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是禍國妖婦;西施是報國貞女,事實真是如此嗎?世人都錯了

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某位歷史人物蓋棺論定。

例如:妲己,被後世定義為千古第一妖婦,蠱惑君王的狐狸精。

例如:西施,則被塑造成人畜無害的清新美人,善良到以身報國的貞女。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妲己是禍國妖婦;西施是報國貞女,事實真是如此嗎?世人都錯了

先來說說的妲己,不論是正史還是《封神演義》,除了近年的動畫電影《姜子牙》之外,妲己的藝術形象總是負面的,彷彿這個女人就是“淫中首惡”一樣。

妲己的老公商紂王,已成為與夏桀等同歷史符號,提到商紂王,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詞彙就是“暴君”。然而,真實的紂王,未必是個暴君。早在春秋時期,思想家子貢就為紂王帝辛鳴不平,表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而春秋時期的老百姓之所以瞧不起紂王,原因還只有一個,那就是“比干諫而死”。至於比干諫的內容是什麼,比干又是怎麼死的,並沒有明確的說法。到了戰國時期,比干的死法就變得千奇百怪了,衍生出無數個版本:

有人說比干像屈原老爺子一樣,怒而投水;

呂不韋的門客則表示,比干是被紂王剖心而死的;

到了司馬遷先生敘史時,顯然沿用了呂不韋門客的說法,說紂王之所以將比干剖心,完全是因為愛妃妲己好奇比干的腔子裡到底有一顆怎樣的心,想看看這老爺子的心臟是否像聖人一樣有七個孔。

妲己是禍國妖婦;西施是報國貞女,事實真是如此嗎?世人都錯了

時間到了晉代,妲己的形象進一步惡化。職業醫生皇甫謐在讀史料時看到了這一段,於是,便異想天開,編造了一段傳說,稱當年妲己十分好奇人體構造,非但讓紂王剖開了比干的胸膛,還讓紂王抓來懷孕的婦女,看婦女肚子裡胎兒的形狀。

與此同時,妲己的妖妃形象逐漸在文人筆下被演繹得更加生動。《尚書》中提到,紂王“聽信婦言”,至於帝辛聽信的是哪個女人的言論,而這段言論的內容又是什麼,卻隻字未提。到了《國語》中,“婦言”變成了“妲己之言”:“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到了《呂氏春秋》成書之後,就更不得了啦:“商王大亂,沈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雖說妲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魔化,但這些推斷倒也算是合情合理,沒有脫離邏輯。誰知隨著時間推移,文人的想象力變得越來越豐富,寫出來的史料也更腦洞大開。

到了《封神演義》裡,作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將妲己打造成殷商滅亡的罪魁禍首。因為這本書的本質是小說,所以作者在藝術發揮的過程中根本沒有史學家的顧慮,相當奔放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定義了妲己。

從這以後,老百姓心中便有了千古惡女妲己的烙印,有了“萬惡淫為首,萬淫妲己為首”的認知。

妲己是禍國妖婦;西施是報國貞女,事實真是如此嗎?世人都錯了

那麼,為什麼許多人明知妲己並不是這樣的妖女,卻還是將她的故事變相演繹,併為此津津樂道呢?

原因仍在紂王身上。

根據《史記》的記載,紂王本是個勵精圖治的人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商紂王帝辛非但不是大眾想象中那個昏庸無道的惡棍,反而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君主。而帝辛之所以墮落,亦是因為他擁有這些異於常人的才能,所以才變得驕傲自大,逐漸不再聽取其他人的意見,養成了“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的惡癖。

研究歷史,就得就事論事,從功績上來說,紂王是個有為之君。當時的商朝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士兵普遍裝備著青銅武器和盔甲,甚至紂王的軍隊裡還有“象隊”這樣的特種兵。紂王三十三年,周武王根據內奸彙報,得知紂王率軍傾巢而出遠征邊塞,朝歌城內防空虛,所以便出兵偷襲朝歌,並與班師回朝的紂王展開決戰。

《尚書》對這場戰爭的描述為“流血漂杵,赤地千里”,至於後世史書中稱商軍的奴隸倒戈卸甲投靠周武王的情況,根本沒有出現。紂王是個心高氣傲的領袖,他不願意向叛軍投降,所以,選擇有尊嚴的離開,於是便自盡了。關於紂王之死,孔子曾進行過這樣的評價:“不聞王死,只聞一莽夫死矣!”

這裡並不是在說紂王沒有天子之能,只是說他太過尚武,缺乏天子之仁罷了。

透過早期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紂王未必是昏庸之君,即便他是荒淫無道的暴君,也與妲己無關。妲己之所以成為殷商覆滅的罪魁禍首,多半是因為後人按照歷史慣性,將女人當成了男人的附屬品,讓她來背了黑鍋罷了。

妲己是禍國妖婦;西施是報國貞女,事實真是如此嗎?世人都錯了

說完了妲己,我們再來看看西施。

根據史料中的說法,西施本是個生活在小山村中無憂無慮的民女,每天在小溪邊浣紗,過著無憂無慮的樸素生活。偏偏上天給了她一副好皮囊,老天不忍心讓讓她的一生太過頻繁,於是便將她的命運連線在“臥薪嚐膽”這一歷史事件之後,讓她成為這段歷史的配角。

勵精圖治的勾踐,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尋找美人。

當然,他找美人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蠱惑夫差。按照一些文史小說的說法,勾踐找上西施時,西施便決意以身報國,決定幫助勾踐蠱惑夫差。平心而論,一個生活在封建窮山溝裡的小姑娘,未必有這樣的思想抱負,所以西施出山時,未必會有那麼高的崇高境界。西施之所以出山,大抵像《無極》裡的女主人公一樣,只是為了飽暖罷了。

畢竟西施是個出身窮山溝的女孩,縱然她有傾國傾城之姿,可她卻不懂得什麼禮儀和歌舞,在談吐上也會露怯,甚至,有濃重的鄉音。為了將西施打造成美女間諜,勾踐築造了美人宮,隨後“飾以羅轂,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于都巷”,用了三年的時間培養西施,讓她成為最可怕的“美人兵器”。三年過後,西施被勾踐送到吳國,成為吳王的禁臠。

有了勾踐的悉心培養,此時的西施早已與當年的山村民女不可同日而語,憑藉天下無雙的姿色和與生俱來的智慧,西施順利地將夫差迷惑得五迷三道。然而,西施所用的方式,實際上就與《封神演義》中的妲己差不多,這是毋庸置疑的。西施透過離間夫差與伍子胥的關係,讓夫差殺掉了吳國的棟樑人才伍子胥。

在西施的迷惑下,本來頗有能力的吳王夫差倒行逆施,將吳國治理成一團亂麻。這位被勾踐選召的美女,在完成了顛覆吳國的政治目的後,便莫名其妙地失蹤了。根據《吳越春秋》的記載,“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估計是越王勾踐擔心西施知道的內情太多,所以便將她殺人滅口了。勾踐殺西施的方式相當殘忍,將她塞進皮口袋裡丟進江裡了。

妲己是禍國妖婦;西施是報國貞女,事實真是如此嗎?世人都錯了

這段記載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

筆者認為發生的機率相當高,畢竟,文種范蠡的例子擺在那裡,勾踐就是個可與之共患難卻不可與之共富貴的小人罷了。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越絕書》,原文是這樣的:“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後來范蠡明哲保身,及時離開政治場,做起了生意人,成了東周“第一批富起來的人”。按照這種說法來看,西施的晚年生活應該是相當幸福的,至少,有范蠡這個有情有義的大富翁相伴,在吳國那些崢嶸歲月想必都能忘卻吧。

至於西施是否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筆者認為西施是切實存在的。雖然,《越絕書》和《吳越春秋》這些詳實記載了西施事蹟的史料被後世史學家定義為“雜史”,且有不少經不住推敲的地方。但《管子》、《墨子》、《孟子》、《莊子》乃至《戰國策》中都提到了西施的存在,所以西施應該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妲己是禍國妖婦;西施是報國貞女,事實真是如此嗎?世人都錯了

為什麼筆者要將西施與妲己放在一塊討論呢?

且看《封神演義》中妲己受女媧派遣,來到殷商蠱惑君王的情節,是不是與勾踐派西施蠱惑夫差的情況如出一轍?小說裡的妲己,在被闡教一系利用過後,被姜子牙斬首;《吳越春秋》中的西施同樣成了勾踐的棄子。兩個美女有相同的境遇,既然妲己能夠被定義為千古第一淫女,那麼,是否能將西施也劃入此流呢?

其實,妲己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淫蕩,西施也不是傳說中的貞女。她們之所以與王權的覆滅扯上關係,完全是因為古代史官及文人想要找人來背黑鍋罷了。相比於那些名留青史的帝王將相,找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女子來背黑鍋簡直再合適不過。因此,不論是妲己還是西施,都只是被作為男權附庸的犧牲品罷了,她們絕非妖女,只是時代的悲哀罷了。

參考資料:

【《史記》、《越絕書》、《封神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