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蔚縣境內的“趙長城”幾點質疑

王佔江

在蔚縣大南山有一段古長城,東從今涿鹿縣山澗口向西經蔚縣金河口、松枝口、九宮口、北口至西莊頭,全長約75千米。向西進人山西廣靈宜興一帶。全系就地取材、用簡易加工的自然石(片)頭壘砌而成。因年深日久,大部分已經損壞,坍塌,只有在小五臺山西臺的梨園嶺上的一段古長城儲存的較為完好,仍顯較為高大的牆體、蔚為壯觀。

自清代以來,地方史學界一直認為此長城為“趙長城”。它真的是“趙長城”嗎?好奇,探求事實真相,是人類的本能。

對蔚縣境內的“趙長城”幾點質疑

做為一個蔚縣人,對於本縣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很自豪,也很好奇、很感興趣,難免就會自發地多瞭解一些,多思考一些,偶爾也會產生一些粗淺甚至無知可笑的疑問。本人對蔚縣歷史瞭解不深,更談不上研究,但對蔚縣境內的“趙長城”提出幾點質疑,斗膽發表。或許能為朋友們開拓一個新思路,新話題,供有興趣的朋友和有識之士共同探討。

我國在歷史上修築過許多長城,所修的每一處長城都應該有它當時、當地的目的性。為了防禦誰?為了保衛誰?在北方所修的長城大多數從戰略上來講,都是南部的部族為防禦北方的部族侵略而建。

在古代修築長城,是個巨大的工程,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要經過幾年或幾十年艱苦奮鬥才能完成。所以當政者對工程一定很慎重規劃和決定,對所委派負責工程的這個人選一定很有能力。對長城的走向、地形選址、工程材料、工程質量、防禦功能等方面一定會認真仔細的研究與規劃

據我的觀察,蔚縣這個“趙長城“有一些疑點,很不像是趙國人修的。

對蔚縣境內的“趙長城”幾點質疑

疑點一:

既然是“趙長城”,那當然是戰國時期修建。那麼當年修建的時候,代國是否已經滅

亡?還是仍然存在?

我們現在觀察代王城遺址規模是很大的,從人口和經濟方面來看,在北方曾是個很有名氣與影響的繁榮城邑吧?“代王城”與“趙長城“遺址實際最近處距離只有十幾公里,那麼、如果趙國人修長域的時候,代國已經被滅掉了,趙國人為什麼不把”代王城”圈到“趙長城”之內保護起來,面是放到長城之外的北部棄之不要?假如修“趙長城”的時候,“代國”還沒有被滅掉,那麼,“代國“怎麼可以允許敵對國在家門口修”趙長城”呢?

疑點二:

趙國的都城在現在的邯鄲,與此”趙長城“相距500多公里,調動大批人力、物力不遠千里修長城,代價是很大的,軍隊駐守也是困難重重。相反,這段長城就在“代國“的家門口,修城、守城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很方便。所以這段長城更像是“代王城”的第二條護城防線

疑點三:

沿著這段“趙長城“遺址的走向和南北分界線來看,長城的南部是高山峻嶺,原始森林,人煙稀少,趙國在此修築長城是為了保護什麼呢?而長城北面是河川區,人口眾多,“代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人民而在此修的城牆面更說得通。

疑點四:

從實地長城遺址觀察發現,在所修建的地形來看,南面(趙國方向)選擇在懸崖陡坡的邊沿,不利於進攻和攀登。面北面(代國方向)大多選擇在坡緩的地形,對於南面來敵易守難攻。這樣能證明這段不是“趙長城”,而是“代長城”。

疑點五:

現在“趙長城”遺址的確定是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載:“而趙武靈王亦變胡服,司騎射,北破胡林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面置雲中、雁門、代郡。“這段記載了當年趙武靈王築了長城,同時還設定了三個地方管理機構。那麼,代郡的治所會設定在哪兒呢?應該是“代王城”吧!如果是這樣,所修築的“趙長城”怎麼會把本國的一個代都治所地放棄在長城以外呢?

對蔚縣境內的“趙長城”幾點質疑

根據黃紹雄先生所著的《代國代郡通志》中認為“自代並陰山下”的代,非指代的都城地區(蔚縣境內),而應指代這個封國或代地。這條長城應是在代的北境。《史記·匈奴列傳》是一般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記載的,此長城的修築時間是在“北破林胡,樓煩”之後,趙國應該是為了鞏固它所新佔領地域而修築的長城。林胡,樓煩是在今大同周圍地區

所以,現在所謂蔚縣境內的“趙長城”,實際上應該是“代長城”,個人拙見,僅供仁人志士參考,共同探討,以便更有利於蔚縣歷史文化的發揚光大,還原歷史的真實性

作者簡介:王佔江,男,蔚縣工商聯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