不可一人獨佔,“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只有小人才時時要求十全十美,如果十全十美了,兇險也會隨之而來。因而,最好是求缺,不要什麼好處都要佔。

古往今來,多少追名逐利之人好盈而忘闕,結果樂極生悲!曾國藩“求闕”就是吸取這種教訓,不自我膨脹,不驕縱放肆,保持一份警醒,行有所止。正是為人不求盈,他成了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求闕不求盈,不是安於現狀,而是做人做事留有餘地。

鄭爽案件的警示,幾千年前老子就說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道德經》第45章:“大盈若衝,其用不窮。”真正充盈的東西,看似虛空,這樣才能取之不盡,用之無窮。

老子諄諄告誡人不可“盈”,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後,要懂得知足,做事要有度,要適可而止。

一個人手裡端著一個盛滿水的杯子,走路再小心,也會灑出來,而且端在手上,手佔住了,就會什麼事也幹不成。

拿得起,還要能放得下,並且還要知道該拿的時候拿起來,該放的時候要放下去。

如果什麼都緊緊抓在手裡,手裡就放不下更多的東西,只有把手裡的東西放下一部分,才能放進來新的東西。

做人懂得物極必反,就會做人有分寸,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度,當止則止。超過限度,就會萬劫不復。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

@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